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邦分蛋糕是否比项羽更高明

 历史的精神世界 2022-08-24 发布于北京

作者 戈大只 彭小瓜子

//



一代豪杰项羽最终以乌江自刎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维护了作为西楚霸王的最后尊严。

乌江自刎后,刘邦正式结束了楚汉争霸,建立大汉王朝。

初定天下的刘邦同样面临分蛋糕的问题,与项羽入关分封的局面一样,54岁的刘邦是否比24岁的项羽更加高明。

进一步而言,封赏开国功臣,平衡开国功臣与子孙后代的微妙关系,是坐江山的第一步,也是治理天下的起点。

开局很重要。

不包括同姓诸侯王,刘邦分封了7位异姓诸侯王,将大汉的疆土与7位异姓诸侯王共享,分享革命胜利果实。

刘邦基本盘的逻辑大体如下:

第一,韩信、彭越、英布,这是剿灭项羽力量的主力军

在正面战场上,刘邦一直没有战胜项羽,而且屡战屡败,西楚霸王,军事能力确实杰出,刘邦一对一的对垒中从来没有赢过项羽。

彭城之战大溃败,刘邦以60万联军迎战项羽3万兵力,却差点输掉家底。

荥阳拉锯战,打得十分吃力,如果不是大管家萧何后方给力,粮草不断,刘邦的前线早就垮掉。

最后的垓下之战,刘邦仍然吃力,最后联合了韩信、彭越、英布等各方力量,四面围剿,最终战胜项羽。

项羽的军事能力并不弱,只是刘邦在格局和谋略上更胜一筹,能够争取中间力量,调动更多资源,才最终打败项羽。

反观项羽,虽然正面战场上屡战屡胜,但是越打越吃力,盟友越来越少,路越走越窄。

但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团结是要付出代价的,刘邦在垓下之战前,为了争取韩信和彭越出兵,分封韩信为齐王,把陈以东的领土封给韩信,把睢阳以北至谷城的领土分封给彭越,此二人才同意出兵。

所以,建国之后的分封,是之前契约的兑现,虽然,很快刘邦就撕毁了契约。

第二,张耳、吴芮等,管理一方有功,属于听话的投降派。

在楚汉争霸开始阶段,各路诸侯王都倾向项羽,西楚霸王,法力无边,但随着刘邦的一路打怪升级,大家看到了潜力股刘邦更高阶的能力,逐渐投靠刘邦,张耳、吴芮等就是此类,作为一方诸侯,他们的领地偏远,国力弱小,能力平庸,不构成大的威胁。

刘邦分封的基本盘,大抵如此。

同样是分蛋糕

格局、谋略、胸怀、眼光都更高一筹的刘邦

手段是否更高明?

思考是否更加深谋远虑?

布局是否更有战略意义?

不好意思,没有!

没有看出刘邦比项羽更加高明,更谋全局,更深谋远虑,甚至在细节之处,不如项羽巧妙。

刘邦对项羽的胜利,与分封没有关系。



楚汉争霸的阶段,正好处于分封制向集权制转变的时代,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权组织形式,集权制更加高效,更加能够集中调动社会资源,是一种更加高效的组织形式。

既然集权制更加高效,为什么在秦汉之前没有实行集权制?

为什么分封制运行了几百年之久才诞生郡县制?

为什么秦推行更加高效的集权制却二世而亡?

这些问题都是相关的,都是一条历史脉络的问题。

答案很简单,这是当时的客观环境决定的。

最初的华夏文明,从原始部落制开始,这是最初的社会组织形态,组织松散,层级简单,主要依靠血缘和地缘关系。

随着人与人交往的增加,逐渐诞生社会和国家的概念,复杂的社会制度开始出现,逐渐演变成为分封制

春秋战国时期,大量的军事战争和土地兼并,中央直属的土地越来越多,郡县制出现。

最早出现县制是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楚武王灭掉商朝的国王武丁后,接管了武丁管辖的权国,由国改为县,这是县的最早记载,县的出现就蕴含着中央直属的含义。

从原始部落制到分封制,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特点是中央政府越来越强势,血缘关系越来越淡化,组织系统越来越复杂,管理半径越来越大。

最初的生产力有限,道路、驿站、文字等信息传播媒介不发达,限制了管理半径。周朝建立了分封制,划分了诸侯国,但当时的产能有限,一国的尺度都无法直接管理,只能继续分封,诸侯-卿大夫-士,多层级的等级制度的本质是有限产能下的管理半径。

试想在道路不通的情况下,巴蜀平原如何管理到巴蜀之外,这是不现实的。

试想在文字不通的情况下,汉族如何能管理少数民族,这是很费劲的。

试想800里快马加急,从北京到广州要50天,如何能大范围内中央集权,听中央的,军情都延误了,人都死了,汇报的情况都发生变化了,中央管理不如不管理!

今天我们看秦的法律,都十分简单,不是商鞅头脑简单,而是社会客观环境不允许!写得精密复杂,一般社会民众都看不懂,当时的民众识字的没几个,认识一部法律不容易!

