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灵帝-汉献帝(上篇):东汉最后一次权力更替

 历史的精神世界 2022-08-24 发布于北京

作者 戈大只 彭小瓜子

//

这是东汉王朝最后一次最高权力更替,王朝行至末世。

公元189年,汉灵帝崩逝,刘辩继位,是为汉少帝。

同年,权臣董卓逼刘辩退位,刘协继位,是为汉献帝。

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

诸葛亮雄文《隆中对》开篇,即描绘的这般场景。

灵帝崩而少帝、献帝立,已经徐徐拉开了三国时代的大幕。

中华历史自此进入大分裂时代。

后宫乱局

汉灵帝是中国历史上排名前十的昏君,贪财好色,宠信宦官。

汉灵帝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张让是我爹,赵忠是我妈,宠信悖乱如此。

除了宦官之祸,后宫也乱象丛生。

汉灵帝一共三位皇后。

宋皇后是汉灵帝的第一任皇后,功臣宋昌之后。

但宋皇后不受宠,也未生育子嗣,多被其他宠妃诋毁。

大宦官王甫诬陷逼死了渤海王及王妃,渤海王妃正是宋皇后的姑母。

王甫怕将来遭到报复,编造诬陷宋皇后行巫蛊诅咒,宋皇后被废,忧郁而死。

东汉末期,宦官竟然能够左右皇后废立,朝纲混乱如此。

何皇后是灵帝第二任皇后。

何皇后出身屠户之家,但得到汉灵帝的临幸,生下了皇子刘辩,即日后的汉少帝。

生下皇子,母以子贵,封为贵人。

宋皇后去世后,光和三年,灵帝立何氏为皇后。

刘辩出生后,因为之前灵帝的皇子屡次夭折,因此刘辩被送到道士史子眇家抚养。

从这点可以看出,灵帝后宫必定充满了阴谋和倾轧,连皇子都不敢在宫里养,要送到宫外抚养。

何皇后善妒忌,光和四年,王美人也生下一个皇子,刘协,即日后的汉献帝。

何皇后妒忌心起,毒杀了王美人。

灵帝大怒,差点废黜了何皇后,被宦官们求情才罢休。

但灵帝不放心,只好把刘协送交母亲董太后抚养。

到了该立太子的时候,董太后一直抚养刘协,当然建议立刘协为太子,与何皇后发生了激烈分歧。

灵帝宠爱何氏,但又认为何皇后的儿子刘辩轻佻无威仪,因此犹豫不决,迟迟不立太子。

此事可笑之处在于,灵帝明明就是史上排名前几的昏君,自己轻佻无威仪到了极致,居然指责自己十来岁的儿子轻佻无威仪,简直让人笑掉大牙。

黄巾起义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张角兄弟率众起义,席卷华夏。

需要插叙一下,道教在中国发展的情况。

道家思想极为古远深邃,一般认为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做《道德经》,创立了道家哲学思想。

如果说儒家思想是站在春秋战国的大争之世,缅怀西周封建制时期的以礼治国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道家思想还要往前追溯,甚至是夏商时代的氏族部落邦联制的思维模型。

战国时期,儒法道墨,成为诸子百家中的四大显学。

西汉初年,尤其是文景之治时期,就是遵奉道家思想,将与民休养、止兵息武作为执政信条。

但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逐渐占据庙堂,而道家思想则退居民间。

道家思想到了民间,就与本土化的多神论原始宗教相结合,逐渐向宗教化方向发展。

开始从哲学思辨、政治信条,转向长生不老,求仙升天,养生炼丹的宗教模式。

东汉顺帝年间,道教始祖张道陵创立了“正一威盟道”,简称“正一道”。

公元140年代,开始在巴蜀地区收徒传播道教,逐渐积累弟子数万,道教遂开始盛行于中华大地。

由于教团规定,凡入教者需缴纳五斗米,因此也被官方蔑称为“五斗米道”。

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道教创立和发展,与东汉王朝逐渐衰落,破产失地农民增加,有直接关联。

