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拓跋嗣-拓跋焘:文明进化的艰难

 历史的精神世界 2022-08-24 发布于北京

主要观点

北魏从野蛮转向文明,经历了诸多改革、流血、杀戮,可见文明进化之不易。

1

北魏开国经过拓跋珪、拓跋嗣两代,打出了北方第一强国。

又经过太武帝拓跋焘一代的南征北讨,终于统一了北方。

北魏与南朝刘宋南北对峙,形成南北朝之局。

换句话说,是北魏太武帝一代,结束了长达百年的五胡十六国动乱,使北方重归一统,为隋唐帝国的开启而奠基。

这一阶段,也是北魏帝国由游牧文明,转向半农耕半游牧文明,并最终走向汉化的关键时期。

北魏汉化是自帝国时代以来,第一次大规模展现中华文明的包容性。

虽然汉族被武力征服,但通过先进的文化,反向融合吸收武力更强大的少数族裔,同化形成“新汉族”。

这样的历史进程,未来会多次上演。

这个融合过程,于北魏来说,虽然定型于之后的北魏孝文帝时期,但早在道武、明元、太武三朝,就已经开启了汉化的进程。

虽然历史的高光打在孝文帝身上,但是冯太后和孝文帝不能独贪其功。

探究北魏从野蛮转向文明的进程,可以看到诸多的改革、流血、残忍、杀戮。

这种文明孕育于野蛮的历程,亦可以体会到文明进化之不易。


2

拓跋氏崛起之路上,女人占有很重要的分量。

早期拓跋氏处于比较纯粹的游牧文明时期,与周边各部族之间互相通婚,以形成部落联盟。

颇有母系氏族的遗风。

道武帝拓跋珪时期,为了强力扭转这种局面,开启封建帝国时代,所以创建“子贵母死”的制度。

明元帝之母就是这种制度第一个牺牲者。

但对内遏制后宫女人的势力,对外则仍利用婚嫁来进行外交,这种传统模式依然盛行。

道武帝拓跋珪有记载的后妃,囊括了鲜卑族中的贺兰部、独孤部、慕容部、段部的女子,两位王夫人很可能也属于与鲜卑共生的乌桓族。

这些部族恰恰都是拓跋珪在立国期间所征服的部族,娶这些女子也是一种外交手段

拓跋珪的女儿华阴公主,嫁给柔然族归附北魏的闾大肥,同样是后宫外交

明元帝拓跋嗣情况类似,后妃来自于慕容氏、姚氏,显然也跟北魏与南北燕(慕容氏)、后秦(姚氏)的外交形势有关。

值得注意的是,自明元帝开始,后妃出现了汉女,杜夫人、尹夫人,这说明北魏皇族从血统上,开始与汉族相融合。

杜夫人给明元帝生下长子拓跋焘,也就是后来的太武帝,北魏到太武帝,就已经是胡汉血统各半

当然杜夫人的民族问题似乎有争议,有可能是鲜卑独孤氏,也有可能是汉人,史书同时存在两种记载。

细审之下,似乎杜氏出身于邺城汉族的可能性更大。

姑且搁置争议,至少说明北魏皇族胡汉融合的大趋势。

明元帝拓跋嗣的几个女儿,分别嫁给后秦的姚黄眉、姚和都,胡夏的赫连昌,北凉的沮渠牧犍,显然是明元帝为了与四周各国外交而进行的政治联姻。

太武帝拓跋焘的后宫,则分别有来自北燕的冯氏,柔然的郁久闾氏,北凉的沮渠氏,胡夏的赫连氏,继续延续后宫外交。

他后宫中的越氏、舒氏、弗氏、伏氏,则很可能包含有汉族女子。

从以上可以看出,女人仍然是北魏帝国创建到强大的重要支撑,后宫外交也是几代皇帝的一贯策略,成效斐然。


3

明元帝拓跋嗣有七个儿子长子拓跋焘生于公元408年,其余儿子生年不详,但肯定都比拓跋焘小,年龄差距都在十岁以内。

到公元422年,也就是泰常七年四月初二,明元帝拓跋嗣搞了一次集中封王行动,将七个儿子一口气都封了王爵,并任命为将军。

长子拓跋焘受封泰平王,大将军,同时任命为相国。

拓跋丕,乐平王,车骑大将军。拓跋弥,安定王,卫大将军。

拓跋范,乐安王,中军大将军。

拓跋健,永昌王,抚军大将军。

拓跋崇,建宁郡王,辅国大将军。

拓跋俊,新兴郡王,镇东大将军。

根据这次封王爵的情况,基本可以看出明元帝各个皇子的排序,封爵的参差近似于皇子们年齿的差异。

拓跋焘此次封爵,虽然没有太子的称号,但已奠定了储君的地位。

因为他的大将军职是最高的军衔,同时任命为相国,就相当于北魏军政二把手,仅次于皇帝。

此时拓跋焘十五岁,已经开始作为储君在军政两方面加以锤炼。

另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是,明元帝的正宫皇后情况比较曲折,这七个儿子没有哪个是明确的嫡子。

当然,在当时的北魏,汉化刚刚开始,没有严格的嫡庶之分。

拓跋氏有一个立皇后的特殊方法,叫“手铸金人”法。

就是准备立哪个女子做正宫皇后,她要亲手铸造一个鎏金铜像,当然会在工匠的协助下,如果手工考试通过则立,如果没铸成则不立。

道武帝拓跋珪,当时就是慕容氏和刘氏分别手铸金人,结果慕容氏铸成就立为皇后,刘氏则没铸成就没立为皇后。

明元帝拓跋嗣也实施过手铸金人,姚氏,但没有铸成,所以改封一品夫人。

拓跋焘的生母杜氏,连手铸金人的资格都没有,只是封为贵嫔。

其余的嫔妃则更不具备成为皇后的资格。

明元帝心中的皇后肯定还是姚氏,所以姚氏于泰常五年去世后,被明元帝追封为皇后。

但杜氏由于生下长子拓跋焘,其地位也极为特殊,我们下节详述。

拓跋焘继位看似波澜不惊,但其实危机四伏。

其后拓跋丕、拓跋范兄弟与尚书令刘洁等大臣勾结,趁拓跋焘外出征战之际,谋划作乱。

事败,谋乱大臣被夷三族,拓跋丕、拓跋范兄弟获罪,郁郁而死。

可以看出,拓跋焘的皇帝位,是深受觊觎的,弟弟们绝不是心服口服。

造反的拓跋丕、拓跋范的母亲,都是慕容氏女子,他俩的血统自然更近。

拓跋焘之母是汉女,所以这次谋反,也隐含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争夺。

同样可能是汉女的尹夫人之子是拓跋健,这个弟弟就对大哥拓跋焘比较忠诚,拓跋焘即位后也非常信任他,带兵打仗立功很多。

另外三个兄弟,拓跋弥早夭,拓跋崇、拓跋俊年龄是最小的两个。

这三个兄弟都没有参与到皇权争夺中,所以他们三个的母亲是谁,史书都没有记载。

所以拓跋焘兄弟之争,隐含一条暗线,就是从母系出发,两个汉女的儿子,与两个鲜卑慕容女的儿子,展开激烈争夺。

最终是汉女之子拓跋焘胜出,两个慕容女之子败死。

可以反映出,北魏初年的政治格局,鲜卑族与汉族,已经展开争夺,这种争夺在大臣之间同样存在。

本篇最后介绍的“国史之狱”,也是这种争夺的体现。

太武帝拓跋焘的继位,看起来是拓跋皇族中最顺遂的一次。

但其实危机四伏,我们下篇再见。

  - end -  

最好的支持是在看和转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