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玄宗-唐肃宗:帝王心术的思维逻辑

 历史的精神世界 2022-08-24 发布于北京

主要观点

帝王心术的最高境界是平衡。

1

开元之治的重要原因,是任用了一批贤相。

从任用李林甫开始,大唐国运开始悄然发生变化。

李林甫上台后第一件事就是推进废立太子进程,向武惠妃递上投名状。

同时给自己未来铺路,积攒一个推戴之功。

但废立之事,并非武惠妃与李林甫想象的那么简单。

第一步要把太子李瑛废掉,这一步不难。

因为早有铺垫,唐玄宗已有废立之意,依靠张九龄的仗义执言才免遭废黜。

张九龄罢相,太子也失去了保护伞。

武惠妃用枕边风,向唐玄宗哭诉控告太子结党。

玄宗大怒之下,将太子废为庶人,不久后赐死。

但在第二步,推立武惠妃之子,寿王李瑁为太子时,唐玄宗却踌躇起来。

唐玄宗再度立太子,间隔了一年多时间,可以看出他的纠结。

虽然李林甫和武惠妃一直力推李瑁为太子,但唐玄宗始终不吐口。

唐玄宗到底在想什么?

要摸透唐玄宗的帝王心术,要梳理一次前尘往事。

李瑁是武惠妃的第三子,前面还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

但前面这三个子女都夭折了。

所以李瑁出生后,武惠妃和唐玄宗不敢再自己抚养这个孩子,把李瑁送给了宁王夫妇抚养。

但这也成为了李瑁的扣分项。

宁王李成器身份特殊,李隆基的长兄,按道理是应该继承皇位的。

当年李隆基由于政变大功,所以李成器主动推辞了太子之位,让给李隆基。

由于这层谦让之功,宁王李成器在弟弟登基做皇帝之后,也是倍受尊荣的。

但李瑁有这层抚养关系,反而成为唐玄宗顾虑的一点。


2

第二层顾虑是武惠妃与李林甫。

帝王术最高境界就是制衡,当年武惠妃与张九龄正面交火,恰恰是唐玄宗所希望看到的。

如今武惠妃与李林甫已沆瀣一气,如果李瑁再立为太子,将结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

太子、宠妃、首相,再加上皇兄,权势之强,对皇权会造成威胁。

举朝内外也没有能制衡这股势力的人了。

李唐皇室从玄武门之变后,就深深陷入猜忌倾轧的怪圈。

李隆基本人就是政变起家,惊惧于皇权旁落,自然不愿意见到这样一种危险的权力结构。

早在开元十三年,唐玄宗就设立了“十王宅”,将诸皇子都安置在宅中。

名义上是安置,实际上是监视。

诸皇子等于都被父亲软禁和监管起来,没有人可以拥有政治资本。

就在唐玄宗辗转反侧之时,武惠妃熬不住了。

这个女人虽然得宠,但也是命运多舛。

她好不容易扳倒了王皇后,但是丈夫也不立自己为皇后。

好不容易运作成功废黜太子,但丈夫仍迟迟不立自己的儿子当太子。

唐玄宗对武惠妃,其实既宠爱又猜忌。

因为武惠妃身份也很尴尬,她是武家的人,唐玄宗也要提防她,不能让她起效法武则天之心。

史书上说,因为害死了太子李瑛兄弟三人,所以武惠妃屡次看到他们的鬼魂索命,遂一病不起,半年后就去世了。

这种说法比较迷信,真假难辨。

总之武惠妃没有熬到皇帝下决心之时,便郁郁而终了,享年三十八岁。

武惠妃死后,虽然有李林甫仍然推动李瑁为太子,但推动力已大为减弱,天平逐渐倾斜。

唐玄宗也可以冷静下来思考,最终他选定了三子李亨为太子,放弃了寿王李瑁。

忠王李亨也是命运坎坷的皇子,母亲杨氏身份不高

李亨生下来后,李隆基让正妻王氏抚养李亨。

但王皇后以及李亨的生母杨氏,都在他十几岁时去世了。

李亨也和其他皇子一样,居于“十王宅”中,毫无政治资本,甚至人身自由都很受限制。


3

武惠妃死后第二个月,即开元二十六年正月,照例举行祭祀东郊的典礼。

这次典礼中,初献是玄宗本人,亚献是忠王李亨,终献是颍王李璬

在太子位仍虚悬的情势下,已将寿王李瑁排除在外,颇具政治意味。

我们也可以倒推,武惠妃死前,是否就已经有一些迹象,表明玄宗李隆基心中,已下决心不会立宠妃之子了。

武惠妃之死,到底是鬼魂侵扰,还是绝望而终。

史书有内宠高力士“推长而立”的意见一锤定音的说法,其实高力士一贯谨言慎行.

即使他有建言,也是精确揣摩了唐玄宗的意思后,借他之口说出以平息李林甫、寿王之心而已。

李亨毫无政治背景,又有依次而立的排序,所以对于玩帝王制衡术的唐玄宗而言,是一个最佳的人选。

但李亨因为运气被扶上了太子之位,他要面临来自外朝李林甫、杨国忠的明枪暗箭,他的十八年太子生涯是荆棘密布的。

我们下篇再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