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戈大只 彭小瓜子 壹 陈豨何许人也? 陈豨,这个名字很陌生。一句话概括,他是西汉初年的一名普通反贼。 反贼还有普通的? 嗯。西汉初年反贼遍地跑,韩信、韩信、彭越、英布、张敖、藏荼、卢绾,没看错,就是两个韩信。 这些反贼都是王,爵位仅比皇帝低一级。再低一级才是侯,我们熟知的张良、萧何、陈平,都是侯。 陈豨也是侯,阳夏侯。当然,也是一名反贼。 但是在反贼圈里,他只能排第二等,毕竟前面那么多谋反的王。但陈豨之反,闹出的动静最大,持续时间最长,而且韩信、彭越、张敖、卢绾成为反贼都跟他直接相关。 陈豨可以说是反贼之花魁。 前文说到,汉初非刘姓封王七人,反了六个,卢绾继任藏荼做燕王,又反了。刘姓王也封了一堆,那时候倒还忍着没反,几十年后忍不住又来了个吴楚七国之乱 逼反邪帝刘邦,灭族妖后吕雉。 嗯,名不虚传。 陈豨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吗? 《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我们了解秦汉之前的历史,大多要依赖史记。 太史公非常勤勉,把上古时代的名人祖坟都挖了个遍,连孔子他爸晚年那点风流韵事都挖出来了,还有秦始皇他爸那点风流韵事,还有秦始皇他妈那点风流韵事。。。。反正风流韵事吧。 到了我们主人公,陈豨出场!来了这么一句:“不知始所以得从。”翻译过来就是。。。。好像也不需要翻译了。太史公认怂啦,他也有不知道的事。 可是也不太对,司马迁是汉武帝朝的人,开国这帮年轻泥腿子孙子辈儿的人。他写樊哙、萧何、曹参这帮沛县老人儿的时候,还直接开赴沛县来个田野调查,和当地遗老们聊天,参观故居啥的。他和樊哙孙子他广是好朋友,直接采访当事人获取家族秘史。他爹司马谈更近,恨不得都能亲身经历。 连几百年前的古人都摸得门儿清,到了陈豨,好歹也是时代风云人物,虽然是反面的。居然不知道怎么加入的刘邦阵营,说不过去。 不要被太史公障眼法蒙蔽了,他知道,故意不说,这个糟老头子坏得很 因为史记除了本传,还有年表。年表里,太史公就写了,“以特将将卒五百人,前元年从起宛、朐,至霸上,为侯,以游击将军别定代,已破臧荼,封豨为阳夏侯”。 虽然记载也不是很详细,但大致脉络清晰。还写一笔“不知始所以得从”?你以为太史公写完史记就直接发网上赚打赏了么,都不统稿么? 不是!他应该是有意如此。 为什么非要在本传中隐去事实,后面慢慢讲。 贰 陈豨的高光时刻 陈豨的高光时刻,是高祖七年冬,公元前200年。 这一年,刘邦率兵平定韩王信的叛乱,遭遇“白登之围”,侥幸逃脱性命。 班师之后,自然要论功行赏。刘敬有功,倍加信任;陈平有功,赏个富裕的封地;夏侯婴有功,加封一千户。 这些人都是明记,立的什么功,受的什么赏,一清二楚。 陈豨也受封赏,封侯、加赵国相国衔,赵、代两国边兵均归他调遣,封赏还相当不小。但他在平叛韩王信过程中,不知道有何作为。所以他的封赏,显得突兀。 不管怎么说,陈豨终于走上了人生巅峰,排面之大也骇人听闻。出门都是千辆马车,上千宾客随行,一到邯郸,邯郸客房爆满。 想象一下,山西煤老板嫁女儿娶明星,上千辆悍马呼啸而过,一个省会城市的酒店全包下来,这不等着挨收拾么。难怪汉代海瑞、纪律检查委员会主任周昌要告密。 