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哀帝-王莽(下篇):王莽希望建立的是什么政权

 历史的精神世界 2022-08-24 发布于北京

作者 戈大只 彭小瓜子

//

西汉政权至汉元帝朝,皇权旁落,外戚夺权,王氏逐渐登上政治舞台,成为实际的权力中枢。

公元前1年,王氏家族掌门人王莽篡汉,建立新朝。

新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段独特的存在,它试图改变封建社会土地兼并的根本流弊,推行土地公有制。结果虽然惨败,但制度设计的初衷美好。

如同新朝一样,王莽作为个人,也是历史中一个独特的存在,王莽虽然擅权,但不爱钱财,不好女色,纯粹像一个政治机器,为了政治而生。


平帝继位


西汉政权运行到汉元帝朝,子嗣已经非常稀薄。

汉元帝的后裔,只剩下老三一支,刘兴的儿子,刘衎kàn。

刘衎年仅九岁,其实身体也不好,但已没有别人可以选择。

刘衎继位,是为汉平帝,但他年龄太小,太皇太后王政君垂帘听政,大司马王莽总掌朝政。

历史上但凡幼主继位,都容易被外戚或者权臣夺权。

王莽掌权后,开始做两件事。

第一件是清算政敌。

汉哀帝生前掌权的董氏一族一扫而空,已如前文《汉哀帝-王莽(上篇):王莽到底是如何篡汉的》,几天时间把董氏一网打尽。

竞争对手傅氏、丁氏一族全部铲除。

连已故的傅太后、丁太后的陵墓都被扒开改葬。

皇太后赵飞燕、哀帝的傅皇后,都被逼死。

排除异己,反对者、不同政见者被陆续铲除,拔擢依附于己的人,不在话下。

王莽重回权力中枢,手段精准决绝,反对势力连根拔起。


第二件是强化自己的威名。

先是王莽被封为安汉公。

然后超越“三公”之位,创建“四辅”,王莽自领四辅之首太傅,其他三辅也均安排亲信担当。

安汉公之位,已经超越了一般的侯,是独一无二的爵位,历史上只有王莽一人。

把女儿王嬿立为汉平帝皇后,王莽成为国丈

王莽加“宰衡”称号,位在诸侯王之上。

最后策命王莽以九锡,九锡是中国古代皇帝赐给诸侯的九种礼器,是最高礼遇的表示。

安汉公、国丈、九锡等各种身份荣誉加持,这个份上,除了把皇位让出,已经是封无可封,赏无可赏了。

当然,在史书中,所有这些都不是王莽自己要的。

都是群臣倾心推荐,泣血上奏。

王莽谦恭退让,再三不从。

争执一番之后,最后勉强接受。

这套你推我让的表演,在朝堂之上,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煌煌未央宫,已经变成了摄影棚。

