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人民日报发文,南京博士虎爸逼幼子学高数引热议。培训班关停了,学习软件下架了,这位爸爸可能觉得,自己发挥的空间更大了!![]() 俩娃一个7岁,一个5岁,他们的爸爸毛博士,却经常传授中学、大学的知识,要求他们学习至深夜,学不会,学不好就辱骂,甚至殴打。高数啥样大家心里都有数,可想这俩娃肯定没少挨打,要不然妈妈也不会向法院申请人身保护令了。不是所有爹妈都会急着给孩子讲文言文、高数毕竟也不会,但我见过孩子刚出生,就跑去买奥数全集的。深怕孩子输在起跑线的家长可不在少数。01 前不久过世的魏永康,13岁以高分考入湘潭大学物理系,成为当时湖南省年龄最小的大学生。刚出生两三个月,妈妈曾学梅就开始教他识字,读唐诗,2岁时就掌握1000多个汉字,4岁基本学完了初中阶段的课程,小学只读了二年级和六年级,8岁时就连跳几级进入县属重点中学读书。 ![]() 02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Gesell,Arnold Lucius)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双生子爬梯实验。他让一对同卵双胞胎学习爬楼梯,不过弟弟在出生后第48周开始练习,每天练习10分钟,而哥哥在出生后第53周开始练习,接受同样的训练。 两个孩子在第55周结束训练验收学习成果,这时弟弟已经学习了7周,而哥哥只学习了2周。大家都认为弟弟理应学得更好,而结果却恰恰相反——哥哥在10秒钟内爬上了特制的五级楼梯的最高层,弟弟则需要20秒钟才能完成。 ![]() 这个实验揭示了个体成熟与学习的关系。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有些事儿大了自然就会了。从中我们可以发现: 03 人生有起跑线吗?什么才是真正有价值的起跑线? 孩子成长有几个关键期:0~3岁,3~12岁,12~18岁。0~3岁最为重要,大概占到了100分中的80分,3~18岁占20分。 短短几年的童年,真的很珍贵。 几乎所有心理学研究都证实了早期成长环境的重要性。阿德勒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这就是一个人的起跑线。 赢在这条起跑线要靠刷题,超前学习,靠过人的天赋吗? 莫扎特绝对算百年难遇的世界级天才,6岁作曲,7岁为国王演奏,他的音乐天赋甚至没有像有些神童那样在成年后衰退,一直保持着在音乐上的才华,却过得并不如意,35岁就英年早逝。 尽管绝对是成熟的音乐家,但莫扎特在其他方面的心智和能力,都还停留在儿童期。 父亲的过度控制让他缺乏管理自己生活的能力,不善理财,言语轻浮,社会能力失调让他愤懑不平,最终与父亲决裂。可以说,这些是莫扎特悲剧的根源。 04 作为社会性动物,与父母、同伴、周围世界的“互动”永远是影响孩子的核心。在此互动过程中,每个年龄段都有自己最重要的发展目标,这就是那个阶段的“起跑线”: 资料来源:Erikson,195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