当时已被贬入京城的淮阴侯韩信,也看出陈豨的前途未可限量,一通表白,就差当场义结金兰。 韩信啥人物,傲娇的连刘邦都敢怼,对一般的侯,周勃、灌婴、樊哙之流,正眼都不夹。却对陈豨这样巴结,也可以反映陈豨当时的气势。 可陈豨也只是普通的侯,赵相国的头衔也不高,也谈不上有多大功劳,最多也就跟周勃、灌婴类似,还不如樊哙。但这么大排面,连赵王、代王气势上也差远了。 这说明,陈豨不是靠自己,是靠后台才能撑住如此场面的。 年羹尧排面大不大?不是靠自己,后台是四爷。 陈豨也不是靠自己,对,靠刘邦。 陈豨和刘邦,还有吕后 我们要先荡开一笔,讲讲刘邦和吕雉。 俩人是结发夫妻,患难夫妻,夫妻恩爱那段按下不表。但刘邦是个渣男,吕雉还在项羽军中受苦受难,这边他就跟戚夫人生儿子了。 所以吕雉的少女心,经过被俘的两年,也是稀碎稀碎的。吕雉算看透了,男人靠不住,还得靠自己抓权力,腰杆才硬。 这时候,渣男刘邦又动歪心思了。虽然他和吕后的儿子刘盈已经立为太子,但怎么看怎么不顺眼,还有孩子他妈。还是刘如意怎么看怎么顺眼,还有孩子他妈。 再加上戚夫人也不是省油的灯,一天天的就知道哭,所以必须废长立幼,必须的必。 废长立幼可不是小事,虽然那时候儒家还没一统天下,但殷鉴不远。秦始皇怎么样,废长立幼,二世而亡;赵武灵王怎么样,废长立幼,最后只能爬树摘果子。刘邦一试探,果然一片反对声。 不好办啊,那就徐徐图之,先剪除吕后的羽翼。 谁是吕后的羽翼?赵王张敖。张敖是张耳的儿子,张耳刘邦是故交,穿草鞋的时候俩人就一起混。张耳能得赵王王位,也是依赖刘邦,所以交情莫逆。张耳死后,张敖继承王位,娶了吕后的女儿鲁元公主,算是亲上加亲。 一直父慈子孝歌舞升平,但刘邦动了废长立幼的心思,就开始拿这个老实女婿开刀了。 刘邦自白登班师,路过邯郸休息。本来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的祥和场面,张敖这小子又是敬酒又是捶腿的,也特别恭敬。 但刘邦就是横挑鼻子竖挑眼,不断羞辱。张敖手下贯高、赵午等老臣看不下去,撸起袖子就准备削刘邦,张敖靠自残才把老臣压下去 刘邦故意激怒张敖,一看这小子忍了,然后出第二招。他要把鲁元公主送给匈奴单于,用来和亲。这号称是刘敬献的计,还讲一通大道理,为什么一定要把鲁元公主送过去,送别的女人一定不行。 当时估计人听到都惊了,这TM什么鬼逻辑? 连千年以后的司马光都看不下去了,说,这TM什么鬼逻辑? 不是,司马光还是有文化的,他的原文是: 臣光曰:建信侯谓冒顿残贼,不可以仁义说,而欲与为婚姻,何前后之相违也!夫骨肉之恩,尊卑之叙,唯仁义之人为能知之;奈何欲以此服冒顿哉!盖上世帝王之御夷狄也,服则怀之以德,叛则震之以威,未闻与为婚姻也。且冒顿视其父如禽兽而猎之,奚有于妇翁!建信侯之术,固已疏矣;况鲁元已为赵后,又可夺乎! 古文大家读不懂,我翻译一下,就是: 这TM什么鬼逻辑? 吕后誓死不从,哭的都成桃儿了,这事才罢了。随便找了个女子冒充公主,送过去冒顿单于也笑纳了。 派去匈奴和亲使者是谁呢?还是刘敬。刘敬带着假公主,乐呵呵的就把和亲任务完成了。不是刚说了假的不行么?看来哥儿俩跟这儿演戏呢。 还有一招,陈豨闪亮登场。 陈豨监管赵、代边兵,就是分赵王张敖的兵权。不是还有代王么?代王刘喜,是刘邦亲二哥,但是他被匈奴打残了,跑回洛阳躲起来,自然代王就当不成了。接替刘喜为代王的是,刘如意,戚夫人之子,掌上明珠。 