至于歌功颂德,更不在话下。

只有一点,王莽没有装,就是他真的不爱钱,赏赐了钱财,必然拿来做慈善。


姑侄争衡


王莽欲大权独揽,皇帝不足虑,唯一的问题是他的姑姑,老佛爷王政君。

毕竟王太后是垂帘听政,王莽是辅政,不但有姑侄之分,亦有君臣之名。

但王莽看到王太后年事已高,精力不济,也不喜欢政事烦巨,所以表面非常恭敬,暗地却多以哄瞒应对。

比如王莽想把女儿王嬿立为皇后,但直接安排怕引人非议,于是下令广选京城名门之女。

当看到名单,王氏诸女多在候选名单,王莽怕竞争太激烈,自己的女儿选不上。

毕竟自家人也是竞争的,有亲疏远近之分。

于是以退为进一边在王政君面前装出谦逊退让的样子,哄着王政君下令王氏诸女都不得候选。

另一边又指示官员、儒生,甚至百姓不断上书,要求立王嬿为皇后。

最终王政君不得不听信公卿的意见,定王嬿为皇后。然后还假意推辞一番,最后难弗众议,才将女儿献出。

对于自己的叔叔们,王莽也想尽办法排挤。

比如叔叔王立,担心他与王政君关系亲密,会对自己的行动产生制约。

于是指使大司徒孔光上书弹劾王立,要求将王立逐出京城。

王太后不同意,王莽便假以大义来要挟,同时向王太后献先遣送,然后再接回的权宜之计。

王太后被哄住,便把王立遣送回封国。

莽色厉而言方,欲有所为,微见风采,党与承其指意而显奏之。莽稽首涕泣,固推让,上以惑太后,下用示信于众庶焉。

——《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七》

王莽一边把老太太哄得团团转,一边把满朝官员亦玩弄于股掌之间。

王莽知道老太太在宫里寂寞,经常安排车驾带老太太巡游四郊。

还重金贿赂、拉拢太后的姐姐、妹妹,甚至身边侍从,身边人都交口称赞王莽。

王莽的权术,已经登峰造极,教科书的级别。

慢慢的,王政君也就淡出了朝政,安心在后宫颐养天年。

朝廷的事,一任王莽做主。


改朝换代


随着时间推移,傀儡皇帝,平帝刘衎也长到十五岁了。

王莽吸取了傅氏、丁氏外戚夺权的教训,对于平帝生母卫姬,以及卫氏外戚,一直严防死守。

始终不让卫姬以及其他亲属进京,母子分离。

卫姬终日以泪洗面,但王莽就是不让她进京,只给她加封封邑。

连王莽的儿子王宇都看不下去了,认为隔离母子,将来会遭到平帝报复。

王宇暗中帮卫氏运作,希望能召来京师。

但事情败露,王莽逼死了自己的儿子王宇,将卫氏一门全部处死,只留下卫姬一人。

刘衎慢慢长大,对王莽的专横跋扈颇有怨言。

王莽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毒死了刘衎。

公元6年,平帝刘衎驾崩,年十五岁。

王莽干脆连傀儡皇帝都不立了,选了一个两岁的皇族刘婴,立为皇太子,史称“孺子婴”。

他自己摄政,称假皇帝,也称摄皇帝,改元“居摄元年”。

事实上,王莽这时已经等同于皇帝了,只是国号还是汉而已。 


王莽篡汉自立,已箭在弦上,只是还需要一些准备工作。

一是平定叛乱。

王莽不立新君,自称假皇帝,不臣之心已昭然若揭。

各地反对者蜂拥而起,有起兵造反,有刺客暗杀。

最大的一次叛乱是翟义拥立刘信为天子,十余万人响应。

王莽大惊惧,日夜抱着孺子婴在宗庙祷告,又发布公告,称孺子婴长大成人,自己将归政。

一方面调动大军围剿叛军,到了第二年平定叛乱,更坚定了篡位的信心。

二是舆论准备。

改朝换代,必出各种祥瑞。于是这几年祥瑞频出,都是“赤帝玺邦传予黄帝金策书”之类。这些花样百出的祥瑞,都是为改朝换代做足舆论准备。

公元9年,王莽逼迫王政君交出传国玉玺,接受孺子婴禅让,即位称帝,改国号为“新”。

王政君虽然怒斥王莽,不愿交出玉玺,但老太太年逾八旬,也无力再争。

便将玉玺掷于地下,玉玺摔坏一角,后用黄金修补。

这块传国玉玺就是著名的“和氏璧”,春秋时楚国卞和得到的璞玉,献与楚王。后辗转楚、赵、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五代后唐末帝李从珂,被后晋攻破国都,举火自焚,皇宫中的传国玉玺自此下落不明。

历两朝、辅五帝的女杰王政君,也已经是风烛残年,四年后逝世,享年八十四岁。

王政君与元帝刘奭合葬渭陵。

王政君归于刘奭,当初只是一枚棋子,一生未得丈夫宠爱。

只为了争夺储位,一夜之欢生了一个儿子。

刘奭已经入土46年了,王政君走完了自己不平凡的一生,终于可以陪他长眠于地下。

生前未得宠爱,死后却要相伴长眠。

但此时已经物是人非,汉已亡,新已兴,人间早已改天换日。


新政失败


王莽终于篡夺了皇位,建立新朝。

新朝建立到王莽败亡的十四年间,王莽做了重大改革,史称“王莽改制”。

这次改革不同于以往的局部修修补补,而是试图对整体生产关系进行彻底变革。

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但历代对此次改革的评价,褒贬不一,差异极大。

推崇者甚至认为,王莽是近代的穿越者,他的改革之构思,直逼近代社会主义的思想。

他超越了时代近两千年,是一个披着权奸外衣的思想大师。

反对者认为,王莽完全无视当时的生产力、科技水平,强行推进改革政策,导致天下大乱,是灭亡伟大西汉政权的千古罪人。

应该说,王莽还是洞察了当时的根本社会弊病,即贫富分化导致贫者已无生存空间。

当然,这个思想也非王莽独创。

汉武帝朝名儒董仲舒,就提出过限田的思路,他主要是依据孔子之思想“不患寡而患不均”提出的,但基本仅限于思想,未实施任何实际政策。

前文亦介绍过,到了汉哀帝时期,师丹提出了“限田限奴”令,这是针对汉朝后期愈演愈烈的土地兼并、贫富分化,提出的具体行政措施。

可惜政令未出皇宫,就被大权在握的既得利益集团傅氏、丁氏外戚扼杀了。

诸侯王列侯皆名田国中,列侯在长安,公主名田县道,及关内侯、吏民名田皆毋过三十顷。诸侯王奴婢二百人,列侯、公主百人,关内侯、吏民三十人。期尽三年,犯者没入官。”

