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戈大只 彭小瓜子 // 文景之治后,西汉再度出现盛世局面,史称“孝宣中兴”。 在汉宣帝统治下,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四方宾服,贤臣辈出,形成“麒麟阁十一功臣”,西汉出现中兴之景象。 但汉宣帝成长自民间,继位过程跌宕起伏,政治手腕之高,天资治理之才,直追文帝。 废帝刘贺 汉昭帝一死,立储的难题又摆在霍光面前。 人算不如天算。 霍光费尽心机,封印了后宫所有女人,但自己的孙女上官皇后终究没能怀孕。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汉昭帝由于没有子嗣,立储成了难题。 当时汉武帝的儿子,在世的只有一位,广陵王刘胥。 此人身体强壮,力能扛鼎,能徒手与熊和野猪搏斗 刘胥最符合继承大统,但霍光打了小算盘,不愿意拥立刘胥为帝: 第一,刘胥年龄较长,不易控制,不是傀儡人选。 第二,刘胥和被霍光逼死的燕王刘旦是同母兄弟。 第三,刘胥是昭帝刘弗陵的哥哥,如果刘胥继位,上官皇后不能当皇太后,霍光秉政就少了一个重要木偶。 刘胥虽然符合继承大统,但霍光从自身利益的角度考虑,不愿意拥立刘胥为帝。 排除了刘胥,另一个人选是昌邑王刘贺,刘贺是刘髆的儿子。 其实这个人选也不符合霍光的心意。 因为刘髆是李夫人的儿子,当年正是李氏一族掀起了巫蛊之祸,逼死了太子刘据和卫子夫。 虽然霍光躲过了巫蛊之祸,但他怎么也撕不掉卫氏的标签,所以刘贺和霍光也算是政敌。 但实在没有其他人选了,只好勉为其难扶刘贺上位。 好在刘贺是刘弗陵侄子,所以上官皇后可以顺利当上皇太后。 刘贺被选为继承人后,他明白自己的处境,霍光大权独揽,又是敌对的派别,所以此行吉凶难料。 史书记载,刘贺从封地到长安继位的过程,发生了很多稀奇古怪的事情。 这些稀奇古怪的事情,大多是为了证明刘贺多么乖张怪异。 但我们抽丝剥茧,可以看出这位少年为对抗权臣作了多少努力。 第一,刘贺带着自己王府的官员和仆从,共二百多人。 第二,特别重视玺印和符节,这些保命的东西,时刻保管在自己和亲信手里。在位共二十七天,一共使用符节向各地发出一千一百二十七起诏令。 第三,从进宫开始,便派亲信的侍臣从宫外买来鸡、猪等食物,避开宫内的食监,自行做饭。 第四,不允许宫里人外传消息,私自外传的人一律腰斩。 唯一可惜的是,他的对手是霍光。 从刘贺继位十几天开始,霍光已经和张安世商量废立皇帝事宜。 毫无悬念,在第二十七天,霍光通过提线木偶上官皇太后废掉刘贺。 同时,刘贺带到京城的二百余人,全部处死。 史书记载,刘贺继位27天,做了一千多件坏事。 简直匪夷所思。 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如果刘贺扳倒了霍光,恐怕是完全相反的景象。 事件的始末根本不是道德问题。 无非成王败寇而已。 消灭霍氏 刘贺被废,大位虚悬,难题又摆在了霍光面前。 本来就无人可立,如今难上加难。 艰难之际,杜延年和邴吉向霍光建议,迎立流落民间的刘病已。 刘病已正是卫氏一门在巫蛊之祸中唯一的幸存者,太子刘据的孙子。 这个人选,霍光满意。 刘病已是卫氏血脉,关系上与霍光亲近。 刘病已自五岁开始流落民间,在朝中毫无根基,容易控制,是极佳的傀儡人选。 于是,十八岁的刘病已被迎回皇宫,是为汉宣帝。 刘病已自小在民间长大,正因如此,他比一般在皇宫中长大的皇子,多了几分成熟。 十多年的市井生活,让汉宣帝积累了丰富的人生阅历,宣帝继位后便展现出韬光养晦的沉稳与机变。 汉宣帝深知霍光的根基,吸取汉废帝的教训,没有选择硬抗,而是选择了一条潜伏的长线道路。 霍氏一门权倾天下,除了霍光大权独揽,霍光的儿子、孙子、女婿、外孙等,在朝廷担任要职,加上围绕在霍光周围的同党,根基深厚,盘根错节。 刘病已自小在民间长大,没有朝廷大臣的势力,又是霍光拥立,毫无背景和根基。 这样的实力对比,决定了扳倒霍氏绝非一日之功。 汉宣帝选择了主动示弱。 给予霍光及霍氏一门极大的尊崇和褒奖,屡次拒绝霍光归政的试探,积极给遭巫蛊之祸的卫氏一脉平反。 这些举措使霍光逐渐放下心中的戒备,宣帝之位亦逐渐稳固。 汉宣帝年仅十八岁,心智之成熟,思考之睿智,行为之克制,值得称赞。 但是霍光仍然不满足,希望继续走外戚干政的老套路,通过政治联姻,把自己的小女儿霍成君嫁给宣帝当皇后。 但汉宣帝在民间时,已娶妻生子。 妻子名叫许平君,并生下儿子刘奭。 许平君父亲许广汉,因罪被处以宫刑,后来被送到掖庭当差。 张贺是太子刘据的家臣,因巫蛊之祸也遭受宫刑,在内宫当差。 经张贺介绍,许广汉将许平君嫁给刘病已。