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戈大只 彭小瓜子 壹 韩信,汉初三杰,放到哪个朝代都可以打天下,言兵莫过孙武,用兵莫过韩信,贡献了暗度陈仓、背水一战等教科书式的兵法。 刘邦领袖能力举世无双,但如果说军事能力,作为开国皇帝确实偏弱,算是个硬伤,韩信的出现,恰好弥补了刘邦的不足,刘邦的江山可以说是韩信“打”下的。 面对这样一个军事核武器,刘邦该不该杀? 贰 (一) 公元前204年,刘邦身陷成皋之战,正面战场一度处于弱势,刘邦等待韩信的救援,却一直等不到。 此刻的韩信正横扫北面战场,打败魏王、河南王、韩王、殷王,十分威风,26岁的韩信,初出茅庐,但却用兵如神,响彻神州大地。 主帅刘邦,焦头烂额 大将韩信,威风凌凌 身陷泥潭的刘邦,一直苦苦等待韩信的救援 一边苦苦等待的刘邦,实在熬不下去了,拉着马夫夏侯婴两人跑到韩信阵营,把韩信的兵符偷了出来 没错,是偷!一代汉王需要用偷,想想也是很难过 (二) 在此之后,刘邦派遣汉营第一外交官郦食其,出使齐国。 郦食其出使齐国的外交表现,堪称惊艳,不负首席的称谓,因篇幅所限,以后再介绍,绝对值得学习,每一个优秀外交官的辞令都值得仔细分析和学习。 可惜韩信当时打了小算盘,郦食其不费吹灰之力收复了齐国,我攻打诸侯国费时费力,这不是抢了我作为武将的功劳吗? 越想越气,不行,韩信决定发兵攻打齐国。 这下坏事了,齐王看到汉军的兵,气得不行,刚刚跟你郦食其谈好,我刚下令收兵,你汉军随后就到,不守信用,一气之下,把郦食其煮了。。。 郦食其60岁出山,追随刘邦,跟了刘邦多年,比张良、陈平的资历都老,衷心可表。 郦食其的死对刘邦的打击有多大。 郦食其死后,郦食其的弟弟郦商在汉军的地位越来越高,官至右丞相。 汉十二年,临死前的刘邦破格提拔郦食其的儿子郦疥为高梁侯。 (三) 公元203年,刘邦又一次陷入军事危机,在荥阳拉锯战打得十分焦灼,刘邦再次等待韩信救援。 靠自己就是不行,刘邦太难了 怎么等都不来,最后刘邦等来了韩信的一封信,韩信说:“齐国刚平定不久,民心不稳,要不我暂代齐王吧。” 刘邦气得差点晕了过去,不前来救援,还敢威胁我。 “吾困於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 刘邦破口大骂,旁边的谋士张良和陈平赶紧上来安抚,汉王冷静,此刻汉方不利,楚方优势,正是需要韩信之际,咱们得淡定。 刘邦一想,是的,政治家需要冷静,于是对韩信的使者说,干嘛代理齐王,直接册封齐王。 但这次册封是韩信要挟的结果,不是刘邦真心的结果,这也为日后的清算埋下了伏笔。 (四) 公元前202年,固陵之战,刘项对峙,此刻已经来到楚汉争霸的尾声阶段,项羽已经十分疲惫,有意撤退阵线。 敏锐的张良和陈平发现机会,建议刘邦一举消灭项羽。 刘邦采纳了张良和陈平的建议,通知韩信和彭越发兵,相约固陵,准备生死决战。 可是当刘邦到了固陵,他发现韩信和彭越都没来,只有他一个人面对大魔王项羽,慌得一比 刘邦被项羽打得落花流水,逃跑到陈下,再次气得咬牙切齿。 平静的张良又站出来了,子房就是子房,经历了人生大事后,一切都很平静。 张良对刘邦说:“如今楚军即将攻破,但韩信和彭越却没有封地,他们是内心担忧,如果能够分封土地,他们一定会前来助阵,如果不能,恐怕局势会发生变故。” 刘邦的一大优点就是善于采纳正确的意见。毛泽东曾经评价刘邦,封建皇帝里最厉害的一个,刘敬劝他不要建都洛阳,他就立刻建都长安。鸿沟划界,张良劝他说不要和约要进攻,他就立刻进攻。韩信要求封假齐王,刘邦说不行,张良踢了他一脚,他立刻改口说,要封就封真齐王,何必要假的。 这点看似简单,其实做到并不简单,毕竟建议是你来提,风险是我来承担,领导不是好当的。 我一直认为领导是天生的,在一群人中间,能迅速看出谁能当一把手。 于是,刘邦采纳了张良的意见,分封了韩信和彭越,二人立刻出兵,之后英布等人也加入,四面楚歌,项羽在四面夹击下,最终乌江自刎,楚汉争霸结束。 