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晚舟曾在《未来将会选择什么样的年轻人》的演讲中,分享了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几次重要转折,这些选择改变了她的命运。在人生的种种惊变面前,她也以始终选择优雅自持、从容以待赢得了世人的欣赏。她说,有时候,选择比努力重要,比天赋重要。 如此重视选择的她,作为四个孩子的母亲,自然也非常重视孩子的选择,像每一位爱子心切的妈妈一样,她说:“作为母亲,我们的责任不是为了仅仅让孩子吃饱穿暖,不受到伤害,我们有责任帮助孩子选择一条广阔的人生道路。” 但每个为人父母的人内心都知道,这样的责任何其艰难。如何让帮助不变成包办,如何让孩子接受父母的选择?这些挑战几乎每天都在家庭中上演。吃什么、穿什么,学什么,做什么,孩子很少乖乖接受父母的选择,有时候他们甚至为了反抗而反抗。 为什么? 选择欲,其实是进化的结果,人类是一种被选择塑造的动物。做选择,是刻进人骨子里的本能。 有选择权,能给孩子掌控感、 安全感,也更健康 对选择的渴望,从婴儿期就开始了。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希娜·艾扬格在《选择》中,讲述了一个实验:给一个婴儿一把琴,当他拉动琴弦,旁边的机器就会播放音乐。每根琴弦对应一首特定的音乐,想听哪首就拉对应的琴弦,小baby玩得很开心。 后来工作人员改变了规则,音乐不再根据小baby选择的琴弦来,而是随机播放的。拉动同一根弦,可能每回播放的音乐都不一样。这次,婴儿变得烦躁、愤怒、大哭。作者将这些情绪变化解释为大脑的前额叶皮层,感知到了选择权的流失,引发的一系列生理反应。 相比音乐,婴儿更想要自己选择音乐的权利,因为这能让他们获得掌控感。掌控,意味着安全感。 英国伦敦大学教授迈克尔·马蒙特做过一个长达10年的实验。他从1967年开始对1万名英国人的健康状况进行跟踪调查。 结果发现,有选择权的人健康状况会更好。这种效应甚至不需要真的做出选择,只要感受到有选择权,选择欲就会被满足,我们的大脑就会释放积极的信号来缓解压力。 ![]() 为什么明知抽烟有害健康又烧钱,可就是戒不了?为什么明知熬夜不好,还是忍不住用生命在熬夜?为什么屡次遇渣男(女),依然改不了恋爱脑?对孩子来说也是如此,心里明白父母为了自己好,为什么仍然忍不住想和父母对着干? 丹尼尔·卡尼曼曾经在著名的《思考,快与慢》里,把人的大脑分成理性脑和感性脑两个部分。但如果以为做选择这么严肃的事情一定是理性脑决定的,那就错了。 理性脑,是感性脑的跟班。它的责任不是纠正感性脑,而是验证感性脑。 什么意思? 如果孩子在情感上体验不到父母的爱,他的理性脑就会开始寻找证据,验证感性脑的判断。比如父母要求自己学习,就会被解读为父母只想把自己当成炫耀的资本。父母给自己买礼物,只是想对自己提要求等等。 也就是说,孩子知道父母为自己好,只是在理性脑层面的,而更古老的感性脑,并没有被爱的体验,他们就会选择和父母对着干。 感性脑和理性脑进化的资历根本不在一个量级,感性脑在进化过程中,处理的都是生死攸关的大事。所以家庭中,一定是关系优先。对孩子搂搂、抱抱、亲亲,比讲十句道理还管用。 这就能解释我前面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明知有些选择有害,还是会去做?因为感性脑被激活了。 有位咨询的妈妈说孩子晚上睡前总磨叽,作业也总要留一点第二天一早起来再做,孩子其实是在用这样的方式抵御感性脑的焦虑。正如每天活得不尽兴,不充分的成年人,不舍得睡去一样。 愚蠢的选择就跟感性脑的bug有关。朋友聊起一个家里真的有矿,躺平都会很有钱的哥们,各种创业投资(理性脑)折腾十年,结果却败光了深圳的几套房产。他的感性脑并不认为自己真的能驾驭、或者配得上那些财富。 永远让孩子感觉 是他们自己在做选择 这种感觉,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可以开始了。“把这个吃了”可能会引起孩子抗拒,“你要吃面条,还是米饭?”他们就配合多了。 你甚至可以用这种方式引导孩子的选择,一岁左右的孩子,在A还是B,B还是A的问题中,往往会选择后面那个。想安静吃顿饭的妈妈们,下次可以问:“要妈妈喂,还是要爸爸喂?” 孩子赖着要抱,无需训斥他们懒,给点儿选择:“要牵着妈妈的手自己走,还是牵着爸爸的手自己走?”,“要和妈妈比,还是和爸爸比赛跑得快?” 练琴不要直接下命令:“去,赶紧练琴去。”而是问:“你是选择一回家就练琴,还是吃饭后的那段时间练琴?” 也许你会说,我家神兽遇到这种问题,只会甩过来一句:“我选择不练琴。” 没关系,后面有的是选项:“听起来你有些时候不想练琴,那你一周选择哪几天练琴?”“每天练25分钟?还是50分钟?”“你是选择妈妈陪你练琴,还是陪练课?还是选择妈妈陪着你上陪练课?”…… 总之,只要有选择,天,就永远不会聊死。 选择,是孩子主动和负责的前提,也是良好沟通的保障。儿童中心游戏治疗和亲子游戏治疗的权威领导者加利·兰德雷斯(Landreth Gary)博士说,“不给选择的交流是无效的交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