更何况还有撰写的问题,精密复杂的法律,普法成本也高,从中央到地方,从地方到民众,逐级撰写、运输、教育、宣传,成本极高,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

很多事情不是不想,而是办不到,客观条件不允许。

管理体系越复杂,管理成本越高。

简单粗暴就是当时秦朝法律的最优解。

今天我们批评秦朝法律残暴严苛,一定程度上是不公平的,因为很大程度上它是被规定的,被当时的社会文化程度规定,被有限的管理工具规定,被当时的生产力规定。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马克思诚不欺我

直到几项技术的发明,才改变了这种情况,使得更高效率的组织得以出现。

一、铁器的出现

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文明,是典型的农耕文明,农耕文明的发展程度,决定上层建筑的发达程度。最初的生产力有限,不发达的民间经济养育不了强大的中央政府,“弱管理”的分封制是适应这种生产力水平的管理形态。

直到春秋战国时期发明铁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更为复杂的管理形态才得以出现。同时,铁器的出现动摇了井田制的社会基础,由于铁器的运用,更多的荒田得到开垦,在井田之外开垦私地,诸侯国利用先进的铁器,发展经济,充实军事实力,逐渐摆脱周天子的控制,在政治上进一步促进了分封制的瓦解

战国时期,因为铁器的普及,荒田开垦已经成为事实,在井田之外普遍开辟荒田,逃避国家税收,商鞅“废井田,开阡陌”,不是主观地拍脑门,而是被动地对当时的社会经济的肯定,这是尊重民间经济的表现。

战国后期,郡县制已经较为普及,各国纷纷变法,推行更高效的集权制度,建立本国的军国体系,战国的实质是更高效的组织兼并更低效的组织,最终完成统一。

二、道路交通系统

秦始皇统一六国,道路交通事业得到了空前发展,不仅整合了六国原有道路交通系统,而且建立了全国的道路交通网络,开辟高速公路的驰道,修建专门抵御匈奴的军用直道,该项工程由丞相李斯主持,是中央直管的国家工程

《汉书》记载:“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管理四方蛮夷之地,必须先建立串联四方的交通体系,否则政令无从上传下达。

因为地缘造成的管理不便,导致集权制存在反复和变通,例如元朝的土司制度,本质对中央集权的突破,但这是对经济规律的尊重,展现了一种大国治国的智慧与韬略。


三、文字系统

书同文不是秦首创,早在周朝就出现书同文的运动,周宣王主导命太史对当时通用文字进行整理,编成《史籀》,向全国颁布。从原始部落到农耕文明,再到产生工商业文明,社会交流逐渐增加,书同文的需求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换句话说,英语或某种语言作为国际语言是全球化的必然。

秦统一六国之后,出现了与六国文字的碰撞与融合,秦最终选择了小篆作为官方文字,重要原因就是小篆简单,便于推广使用。后来在小篆基础上,又进一步演变出了更为简单的隶书,市场永远朝着更简单实用的方向发展,这是一种集体无意识行为。

秦文字是对周文字的继承,相较于东方六国,秦文字对周文字的继承多、变化少。六国经济文化繁荣,导致当时东方六国的文字已经演变较为复杂,甚至有地方特色,背离了周文字正统象形的初衷。

飘逸的楚文字



回到问题,刘邦分封是否比项羽高明,答案是没有。

他们如何分封,这些细节都不重要,他们也未必深刻洞悉分封和集权的深刻内涵。

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是分封制向集权制的过渡时期,历史的发展存在反复性,秦曾经强有力地推动集权制,但因为用力过猛,最终崩盘,其实质是因为对当时的生产力没有清醒认知,导致改革过于激进,超出了当时社会所能承受的极限。

秦始皇的失败告诉我们,一种社会制度向另一种社会制度转变,过渡期必不可少。从春秋战国到秦汉,完成集权制的转变,用了几百年的时间,过于超前的改革,或许具有思想上的先进性,但一定无法获得成功

汉初看似回到春秋的分封时代,其实略有不同,刘邦在分封异姓诸侯王的同时,委派各诸侯国国相,曹参相齐,陈豨相赵,在分封的同时加强中央集权,时代已经不同,周朝简单的分封已经回不去了。

春秋以来,诸侯国兼并频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可管理的尺度提升,兼并作为有效整合社会资源的方式,开始大范围发生,孔子称之为“礼崩乐坏”,其实不然,这是资源的优化配置,是竞争的自然法则。

集权取代分封是大势所趋,但是刘邦不知道,萧何不知道,张良不知道,他们作为那个时代最聪敏的人,但眼光仍然具有时代局限性,选择分封更多是基于人性或权谋的需要,而不是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洞悉。

对于历史的客观规律的深刻认知,往往需要几百年的时间,没有工业社会,无法真正理解农业社会,没有资本主义,无法真正理解封建主义。

时代中的人眼光具有局限性,即使是当世最聪明的人,也未必意识到大势将至,未来已来。

战略眼光的人是很少

历史眼光的人是极少


更深远的是,这不只是分封和集权的问题,是更加普遍意义的问题。

包括变法,包括统一,包括封建制度

也包括工业革命,包括人工智能,包括人类社会

站在历史当下的我们

是否理解我们的过去

是否了解我们的现在

是否预知我们的未来

我们可以思考得很远,但我们的起点是时代赋予的。

热爱历史的也可以是女同学

  - end -  

 

最好的支持的在看和转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