这是楚汉争霸阶段,韩信给刘邦交的答卷。 既非常惊艳,又充满威胁。 如果你是刘邦,杀不杀韩信。 叁 第一,韩信太优秀。 韩信军事能力杰出,是当世最能打的两个人。 24岁初出茅庐 25岁战功赫赫 28名震天下 这直升机的速度 韩信在军事史上外号兵仙,用兵已进入化境,韩信封神的几场战役: 暗度陈仓,韩信对阵一代名将章邯,当时他只是一个无名小卒,遇到大事有静气,暗度陈仓的成功应用,也说明韩信对地理、兵法等知识烂熟于心,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 背水一战,背水而战是兵家之大忌,一般右后山,左前水,这样拥有高处作战的地理优势,韩信能够灵活调整作战策略,置之死地而后生,这是兵法吃透到了骨子里。 攻克三秦,横扫各诸侯国,最后战胜西楚霸王项羽,刘邦的江山可以说是韩信打下来的。 这样一个军事小天才,同时也是一枚定时炸弹,留下是祸乱之根,即使刘邦在世,靠政治手腕能够驾驭韩信,但刘邦的子孙后代呢? 太史公曰:韩信与汉汉重,归楚楚安。 一个人直接决定楚汉争霸的结果,这是重要到什么地步! 自古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 位极人臣的后果,就是很尴尬,君主拿什么来奖赏你,没有与之相匹配的奖励,就意味着威胁。 我们当下也不乏建立不赏之功的商业案例 董明珠为格力立下了不赏之功 王石为万科立下了不赏之功 在带领企业达到巅峰之后,他们也遇到了问题和非议,这是职业经理人和股东的角色错位,这个问题又会进一步制约企业的发展。 急流勇退的人是少的 一句放下谈何容易 人生哪有那么多高峰可以攀越 第二,刘邦用人策略的调整。 建国之后,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从敌我矛盾变成人民内部矛盾。 从刘邦分封诸侯王,就可以看出用人策略的调整,在分封异性诸侯的同时,同姓诸侯王占据半壁江山,同时借机提拔卢绾、夏侯婴等亲信。刘邦的策略很明显,调整势力布局,限制功臣集权,提高刘氏家族的势力。 打江山阶段更偏用人唯贤,坐江山阶段更偏用人唯亲,这是深不可测的帝王之术。 第三,韩信政治上幼稚了些。 韩信的政治理想是回到春秋战国的分封时代,但时代不同,已经回不去了。 上一篇谈到集权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这是生产力的进步,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刘邦分蛋糕是否比项羽更高明》。 换句话说,即使刘邦妇人之仁,没有杀韩信,刘邦的后代也会夺回被分掉的权力,集权制的时代已经到了,诸侯制是回不去的过去。 这是时代层面,这种眼光,当事人的韩信不会有,刘邦也不会有。 个人层面,韩信同样幼稚了一些,韩信以为为刘邦立下不世之功,自然享受不世之赏,这种想法太单纯幼稚。 没有筹码,何来谈判。 至于韩信想不想反,我认为,没有。 韩信有两次机会被身边人点醒。 (一) 第一次,楚汉争霸即将分出雌雄,实力不敌的项羽,在大战结束的前夕,派使臣武涉游说韩信。 武涉说:“您之所以可以保全至今,是因为项羽的存在,如果项羽死了,下一个死的就是您。为何不跟项羽联手,三分天下。” 武涉虽然带了政治立场,但字字珠玑。 韩信说:“汉王给予我兵权,给我军队,脱下他的衣服给我穿,给我好吃的食物,我的计策他都采纳,所以我才有今天。” 武涉走后,辩士蒯通再次劝说韩信,告诉韩信以忠诚与刘邦结交是不可靠的,文种、范蠡帮助勾践灭吴,但最后文种被逼自杀,范蠡逃亡。 蒯通的话翻译成现代白话就是: 小孩才分对错,大人只看利益! (二) 第二次,韩信已经被贬,从齐王到楚王,危机已经明显,但他仍然相信刘邦。 项羽兵败之后,刘邦举国通缉项羽的部下,项羽麾下钟离眜,早年与韩信交好,逃亡到韩信阵营。 