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当时刘病已只是一个有污点的皇族,许平君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女孩,但两人相知相识,一见如故。 霍光尚未明言,宣帝下了一道诏书,要大臣帮他寻找原来微贱时的一柄宝剑。 大臣们明白圣意,请立汉宣帝的糟糠之妻许平君为皇后。 霍光无奈,只能立许平君为皇后。 但霍氏之心不死。 汉宣帝继位的第三年,许平君再次怀孕,即将生产。 霍光的夫人担心许平君生下龙种,派亲信女御医淳于衍,毒杀许皇后。 许皇后毒发身亡,年仅十九岁。 刘病已悲痛欲绝! 但摄于霍氏威权,此刻只能隐忍。 刘病已把许皇后葬于杜陵南园,这也是他给自己修的陵园。 南园遗爱,故剑情深,此生不能相伴,愿死后同葬南园。 (最美好的爱情) 许平君死后,汉宣帝顺了霍光心意,霍成君顺利当上皇后,但复仇的种子已经默默发芽。 心里的声音告诉刘病已,必须得忍,时机未到。 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 三年之后,一代权臣霍光,薨。 从汉武帝托孤至今,已二十年矣。 三任皇帝,雷霆风暴,岿然不倒。 终于油尽灯枯。 病重期间,宣帝亲自上门探望,执手相看泪眼。 去世后,宣帝及皇太后亲临丧礼,以皇帝之礼下葬,谥曰宣成侯。 霍光丧礼之极尽哀荣,也成为霍氏一族最后的绝唱。 宣帝已经隐忍很久了,终于等到霍光去世。 霍氏群龙无首,机会悄然来临。 在霍光死之前,宣帝早就心里暗暗筹划了,所以霍光一死,没有任何犹豫,马上开始行动。 第一,人事调整。 提拔自己的亲信,任用与霍氏有过节的朝臣,例如魏相、邴吉等。 拔擢政治新人,例如疏广、疏受、萧望之等。 拉拢位高权重的中间派,例如张安世等。 重用后族许氏子弟,母族史氏子弟,令其掌握军权。 宣帝眼光很准,这些人均成为倒霍派的主力干将。 第二,立刘奭为皇太子,表明态度。 刘奭是许平君所生,汉宣帝向朝臣表明态度,同时震慑现任皇后霍成君。 第三,霍氏明升暗降。 对于霍氏及同党,则采用明升暗贬、调离中央、架空职权的策略,一步步削弱霍氏权柄。 霍光的儿子霍禹,升官为大司马,但是解除兵权,削除实权。 霍光女婿范明友,升任光禄勋,但解除掌握兵权的度辽将军职务。 另外霍氏亲属如任胜、张朔、王汉等,均任命为外地各郡的太守。 改革官吏上书制度,不用再经过尚书,直接呈览皇帝,架空了霍山、霍云领尚书事的权力。 胡骑、越骑、羽林及两宫卫的兵权,也都由霍氏子弟处收回,由许氏、史氏子弟掌握。 汉宣帝年仅二十六岁,举措得当、手段高明、成果斐然。 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已经顺利把霍氏所掌的权力,逐渐拿回自己手中。 反观霍氏一党,龙头已失,在宣帝这种恩威并施的组合拳之下,毫无反抗之力。 除了终日惶恐啼哭,能想到的反击手段,居然是让霍成君在宫里毒死太子,简直是可笑。 霍光在时,已经毒死过皇后,如今汉宣帝必然严加防范,毒害之计注定失败。 霍氏一党按奈不住,第二年终于谋反。 但霍氏已经没有主心骨,谋反也没人精心谋划,只是大势已去的困兽犹斗。 果不其然,还未施展,已被告发,轻松扫平。 毫无悬念,霍后被废,霍氏族灭。 把控朝政二十年的霍氏一族全剧终。 后人评价宣帝“聪明远识,持制万机”,更在汉文帝之上。 二十六岁的少年,高瞻远瞩,沉着冷静,出手即是不凡。 尘埃落定之后,汉宣帝可到南园,许平君墓前,撒一壶浊酒,告慰爱妻在天之灵。 两年之后,宣帝刘病已下诏,将自己名字改为刘询。 因“病已”二字太常用,不易避讳,所以改名,以免百姓不经意间触碰皇帝忌讳。 宣帝宽仁之政,可见一斑。 孝宣中兴 宣帝刘询,在位二十五年。 励精图治,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四夷宾服,国力强盛,史称 “孝宣中兴”。 汉宣帝的执政业绩,史有公论,就不赘述。 但宣帝朝有一件小事,值得记一笔。 剿灭霍氏谋反,首先告发的是杨恽,杨恽是司马迁的外孙。 司马迁死后,《史记》仅在私下流传,没有正式发布。 立功封侯后,汉宣帝朝政治清明,于是杨恽将《史记》公布。 《史记》对于刘氏诸帝,并非一味颂扬,甚至颇有讥讽之辞。 反倒一些没有那么政治正确的人物,如项羽、吕后等,浓墨重彩,彰显其光。 太史公临死前,甚是担心《史记》会被汉武帝销毁,一直未公布于世。 宣帝朝《史记》公开发布,可见政治清明,舆论宽松。 国家之小事,史家之大事。 最好的支持是在看和转发^^ - en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