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总是半途而废的儿子拿了全国一等奖,说说我的思考

 给儿童的心理学 2022-08-24 发布于浙江
儿子学唢呐,全家人除了我,没有一个支持的。
首先是来自上一辈的不甘心:“学得好好的钢琴,怎么学上唢呐了?”然后是唤起了老一代童年糟糕的回忆:“我小时候学过唢呐,吵死人了!”
当然,这些不支持背后也隐藏着对唢呐的负面刻板印象,仿佛一听到唢呐,脑海中就不免浮现出那些婚丧嫁娶的名场面。
但据说唢呐现在已经变身很潮的乐器,女儿闺蜜的妈妈听说儿子会吹唢呐,立刻决定大张旗鼓地邀请儿子前去做客,条件就是带上唢呐。
我支持儿子学唢呐的原因和这些都没有关系,只要他想,我就支持。
回头想想,就因为这么一个原则,他从小到现在,真是学过不少东西:
国际象棋,围棋,航模,建模,编程,机器人,武术,跆拳道,击剑,书法,主持人,合唱,篮球,足球,拳击,钢琴,唢呐。
吃饭时聊起这事儿,家人说女儿学什么都很持久,从幼儿园开始的舞蹈、画画、小提琴,到现在依然继续。老妈对儿子说:“你真是造掉了你妈不少钱。”
虽然儿子总是笑眯眯,堪称喜怒不形于色的典范,我还是从儿子脸上看到了一些羞愧和不好意思。
我没有反驳老妈,一是因为任何人说的任何话,都有合理性。二是我觉得来自外界的否定是儿子可以承受,也必须面对的。
提到孩子的半途而废,我想不会有父母从未对此感到焦虑。从完形心理学角度看,每个人都有很多很多“未完成事件”,如果这些事情没有了结,会持续盘旋在我们心里。
父母比孩子更难以忍受这种“未完成”的状态,因为父母心中已经形成一个“持之以恒,才能成功”的闭环推论,所以在这个环节上的中断,其实会唤起我们对无果而终的恐惧
而孩子更多受兴趣驱动,他们几乎不会考虑什么投入产出比,所以他们放弃的时候干脆利落,比成人洒脱得多。
我也曾和一位好姐妹讨论过这个问题,她的儿子已从美国学成归来,也找到了自己的事业方向,可以说是成功的过来人了。
我问她,到底应该在一件事上持续深耕,还是可以像儿子这样什么都试试看?她做高报指导好多年,形形色色的学生见了不少,当时她说:“这样是对的。”至少在高中以前,可以让孩子多尝试。
其实哪怕截然相反的观点,也都能在各自理念中找到成功的案例,“从一而终”的执着自不必说,随性让孩子广撒网也未尝不可,费德勒小时候尝试了足足十几项运动:壁球、滑雪、摔跤、游泳、滑板……直到十几岁才专攻网球。
这也许真的像谈恋爱,一见钟情一生只爱一人是一种幸运,百花丛中浪子回头也是一段佳缘。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隨无涯,殆已。”认清现实,在时间有限、尝试无限的情况下,半途而废是必然的宿命。
没有必要因为不能持之以恒,就不给孩子尝试新事物的机会。
关键在于父母是指责孩子“你做事没有长性”,“你是个半途而废的人”,还是告诉孩子,你学过的东西是资源,而不是耻辱。
任何学过的、经历过、体验过的东西,都会对我们产生影响,这是内隐学习。“多尝试”让儿子能随时开始一项新技能,学东西很快。
儿子学了这么多项目,却没参加过什么考级、比赛,砸钱最多的钢琴,在家人看来更是让人有一种血本无归的感觉。反倒是从未督促过,也没学多久的机器人,上学期第一次参加WER(世界教育机器人大赛 ),得了个全国一等奖。
他两三岁开始就很喜欢做手工、折纸、拼乐高,四、五岁就全天无尿点地拼搭大部头,也许还有貌似看不到成效的钢琴,都训练了他灵活的小胖手,成为拼搭机器人的优势。所以在热爱的事情上持续投入,依然是一个确定不变的重要因素。
管理学大师詹姆斯·马奇说,每个企业都会遇到一个根本性的悖论,就是很难把握“利用”与“探索”之间的平衡。
所谓“利用”,就是不断去强化已有的旧能力,扩大竞争优势,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在某一个方面深耕;
所谓“探索”,是投入资源去开拓新的领域,发展出原来没有的新能力。这两件事情对企业的生存都很重要,必须同时推进。
马奇的“利用”和“探索”解答了我的疑惑,孩子的热爱和放弃,也许正是在把握“利用”与“探索”之间的平衡,只是我们强行将这些命名为“持之以恒”和“半途而废”。
刘慈欣在《超新星纪元》中,借主席之口说:
“孩子们,在你们很小的时候,大人们就教导你们:有志者事竟成。现在我要告诉你们,这句话不对。只有符合科学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事,才能成。事实上,你们想干的大部分事,不管多么努力,是成不了的。你们的责任,就是在一百件事情中除去九十九件不能成的事情,找出那一件能成的来。这极难,但你们必须做到!”
孩子的放弃,难道不是在除去九十九件不能成的事情吗?
假如孩子真的干什么都没长性,总是什么都不想干,在排除抑郁等心境障碍的情况下,这大概率是他们认同了父母对他们的评价:“你什么都干不好”,“你就是个半途而废的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