分享

“作业就该孩子自己完成!”,搞清这观念的3个漏洞,就不会因作业闹心了

 给儿童的心理学 2022-08-24 发布于浙江

养 育 内 心 强 大 的 孩 子

“孩子的作业是他们自己的事情”,这话有错吗?

没有。

但坚守这句话,就能一了百了,从此让孩子再也不来烦你,自己搞定各种作业吗?

没有的事儿。

在真正辅导过作业的人听来,“孩子的作业就该孩子自己完成”简直就是个金色传说。

很多咨询中的父母,都会这么想:

“这是你的作业,凭什么要让我做?”
“如果我总是帮你的话,你以后进入社会怎么办?”
“我帮你了,你怎么能培养出自己的能力?”

听起来句句在理,其实却隐藏着3种常见的认知漏洞,或者也可以称其为不合理信念。

也就是说,让我们一写作业就身心俱疲,头昏眼花,胸闷气短,想立遗嘱的,并不是写作业本业,而是因为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这些不合理信念。

01过度概括

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是,在咨询中,不少家庭都是在辅导孩子写作文的时候最容易擦枪走火。

因为作文是主观性最强的作业类型,不像数学,1就是1,2就是2,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也不像英语科学,多多少少,总能查出个参考答案。

但作文就很难说了,哪怕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也会有人觉得不咋地。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从心理角度倒是很容易解释这种现象,越是主观性强的东西,就越有可能引发一争高下的较量。谁写得更好,到底按谁的想法来改?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比较。

还有一种更隐蔽的较量,谁的贡献更大?表面看来,父母常会生气:“哪有这样的事情,你的作业都要我帮你写!”

这时候,我会请家长来打分:“你觉得今天的作文,由孩子完成的部分占百分之多少,你修改的占百分之多少?”

这时候父母多半才会回到现实,发现其实孩子自己写的超过60%、70%,甚至更多,而并非自己所说“你的作业都要由我来写。

家长这种悄无声息凸显自己重要性的策略,属于典型不合理信念的一种——过度概括。

忘带几次东西——“你总是丢三落四”。

口算速度不够快——“你数学不行。”

没跟父母说谢谢——“你一点儿都不懂感恩。”……

生活中的过度概括很常见,可以理解我们通常所说的以偏概全,它显然会让我们高估问题出现的概率,泛化自己焦虑,过度苛责孩子。

关键是这种话说多了,你真就可能把孩子慢慢看扁了。从此以后真实的孩子消失了,剩下的只有你眼里的孩子。

02非黑即白

这是一种非好即坏的二元观,持有非黑即白观念的父母,很排斥参与孩子的作业。在他们眼里,一旦家长开始思考孩子的作业,那还能叫孩子在学习吗?到底是培养孩子的能力,还是在培养自己的能力?

必须孩子独立完成才能培养他们的能力吗?假如是这样的话,还需要老师干嘛?直接让孩子们自学成才,自生自灭就好了。

如果将学习比作爬楼,我们既没法让孩子直接从一层垮到顶层,当然也不该直接抱着孩子上楼,让他们失去锻炼的机会。

在代劳和独立之间,其实有广阔的灰色地带。孩子现有水平和他们在外力协助下能够达到的水平,就属于这个空间。

父母要做的既不是代劳,也不是撒手,而是在这个灰色地带为孩子搭建上升的阶梯。

父母要起到支架的作用,所以修改作文的过程,并不是代替孩子写作,而是一个跟孩子互动合作的过程。
“有没有更合适的词?”、“有过渡句吗?”、“调整一下顺序会不会更顺畅?”、“哪些地方删掉不影响意思,还会更紧凑?”
用提问引导孩子思考修改的思路,有时候也可以提出我们的修改意见,让孩子去区分和感受哪一种写法更好。
但无论我们自己的想法是什么,都尊重孩子的选择,因为相比于一篇作文来说,让他们始终保留对自己作业的掌控感和自主权是更重要的事情。
提高自己对灰色地带的容忍度。陪,是为了更好的不陪,参与,是为了促进孩子的独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