当时正值韩信被贬为楚王,刘邦制造了云梦泽事件,想约韩信到云梦泽聚会,趁机抓捕韩信,韩信嗅到了危机,去也不是,不去也不是。 此刻韩信手下有人出了个馊主意,刘邦正在抓捕钟离眜,如果杀了钟离眜,刘邦肯定高兴。 年轻的韩信再一次表现了他的幼稚,对,言之有理! 于是韩信找好友钟离眜商量,钟离眜二话不说,抹脖子自杀了,临死前告诉韩信,刘邦之所以不杀你,就是因为我在这里,今天我死了,下一个就是你。 吾今日死,公亦随手亡矣。 韩信以为,杀钟离眜可以表忠心,可以取悦刘邦,岂知刘邦怎会是钟离眜的人头可以取悦的。 在刘邦和韩信的关系中,韩信还是幼稚了些,关键时刻的决策,受道德伦理的束缚,而刘邦一直在利益最大化。 韩信提着钟离眜的人头,赴约拜见刘邦,接下来一幕很讽刺。 刘邦立刻拿下韩信,韩信说出那句流传千古的名句: 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我一直认为,韩信身上有种士的精神,韩信对刘邦有种知遇之情,刘邦懂他、认可他、给他舞台,韩信虽然一直管刘邦要条件,但他并不想造反,虽然韩信对刘邦多了一份权衡,但不能说不忠诚。 回顾韩信的一生,他一直在践行这种知恩图报的品格,当年那位赏他饭吃的老母,他赏赐了千金,他经常去蹭饭的亭长,他赏赐百钱。 韩信的身上有些朴素的善良 他是一个士 刘邦不同,他出身草根,身上带着匪气,受道德的约束少。 君子和流氓的较量,自然是流氓胜出。 从商周到春秋战国,从春秋战国到秦汉,弑父杀君、谋权篡位的事情越来越普遍,孔子称之为“礼崩乐坏”,其实有更深层次的社会背景。 原始部落时代,生产力极其有限,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少,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 商周-春秋战国-秦汉,生产力进步,人口持续增加,社会资源的争夺激烈,战国兼并的本质是社会资源的争夺。 尤其是最稀缺的土地资源,爆发了最激烈的争斗——战争。 与之相应的,是社会规则的变化。 原始的部落,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少,社会竞争少,社会冲突不明显,同时因人力渺小,为了抵御自然灾害,强调部落成员之间的合作。 商周时代,生产力进步,但产能仍然有限,无法建立高能耗的集权制,取而代之的是管理半径有限的分封制,与之匹配的是亲亲尊尊的道德标准,道德标准的内涵已经发生潜在的变化。 春秋战国到秦汉,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在社会资源有限的背景下,强调肉弱强食,资源最大化利用,功利主义诞生。 先秦诸子,儒墨道法,从时间先后的顺序,道家—儒家—法家,道德的色彩越来越轻,功利主义色彩越来越重,法家甚至肯定功利与权谋的积极意义。 不是肯定,而是承认现实,仁者爱人的时代已经回不去了,这种道德标准会束缚社会的发展,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不能进一步推动社会的进步,需要建立新的道德标准。 道德的本质是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 所以,刘邦杀韩信不是一时兴起,我们应该看到除个人道德以外更深层次的东西。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虽然令人痛心,但它是客观的,是从商周到秦汉道德标准变化的产物,是功利主义价值观的产物。 刘邦杀韩信,刘邦对项羽的胜利,本质上也是刘邦奉行的道德观更加适应那个时代。 热爱历史的也可以是女同学 ![]() - end - 最好的支持是在看和转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