当然,刘如意年龄小,肯定不能去边地受苦,封了代王不之国,还是抱在刘邦身边天伦之乐。代地也是陈豨管,那就直接封代国相国好了,不,封赵国相国,常驻代国,管理赵、代两国边兵,豪横。 再提一句,后来张敖犯事免了王,改封侯,赵国空出来了,谁继任赵王呢?还是刘如意,戚夫人之子,掌上明珠。 吕后又稀碎了,你要抢我女婿地盘,直接抢算了,还折腾这么一大圈。那不是你亲女儿亲女婿啊,吕后恨的快爆炸了。 这回知道陈豨为什么这么豪横了吧,为什么不把顶头上司赵王张敖看在眼里了吧。因为有后台,有秘密任务。就是削你来的,不用客气。 陈豨之反 这么豪横的陈豨,最终还是反了。 史书记载陈豨之反,也非常简单。就是陈豨太招摇了,被纪检委周昌告了。刘邦派人一查,宾客有贪赃枉法之事,陈豨也脱不了干系。陈豨慌了,联络叛贼,准备谋反。 高祖十年,公元前197年,九月,陈豨反。 陈豨贪赃的事有没有?肯定有。但一般贪官,如果贪了钱,那可是得小心谨慎,把钱都藏冰箱里,一分都不敢花,这是穷怕了。但陈豨可不是,生怕别人不知道他有钱有权,光养宾客,排场开销就直追战国四公子。想想前面说的场景,那是一般贪官敢干的么? 就算是贪,他也是贪的光明正大,心安理得。 因为他是秘密武器,心腹中的心腹,朝中有戚夫人、刘邦撑腰,将来改朝换代,那就是帝师,拥立之功,贪俩钱算啥啊。 看看陈平,也不少贪,也有人告发,不照样踏踏实实的升官发财么。那个级别,贪不贪的,也许不那么重要。 所以有人告发就告发吧,陈豨慌什么? 但告发他这个人,不简单,周昌。 周昌是御史大夫,谏臣直臣,纪检委主任,以敢说敢顶闻名于世。他说话口吃,经常:期、期的说不顺畅,后来把他和三国时期的邓艾结合一下,期期艾艾这个成语就是指他俩。虽然口吃,但朝堂之上也要和刘邦刚到底。 刘邦要废长立幼,大臣都反对,但大多数不敢直说,周昌朝堂之上就是硬杠,一步不退。刘邦只能干笑也没辙。吕后在帘子后面听见后,都给周昌跪下了。真的跪,不是客气。皇后给你跪下,你品品这感觉。 后来刘如意封赵王,把周昌派为赵国相国。 什么鬼? 周昌明明是反对废立最坚决的人,居然把他派给刘如意当相国?周昌明明是吕后跪过的人,把他派过去当相国? 这刘邦怎么想的啊? 其实我也不知道,但我在两千年后,吃瓜看书,反正不影响我吃瓜就行 后来陈豨应该是看明白了,他就反了。 他看明白了,刘邦和吕后和解了,达成妥协了。我这枚棋子没用了。该收拾我了。 周昌是吕后的人,代表吕后、太子派,我是戚夫人、刘如意派。明明我是赵代王中王,赵相国贯高获罪,明明就应该是我实授赵相国,辅佐刘如意,然后你织布来我耕田,将来废长立幼,我就是帝师,拥立之功。我的女儿就嫁给刘如意做皇后,我连外孙子名字都想好了,你把周昌派来了?周昌来了没干别的,就告了一状,一告一准,气死灌绛。 陈豨的梦想也稀碎了。 刘邦和吕后为什么和解?我不知道,陈豨也未必知道。可能是张敖死到临头还敬献了美人,感动了刘邦吧。带着戚夫人出门,还不忘一夜情,还怀上了,渣男。反正最后刘邦也没有选刘如意中标,用的是商山四皓的无厘头理由。派周昌去保护刘如意,表面看忠心护主,实际也没起作用。 算了也想不了那么多,那就反吧。 反了之后,刘邦立马御驾亲征,连准备期都没有。九月反的,一个月以后,刘邦大军已经到邯郸了。然后周勃卢绾曹参等等分路进击,没俩月就把陈豨击溃了。看来早就安排明白了,就等着你反了。 当然,后面陈豨还坚持了一年,跟匈奴联合继续反抗,不过也无力回天,最后被樊哙所杀。 