——《汉书食货志》

哀帝推行限田限奴令之时,正是王莽被贬闲居在家之时,因此王莽在这个阶段也会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这个思想倒并不难领悟,关键是如何让既得利益集团吐出他们口袋里的利益,而既得利益集团恰恰又掌握最高权力,这简直是虎口拔牙,难于登天。

比如哀帝,虽然他推行了政策,但破坏政策的也是他本人。

前文说过,他赏赐男宠董贤,居然高达43亿钱之巨。

掌权的傅氏、丁氏外戚,又如何能够遵循限田限奴令呢?

但王莽确实是个不太一样的人,他对钱一生都无爱,而且也不贪图个人享乐,不贪酒不好色,没有男宠。

甚至对于亲人也同样心狠手辣,为了政治目的,他先后逼死了三个亲生儿子,皇后为此都哭瞎了。

他是个纯粹的政治生物、权力生物。

从这个意义上说,虎口拔牙这件事,首先他已经拔掉自己的牙了。

但他太过纯粹,完全忽略了社会的复杂性。

他强推的改革措施,基本是恢复西周年间的机制,恢复王田、禁止土地奴婢买卖、盐铁山川河流资源全部国有化,是王政复古的方法论。

这些是不是西周社会真实的情形,不得而知,但肯定是儒家经典里面西周的理想化社会构型。

西周到新朝,已经一千年了,生产力、科技水平、信息水平、社会结构、生存方式等,早已沧海桑田。

仅依托着本身也不切实际的儒家经典,就直接强推千年以前的制度,只能说太过理想主义。

我们现在忽然宣布要全面推行北宋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成功才是真见了鬼。

对于王莽改革,以及王莽本人的评价,古人大多以儒家正统观念,从道德上评价其为乱臣贼子。

近代以胡适为首,开始为王莽翻案,认为王莽改革之思想,暗合当时正风起云涌的社会主义思潮,所以超越时代,非常先进。

再后代的学者大多认为,王莽并无超越时代的思维,只是把儒家经典里上古时代的理想国,搬到现实而已。

当然,还有更多细致的不同评价,就不一一列举。

我们还是一贯的经济史观,在生产力没有大的突破前提下,王朝兴衰自有运行规律,每一个朝代,几乎都是一次相似循环。

直至近代工业化,才真正改变生产关系,这非人力所能左右,是历史发展的自然规律。

在工业革命颠覆生产关系以前,所有的改革努力、政治试验等,只不过是表面的修修补补,无法动摇根本的运行规律。


哀哀孺子


孺子婴叫刘婴,汉宣帝玄孙,刘显之子。他可以算是西汉王朝灭亡的见证者,也是一个没有一天能够掌控自己命运的悲惨人物。

即使是他的前任皇帝汉平帝,虽然同为傀儡,但汉平帝多少还有翻盘的机会。

汉平帝如果静静等待王莽老病而死,或者看朝局有变再行动,不能说一点机会都没有。结果汉平帝操之过急,羽翼未丰就表露出不满,结果被王莽毒杀。

但刘婴真的一丝一毫机会都没有。

刘婴两岁立为皇太子,三年后禅让给王莽。

从幼时起,他就被王莽囚禁,下令禁止他和任何人说话。

王莽称帝后把孺子婴封为安定公,但一直囚禁在京城。

刘婴成长过程一直遭囚禁,连乳母都被禁止与他说话。

所以他长大后,知识就像幼儿一样,形同白痴。

王莽为了巩固权位,把孙女嫁给了刘婴做妻子。

这位王氏女子,史书只有这一句记载,不知道他们夫妻是如何生活。

后人还因此评价,王莽虽然篡位,对孺子婴还是不错的。

我终究想不通这不错的标准是什么。

二十一岁时,刘婴被乱军所杀,尸骨无存。

他的妻子,不是死于乱军之中,就是被乱军抢走为奴为婢。

帝国兴亡,风云变幻,谁又曾记起这一对凄风苦雨的鸳鸯。



有感兴趣的问题欢迎留言给作者


  - end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