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灵魂拷问:平庸的父母,能教会孩子成功吗?

 给儿童的心理学 2022-08-24 发布于浙江

养 育 内 心 强 大 的 孩 子

01

昨天的文章我提到,自己曾经是那种很难放下情绪,闹了别扭,可以一直冷战不开口的人。

现在呢,上一秒吵完,下一秒就能跟没事儿似的,真正做到了翻脸比翻书还快。

这种转变是怎么发生的?你可以说,是我不断学习,自我探索,痛苦的时候不再向外攻击,而是在自己身上找bug,把每一次冲突都当成一个自我发现的好机会。

这些当然都有用,但根本的东西,还是关系。

老公脾气很好,他是那种有个性,但性格又很好的人,每次吼了他,他都跟没事儿似的。哪怕有时候和我顶两句,也绝不会把这种情绪带到下一句话里。

这种表达攻击,却可以被容纳,不会被报复的感觉,实在太好了。

体验过这种感觉,就不愿意走回头路了。于是,“这样真好,我也想要”的原始动力就产生了

02

这也是咨询中的个案常会有的体验。有位妈妈说,在我这里感受到被理解、被接纳,亲身体验过提问的强大功能,渐渐也开始这样面对孩子。

不再反问、指责、命令,而是用提问的方式激发孩子,肯定孩子,孩子自己安排的效果与自己强加给孩子时完全不一样。

当她真正发生改变,孩子也变了,主动请妈妈协助自己订计划,督促自己,认同妈妈以往对自己的教导,而不是像从前那样故意反抗,跟父母对着干。

如果这位妈妈不曾体验过,只是读书、听课,在头脑层面知道接纳孩子有多重要,在意识中告诉自己要理解孩子,这一切能发生吗?也可能会,但需要更久的时间。

因为缺乏体验的东西,很难真正发挥作用,固有的反应模式轻易就能让一个人破功。这就是“听了很多道理,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原因

03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能教会孩子我们自己也不会的东西吗?”

这其实是很多父母心中都有的一个灵魂拷问。老话说的“龙生龙,凤生凤”到底是偏见还是铁律?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涉及很多现实,“双减”之后的分流是不是合理?一个12、13岁孩子的学业表现真的能预测他们的未来吗?真正决定孩子发展的,究竟是他们自身的努力还是父母的阶层?

2020年底,有一部反映荷兰教育机会不平等的纪录片《Klassen》引发了社会热议,从荷兰全国范围来看:父母上过大学(包括应用技术类和研究型大学)的孩子,68%都能上大学,而如果父母只上过职业学校,则只有20%多的孩子能上大学。

大家熟知的纪录片《人生七年》,讲得也是一个类似的结果,来自富裕阶层的孩子从牛津、剑桥的法律系毕业,成为著名律师,年薪500万元以上,家庭也幸福美满。自中产阶层的孩子成为了教师、公务员等,维持了中产阶层的生活。而来自贫穷阶层的孩子没有上大学,成了搬运工和砌砖工,年薪也就在5万元左右。

如果父母本身更重要,我们为什么还要拼命鸡娃?干嘛不去鸡自己飞黄腾达,然后带孩子一起“鸡犬升天”呢?

04

不,再平常、普通的父母,都不愿孩子的人生是一个阶层决定未来的故事。我们总想做点什么,总能做点什么。

美国教育部曾资助一个名为SMPY(数学能力超群儿童研究)的研究项目。这个小组以三位美国顶尖教育科学家为核心,从1971年起开始追踪全美5000名最聪明的儿童的成长轨迹,整整持续了45年。

这些孩子里出现了一批名人,像数学家陶哲轩、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谷歌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以及音乐人Lady Gaga。其他人虽然不像这几位这么有名,但是也成了著名的科学家、学者、亿万富翁。

也有孩子并没有都取得大成就,其中很多孩子到了青年、中年就渐渐泯然众人。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这些孩子没有得到家长、老师们的关注和帮助。因为他们的优秀,反而让大人们放松对他们的注意力。

那些获得成就的孩子,在回看他们的成长历程时发现,必定会有一位或几位不断给他们新挑战和帮助的父母或老师。

看,哪怕1%的天才,也离不开成年人的帮助。

问题在于,孩子需要什么样的帮助?前面提到的妈妈,以往用讲道理、下指令的方式企图“教会”孩子,结果孩子反而不干了。学习、咨询之后,用自己真正体验过有效的方法,对孩子也起效了。

这从教育学的角度很好理解,孩子最基本的学习方式就是模仿,父母的行为胜过万千言语。除去地位、资源等因素,那些自身成功的父母,在自律、行事方式方面的确会给孩子更多的示范。“教”需要用行动、用体验、用情感,而不只是动动嘴巴。

然而,我更想从关系的角度来看父母对孩子的影响。这种关系的作用并不仅仅是示范,而是“我愿意为了你而改变。

和孩子一起看书,陪孩子一起运动,而不是刷剧看抖音,不是因为要做给孩子看,给孩子做个好榜样。而是因为,你对我太重要了,我如此喜欢你,愿意陪你长大

在这样的关系中,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改变想要“教”孩子的心态。教,其实是入侵性很强的行为,让知识进入孩子的脑子,让情感价值观进入孩子的身体。孩子愿意接受这一切的前提,是彼此间容纳的关系。

这也是为什么父母常觉得教孩子特别费劲儿的一个原因,因为彼此关系太复杂,如果再夹杂着对孩子的否定和攻击,孩子的大脑其实是关闭的。

平常普通的父母,当然也可能养出成功的孩子,但这是好关系“滋养”出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