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没错!但起跑线,别选错了……

 给儿童的心理学 2022-08-24 发布于浙江

养 育 内 心 强 大 的 孩 子

前几天人民日报发文,南京博士虎爸逼幼子学高数引热议。班关了,学习软件下架了,这位爸爸可能觉得,自己发挥的空间更大了!

“博士爸爸逼还在上小学的儿女学高数,妈妈向法院求援”

俩娃一个7岁,一个5岁,他们的爸爸毛博士,却经常传授中学、大学的知识,要求他们学习至深夜,学不会,学不好就辱骂,甚至殴打。

高数啥样大家心里都有数,可想这俩娃肯定没少挨打,要不然妈妈也不会向法院申请人身保护令了。

不是所有爹妈都会急着给孩子讲文言文、高数毕竟也不会,但我见过孩子刚出生,就跑去买奥数全集的。

深怕孩子输在起跑线的家长可不在少数。


01

前不久过世的魏永康,13岁以高分考入湘潭大学物理系,成为当时湖南省年龄最小的大学生。刚出生两三个月,妈妈曾学梅就开始教他识字,读唐诗,2岁时就掌握1000多个汉字,4岁基本学完了初中阶段的课程,小学只读了二年级和六年级,8岁时就连跳几级进入县属重点中学读书。

这领跑速度可谓惊人,可后来大家也知道了,魏永康20岁时因生活自理能力太差等原因被退学,好在后来逐渐适应生活,结婚生子。
还有从小就是“别人家孩子”的复旦学霸李明亮,成绩优异,本科985,一路硕士、博士成为全村的骄傲,37岁却回农村啃老。两岁半在3个月内认识千个汉字,9岁高三,10岁高考,13岁研究生,16岁读博,却很难毕业的张炘炀……
神童让父母血脉喷张,结局却往往令人黯然神伤,所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为什么?
所有人的大脑发展都会经历从具象到抽象的过程,思维成熟离不开感知觉的养料。也就说,我们得见过摸过,最好还能尝过柠檬、榴莲、番石榴这些形形色色的“实物”,才会发展出“水果”这个抽象概念。
对五、六岁的孩子来说,掰着手指头数数是比学高数更靠谱的方式,因为前者最起码能让孩子领悟抽象的数字和实物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强塞很多抽象的概念、道理,这些符号很容易让孩子感到混乱、信息超载,听到学习就烦躁。
彼得·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明确反对大学开设人力资源管理等企业管理课程,理由也是学生之前根本没有相关经历,依靠理论学习得来的知识体系,日后在遇到实际问题时还是会手足无措。
无论是资质平常的普娃,还是天赋异禀的神童,他们首先都是人,都是孩子。是人,就遵从作为“人”这个生物发展的规律。是孩子,就渴望作为“孩子”的童年。

02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Gesell,Arnold Lucius)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双生子爬梯实验。他让一对同卵双胞胎学习爬楼梯,不过弟弟在出生后第48周开始练习,每天练习10分钟,而哥哥在出生后第53周开始练习,接受同样的训练。

两个孩子在第55周结束训练验收学习成果,这时弟弟已经学习了7周,而哥哥只学习了2周。大家都认为弟弟理应学得更好,而结果却恰恰相反——哥哥在10秒钟内爬上了特制的五级楼梯的最高层,弟弟则需要20秒钟才能完成。

图 双生子爬梯实验 选自《教育心理学》(第三版)p178

这个实验揭示了个体成熟与学习的关系。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有些事儿大了自然就会了。从中我们可以发现:

1.我们以为的起跑线,不一定是有意义的起跑线。
2.发展有规律,别违背孩子成长的内在“时间表”。
3.加速抢跑,要看是否已经有了“成熟准备”。

03

人生有起跑线吗?什么才是真正有价值的起跑线?

孩子成长有几个关键期:0~3岁,3~12岁,12~18岁。0~3岁最为重要,大概占到了100分中的80分,3~18岁占20分。

短短几年的童年,真的很珍贵。

几乎所有心理学研究都证实了早期成长环境的重要性。阿德勒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这就是一个人的起跑线。

赢在这条起跑线要靠刷题,超前学习,靠过人的天赋吗?

莫扎特绝对算百年难遇的世界级天才,6岁作曲,7岁为国王演奏,他的音乐天赋甚至没有像有些神童那样在成年后衰退,一直保持着在音乐上的才华,却过得并不如意,35岁就英年早逝。

尽管绝对是成熟的音乐家,但莫扎特在其他方面的心智和能力,都还停留在儿童期。

父亲的过度控制让他缺乏管理自己生活的能力,不善理财,言语轻浮,社会能力失调让他愤懑不平,最终与父亲决裂。可以说,这些是莫扎特悲剧的根源。

04

作为社会性动物,与父母、同伴、周围世界的“互动”永远是影响孩子的核心。在此互动过程中,每个年龄段都有自己最重要的发展目标,这就是那个阶段的“起跑线”:

资料来源:Erikson,1950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