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作业是他们自己的事情”,这话有错吗? 没有。 但坚守这句话,就能一了百了,从此让孩子再也不来烦你,自己搞定各种作业吗? 没有的事儿。 在真正辅导过作业的人听来,“孩子的作业就该孩子自己完成”简直就是个金色传说。 很多咨询中的父母,都会这么想: 听起来句句在理,其实却隐藏着3种常见的认知漏洞,或者也可以称其为不合理信念。 也就是说,让我们一写作业就身心俱疲,头昏眼花,胸闷气短,想立遗嘱的,并不是写作业本业,而是因为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这些不合理信念。 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是,在咨询中,不少家庭都是在辅导孩子写作文的时候最容易擦枪走火。 因为作文是主观性最强的作业类型,不像数学,1就是1,2就是2,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也不像英语科学,多多少少,总能查出个参考答案。 但作文就很难说了,哪怕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也会有人觉得不咋地。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从心理角度倒是很容易解释这种现象,越是主观性强的东西,就越有可能引发一争高下的较量。谁写得更好,到底按谁的想法来改?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比较。 还有一种更隐蔽的较量,谁的贡献更大?表面看来,父母常会生气:“哪有这样的事情,你的作业都要我帮你写!” 这时候,我会请家长来打分:“你觉得今天的作文,由孩子完成的部分占百分之多少,你修改的占百分之多少?” 这时候父母多半才会回到现实,发现其实孩子自己写的超过60%、70%,甚至更多,而并非自己所说“你的作业都要由我来写。” 家长这种悄无声息凸显自己重要性的策略,属于典型不合理信念的一种——过度概括。 忘带几次东西——“你总是丢三落四”。 口算速度不够快——“你数学不行。” 没跟父母说谢谢——“你一点儿都不懂感恩。”…… 生活中的过度概括很常见,可以理解我们通常所说的以偏概全,它显然会让我们高估问题出现的概率,泛化自己焦虑,过度苛责孩子。 关键是这种话说多了,你真就可能把孩子慢慢看扁了。从此以后真实的孩子消失了,剩下的只有你眼里的孩子。 ![]() 这是一种非好即坏的二元观,持有非黑即白观念的父母,很排斥参与孩子的作业。在他们眼里,一旦家长开始思考孩子的作业,那还能叫孩子在学习吗?到底是培养孩子的能力,还是在培养自己的能力? 必须孩子独立完成才能培养他们的能力吗?假如是这样的话,还需要老师干嘛?直接让孩子们自学成才,自生自灭就好了。 如果将学习比作爬楼,我们既没法让孩子直接从一层垮到顶层,当然也不该直接抱着孩子上楼,让他们失去锻炼的机会。 在代劳和独立之间,其实有广阔的灰色地带。孩子现有水平和他们在外力协助下能够达到的水平,就属于这个空间。 父母要做的既不是代劳,也不是撒手,而是在这个灰色地带为孩子搭建上升的阶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