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 安禄山暨能征善战,又善于逢迎,在杨贵妃和唐玄宗面前很吃得开。 1 开元二十二年,是风调雨顺的一年。 太子李瑛还没被废,武惠妃正得恩宠,李林甫还没有取代张九龄。 天下仍是一片祥和之景象。 风调雨顺的一年,唐玄宗与武惠妃的女儿,咸宜公主出嫁。 婚礼之上,寿王李瑁,对一位十六岁的少女一见钟情。 少女名叫杨玉环。 她在开元盛世的高光时刻到来,拉开了大唐的新篇章。 杨玉环是名门之后,父亲杨玄琰是蜀州司户。 杨玉环天生丽质,性格温婉,精通音律,歌舞琵琶,色艺双绝。 色艺双绝! 在武惠妃的安排下,唐玄宗为儿子李瑁迎娶了杨玉环,婚后夫妻十分恩爱。 开元二十六年,武惠妃尸骨未寒,寿王李瑁也失去了太子之位。 然后唐玄宗李隆基就盯上儿媳妇了,将杨玉环召入宫中,纳为自己的妃子。 当然,这件事是一段迷案,史书故意弄的不明不白,时间颠倒,逻辑混乱,至今很多细节仍是个迷。 大体上来说,是唐玄宗看上了儿媳妇。 唐玄宗为了避嫌,先让杨玉环出家为道士,道号“太真”,掩人耳目后才纳入宫中。 在正式册立杨玉环为贵妃前,唐玄宗还给儿子李瑁另娶了一房。 唐玄宗看上儿媳妇的时间,有可能还早于武惠妃去世前,当时正是选择储君最微妙的时期。 所以也有一种可能,就是唐玄宗为了抢夺杨玉环,故意不确定太子,冷落武惠妃母子,然后武惠妃一死马上动手了。 2 正因为史料混乱不堪,引起了后世一帮大咖级学者的争论。 清代学者朱彝尊首先发难,他在《曝书亭集》中考证,杨玉环没有跟寿王李瑁圆房,婆婆武惠妃就去世了,所以就要守丧,所以她是以处女之身入唐玄宗后宫的。 陈寅恪先生在《元白诗笺证稿》中经过考证,反驳了朱彝尊的观点,论证寿王李瑁和杨玉环必然已经圆房了,所以杨玉环不是处女入宫。 钱钟书先生在《写在人生边上》中说,陈寅恪你是不是很无聊,考证人家是不是处女,比考证“济慈喝什么稀饭”、“普希金抽不抽烟”还无聊。 然后季羡林先生在《对我影响最大的几本书》中说,陈寅恪根本不是无聊,他考证杨玉环是否是处女,主要是为了说明李唐皇族“大有胡风”的问题,钱钟书你显然没读懂陈先生以小见大的苦心和深意。 我倒是非常欣赏陈寅恪先生,老先生一点都不装,喜欢什么就考证什么,既不拘泥于正统意识形态,也不管什么大学者身份。 作为毕生精研中古史的大家,晚年花大力气写了毫不相干的《柳如是别传》,虽然我看不懂,但我还是要给先生点赞。 杨玉环入宫这事,没有这么简单。 发生的时间正是废立太子的关键阶段,很难说这两件事完全没有任何关联。 唐玄宗强抢儿媳妇的行径,就算是大有胡风的文化传承,也是令人齿冷,渣男无疑。 一般人对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都是毁誉参半的。 因为这段爱情除了来路不正,结局也很不妙。 但唯独白居易,在《长恨歌》里一往情深的歌颂,一首长诗写得刻骨铭心。 我觉得白居易还是因为强烈讴歌开元盛世的情节,那是后世所有汉族文人士大夫心中的乌托邦和理想国。 他把这种内心的悸动投射到李杨爱情中去了。 3 我们先按下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甜蜜恩爱,看一看李林甫上台后朝廷的情况。 唐朝行至开元-天宝年间,国势已经达到鼎盛。 文治武功、内政外交、经济文化,都处于最强盛的阶段。 从人口上说,这个期间唐帝国大约拥有7000万左右的人口。 对于那个时代的生产力而言,已经达到人口最高峰。 农业文明时期,人口是国势强盛的重要标尺。 但人口达到顶峰,也说明了国家的产能达到极限。 一般来说,如果没有外力侵扰,人口达到极限后,必然就会出现很多社会问题。 西汉、东汉人口达到6000万左右的极限,就都开始走向土地兼并、贫富分化的下坡路。
隋唐时代是个气候温暖的时代,据竺可桢先生考证,大约比现在平均高两度。 气候温暖代表相同技术水平下,农业生产力会提升。 所以唐帝国到达7000万左右人口规模,虽接近极限,但还不至于迅速崩盘。 从北周到隋唐,均田制和府兵制是两个支柱型的基础制度,但这两种制度都难以为继了。 首先府兵制逐渐向募兵制改革,均田制的破产导致流民增加,也导致各地边镇需要自己屯田,并自筹一部分军需。 唐代边患较大,在边境用兵频繁,所以就逐渐在帝国西、北、东北方向,逐渐形成了十个边镇。 边镇的首长叫节度使。 节度使最早只是负责军事作战,但之后随着边镇需要自己屯田筹粮,所以把原来按察使、安抚使、支度使的职责,也都划归节度使。 统一管理民政、财政、军政,成为雄踞一方的全权大员了。 其实这个演进,是唐帝国运行到中期,必然的一个结果,不能把责任都推到唐玄宗和李林甫身上。 因为他们君臣不可能开上帝视角,出了问题只能就地打补丁,等到发现边镇尾大不掉时,已经很难改变了。 到天宝年间,十个边镇总兵力达到五十万,中央军一共才十万左右。 内轻外重局面形成,实际上已经失控。 安禄山一人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拥兵二十万。 军事实力已然超越朝廷了。 安禄山是粟特族人。 当时唐帝国中任用胡人作为军事将领,非常普遍。 李林甫则认为胡人没有文化,不可能威胁到他宰相之位,因此也对胡人将领不加限制。 安禄山能征善战,又善于钻营贿赂,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可谓如鱼得水。 天宝元年,安禄山任平卢节度使,后又接任范阳、河东节度使。 安禄山很会察言观色,对受宠的杨贵妃极意奉迎。 竟然没有节操拜比自己小十六岁的杨贵妃为母亲,赢得唐玄宗和杨贵妃的信赖。 在朝中受宠无度,加上节度使的权力不受限制,所以安禄山逐渐有了不臣之心,暗中积蓄军事力量。 但朝中此时有宰相李林甫坐镇,安禄山惧怕李林甫的威严和权谋,所以每次进京都胆战心惊,还不敢立即发动。 天宝十一年底,权相李林甫病死,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继任宰相,再无人可以钳制安禄山的野心了。 天宝十四年底(公元755年),安禄山从范阳起兵造反。 这一年,唐玄宗李隆基七十一岁,杨贵妃三十七岁。 这对相守了十七八年的夫妻,终于要吞下自己酿造的苦酒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