被陈豨拖累的王爷们 豪横一时的陈豨反了,败了,覆灭了。但还有一些诸侯王,却都因为陈豨的拖累而不得不反,不得不灭,不得不残。 张敖刚说了,被刘邦和陈豨联手搞残。好歹命保住了,媳妇保住了。刘邦死了吕后上台,该扬眉吐气了吧。吕后做主,把他女儿张嫣嫁给了亲舅舅汉惠帝刘盈,号称亲上加亲。这也不知道算是扬眉吐气不算,差着辈分呢。 他媳妇鲁元公主也抖起来了,当了她亲哥哥刘肥的妈! 那张敖就是刘肥的继父,而吕后是刘肥的继母。 所以张敖既是吕后的女婿,又是吕后的儿女亲家,从刘肥那论他俩还有夫妇之伦。 我服了,彻底的。 第二个说说陈豨的小迷弟韩信,淮阴侯韩信。这家伙被贬成淮阴侯,软禁在京城之后,就傍上陈豨了。陈豨还没到代国上任,他就拉着人家劝人造反。陈豨那时候正春风得意,心想这兄弟疯了吧,就算有交情也不带直接聊这事的,不过嘴上还是客气。 后来陈豨果然反了,韩信燃起了希望的火焰,趁刘邦去平叛,谋刺吕后和太子。谋泄,被吕后萧何用计给逮住杀了,一代将星陨落长乐钟室。萧何假装告诉韩信,陈豨已经被杀,大家得去祝贺。别人不信,萧何还是得信的,毕竟我是萧何从月亮下边追回来的,结果没想到这浓眉大眼的也能叛变革命。 韩信的心也稀碎了,死前觉得谁都靠不住了,还是蒯通最好。 第三个说彭越,在梁国待的好好的,结果陈豨反叛,刘邦要征兵助战。彭越想偷个懒称病没去,结果刘邦怒了,一通骂,彭越左也不是右也不是,莫名其妙的被抓。本来刘邦也不想杀他,流放到四川吃火锅去吧。 路上也是倒霉催的,遇上灭族妖后,求情想放他回老家,实在吃不了辣。灭族妖后淡淡一笑,答应了,回过手来,灭三族。彭越临死前不知道能回忆谁。 最后说卢绾,这哥们最窝囊。他和刘邦同年同月同日生,从小光屁股掏鸟蛋的交情。后面一直顺风顺水,封了燕王,恩宠过于他人。 陈豨反叛,他是平叛队伍里的,也没偷懒。结果被手下叫张胜的忽悠瘸了,想玩养寇自重,没玩好被告发。害怕灭族妖后的手段毒辣,就一直称病。想跟刘邦解释也没机会,窝窝囊囊的成了反叛。只好投了匈奴,一年多客死他乡。 他老婆后来想见吕后解释一下,没轮上见面吕后也死了,他老婆也病死了。卢绾死前肯定想的是,要有个手机能给刘邦发个微信,不是啥事都没有了么,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叁 尘归尘土归土 陈豨还挺不简单的吧。但史书上他没有独立的传,只附在韩信卢绾列传里面。记载尽量简约,被太史公刻意隐去不少。记得上面说的“不知始所以得从”么? 恐怕因为他参与了机密,如果把他的事都照实写出,会有损刘邦和吕后的威名。就好比百年后当当这个公司还在,写当当列传的时候,庆余年的大戏估计也会隐去。 类似的还有审食其,官至左丞相、太傅,吕后时期也是权倾天下的。连个附传都没有,只有只言片语。因为他跟吕后关系不伦,写他就等于把吕后的丑事抖出来了,所以也不能写。 各色人等,你方唱罢我登场,一抔黄土掩风流。戚夫人刘如意风光一时,最后惨死于吕后;吕后风光一时,死后诸吕鸡犬不留。吕后和刘邦合葬,安稳了百年,到汉末被赤眉军挖坟掘墓。 陈豨风光过,迷失过,被权力无情碾碎,尸骨无存。 尘归尘,土归土,我等看客吃瓜看戏。 人生如棋,每个人都想成为棋手,但其实,每个人都是棋子。 热爱历史的也可以是女同学 - end - 最好的支持是在看和转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