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长不“鸡娃”,7岁女孩被同班37名学生家长联名“请愿”要求转学,这3个要点和你家有关

 给儿童的心理学 2022-08-24 发布于浙江

养 育 内 心 强 大 的 孩 子

先把事件的要点给大家理一下:
1、贵州省贵阳市一所知名小学,2019级的学生家长以家委会的名义联名要求班级里一位叫妞妞的7岁小女孩转校。

2、班级里39位学生,39个家长里1位家长拒绝签字,其余37位家长均签了字。

3、2020年10月16日,班主任要求没有得A的学生留堂罚抄作业,其中包括妞妞。妞妞爸爸并没有按照校园规定登记,直接闯入校园接走了妞妞。理由是,“我孩子没必要一定得A,我不接受对孩子的这种体罚”。

4、2021年3月15日,妞妞妈妈中午12点要求进入校园接孩子,要求被拒绝后,她强行翻越学校的伸缩门,接走了孩子。

5、妞妞下午长期不上课,不参加全班集体活动,甚至连全校举行的少先队入队仪式也不参加,影响了班级的荣誉。

6、妞妞妈妈多次举报翟老师教唆,指使家委会单独建群,孤立学生;举报班主任收受礼物(家委会集资买的花,其中妞妞妈妈因反对未付费),违规超纲教学,违规给学生排名等问题。

7、2021年8月2日,贵州市教育局认定,北师大贵阳附属小学翟某违反师德师风,主要问题是收受家委会礼物,公布成绩排名,考试前漏题,对家委会独立建群排除个别家长持默许态度。给予翟某全区通报批评、撤销年级组长职务、取消“市级名班主任”称号的决定。


01

通病:好心未必干好事。

谁是这个事件中的赢家?我想所有人都会给出同一个答案:没有人。
看起来,妞妞父母举报成功,如愿以偿地处理了老师,但这是他们的初衷吗?这样的结果对妞妞是一件大好事吗?
对联名上书的37名家长及其孩子,当初的请愿书,也没能给他们带来想要的结果。

在整个事件中,所有成年人肯定都抱着一颗为了孩子好的初心。
妞妞的父母不希望学习影响孩子的健康和睡眠,不希望孩子因排名被歧视。同班的父母不希望妞妞及父母不遵守学校纪律等做法,带给自家孩子不良影响。班主任希望发掘孩子的潜能,让他们积极上进,团结协作,更加适应社会。
结果呢?结果就是大家看到的这么个几败俱伤的结果。

每当我们理直气壮地出于一份好心,希望对他人做点什么的时候,切记问问自己:我这份好心,一定能带来好的结果吗?



02
你以为的保护可能是一种更严重的伤害。

从对话中看到,妞妞的假期作业都被爸爸扔了。我不知道爸爸是不是征得了孩子的同意,但“别的同学有练习,我也想有”是孩子正常的心理,和“别人有动物橡皮,我也想有”没什么区别。
被排挤、甚至被欺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和别人不一样”,这就是哪怕学霸,极端聪明的孩子也可能被歧视的原因。

僵化地执行理念,下午不上课,不做作业,不参加集体活动,将孩子置于“异类”的位置,这难道不是对孩子另一种人为的伤害?
很多人将问题归结于教育理念的冲突,归结于“双减”落实力度的差异,这是表面。
任何理念成了不顾孩子处境和感受的执念,背后隐藏的一定是控制。
也就是说,不管是为了“鸡娃”不择手段,还是像妞妞父母这样为了“不鸡娃”行为偏激,孩子本身都被严重忽视了。


03
好的初心也要有好的方法。

好心未必做好事受很多因素影响。大家看,事情发端于去年10月,在近期引起网络热议。最近对班主任老师的处理,很难说和最新的政策没有关系。排除这些我们能预料,不可预料,可控的,不可控的因素,也许我们最该思考的是,怎么做,能尽可能事与愿符,而不是事与愿违呢?
首先,是尽量识别,并克制与生俱来的“自我中心。”这其中的关键,是识别,但凡意识到自己的自我中心,其实改变就已经发生了。
从前面的对话,可以看出老师和家长面儿上的交流还是礼貌、理性的,但为什么最终结果却崩了呢?
每个人都在说自己的理念,说自己的期望。简而言之,就是自己多么重要,多么正确,你最好听我的。

其次,是行动前先问别人的意见。
沟通绝不是讲理,不是讨论是非对错,不是表达自己,哪怕你的观点能得诺贝尔奖,对那个活生生的人来说,最渴望的还是一句:“你觉得呢?”
因成绩不佳,老师请同学帮助,这在教育学中原本没什么问题,对两方孩子都有利。我女儿很喜欢请教别的同学,不同科目选学得最好的同学问,这没什么丢脸,更谈不上歧视。
但在妞妞妈妈眼里这就成了歧视,揣测成绩好的孩子有优越感,很可能伤害到她家妞妞。她放话班上没孩子有资格成为妞妞的学习标准和楷模,这种狂傲背后,其实是极度的低自尊。

话说回来,老师又不是心理医生,不可能、也没必要治家长的病,多说一句:“同学间相互讲解是很好的学习方式,你们和妞妞商量一下,问问她愿意参与吗?”也许就可以省去很多后续的麻烦。
更进一步的做法,是搞一些班级活动,让每个孩子都能展示自己的优势面,让妞妞也有机会在其它方面成为大家的榜样。
翻看留言,有一个感受,我们总习惯下判断,“这个老师太恶毒”,“这样的家长太操蛋”……

对这件事第一时间什么反应,对孩子很可能就是什么反应。习惯评判的父母,习惯随口对孩子说:“你怎么是这么个熊孩子!”“你这个人怎么这么小气的。”“你怎么一点没有感恩心?!”
美国著名作家梭罗特别爱写日记,有一天他写了这么一句话:“今天,我得到的最大恭维就是有人问我,我是怎么想的,并真诚地聆听了我的答案。”
每个人,都希望被认真聆听。化解冲突最有效的方法,也许就是放下食指,先听对方把话说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