贫苦农民为求心灵慰藉,才有了宗教生根发芽的土壤。

五斗米,可能也是贫苦农民能拿出来的全部家底了。

破产农民变为流民,四处流窜,也客观上加强了道教在中华大地的传播。

庙堂之上,皇帝、外戚、宦官、清流,为了权力而搏杀倾轧。

民间,则是宗教首领带着广大贫苦百姓,为了一口饭吃,为了心灵的平静而结成团体。

经过四十年的发展,道教在中华大地上,有了深厚的群众根基。

张角、张梁、张宝三兄弟,信奉道教,创立了道教支派“太平道”。

经过十多年传教,太平道徒众已有数十万。

张角把信徒分为三十六个区,建立了军政合一的组织“方”,三十六方首领称“渠帅”,形成了半宗教半军事化的组织。

当时东汉政权已摇摇欲坠,在灵帝朝后期,张角率领太平道徒众起义,史称“黄巾起义”。

但黄巾军是一群乌合之众,东汉政权派遣卢植、皇甫嵩、朱儁为主将的平叛大军,用了九个月时间就击溃了黄巾军主力。

但黄巾军只是农民起义军中的一支势力,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军,各地继之而起的豪族军阀,共同形成了终结东汉王朝的主力。

这场平定黄巾之乱的战役中,年轻一代枭雄们崭露头角,董卓、曹操、刘备、孙坚等人,均参与了镇压黄巾军的作战,农民军的尸体也成为这些人登上历史舞台的踏脚石。

少帝继位

公元189年,汉灵帝驾崩,结束了他荒淫昏庸的一生。

临死前一年,汉灵帝的一件无心之举,成为东汉政权彻底崩溃的最后一根稻草。

刘氏宗亲刘焉向灵帝建议,重新设立州牧官职,刘焉自请担任交州牧。

交州地处偏远,刘焉此举,意图躲避中原战乱。

但侍中董扶私下跟刘焉说,益州有天子气。

刘焉就改为申请益州牧。

从这些细节看,刘焉这次请奏,根本就是不怀好意,为了拥兵自重,意图割据一方。

但灵帝昏庸,看不出底下人的隐患,便同意了刘焉的建议。

州牧改变了自秦汉以来地方军政分离的体制。

秦汉中央集权,开始时郡直属中央,县隶属于郡。

但随着西汉帝国开疆拓土,郡的数量过多,中央管辖不过来。

汉武帝时设置州,增加一个层级,替中央分忧。

但州只是监察层级,州刺史只是监察官,负责监督各郡守,本身没有军权、行政权。

汉成帝时,改州刺史为州牧,但废置无常。

这次刘焉进言,重置了州牧。

但这个州牧,权限提升,成为一州的行政、军事长官,郡守变成了州牧的属官。

这样极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


灵帝驾崩前,还是没有下定决心,到底立刘辩还是刘协。

直到弥留之际,才表明心迹,将刘协托付给宠信的宦官蹇硕。

蹇硕孔武有力,是“西园八校尉”之一的上军校尉,统领“西园八校尉”。

公元188年,灵帝为了削弱外戚何进之兵权,设立“西园八校尉”。

西园八校尉除了蹇硕是亲信宦官,其余均是少壮派中下级官员。

三国时期鼎鼎大名的袁绍、曹操,均位列八校尉之列。

“西园八校尉”直接听命于灵帝,权势很盛,蹇硕几乎可以凌驾于大将军何进之上。

灵帝虽然托孤,蹇硕却难当重任。

灵帝驾崩后,蹇硕想先杀掉何进,然后再立刘协为皇帝。

但被何进发现,计谋失败。

蹇硕虽然有皇帝遗命,但没有诏书,口说无凭。

而且得不到其他大宦官的支持,孤掌难鸣。

何皇后、何进兄妹内外把持,并拥重兵严阵以待,蹇硕无力再争。

两天后,刘辩继位,史称少帝。

刘辩年少,生母何皇后升格为皇太后,临朝称制。

袁隗为太傅,与大将军何进同录尚书事。

刘协被封为渤海王。

但很快刘协会再次回来,他是后来的汉献帝。

  - end -  

最好的支持是在看和转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