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玉环死因的另一种推测

 天宇娇子 2010-12-16

 

 

----杨玉环与马嵬坡之变

农夫老黑

 

[引言]19958月,我陪同北京的朋友参观杨贵妃墓,当时杨贵妃墓还没有整修,十分简朴大气,贵妃冢及后世诗刻齐全,没有现在有浮华和世俗,特别是有一位年近六十岁的男义务解说员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这位解说员面目清瘦,一副农民打扮,但特别健谈,一个坟冢和两排石碑,他可以不停地讲上四五十分钟,对唐明皇、杨玉环、杨国忠、安禄山、李(即肃宗)等历史人物及事件的叙述脉络清晰明了,象讲评书一样,比较有吸引力。对此我写了一篇《杨玉环与马嵬坡之变》的游记此后因为工作关系经常到此参观,也与该解说员混熟了。我一次对杨玉环的死因提出第三种解释。即:杨玉环是唐明皇李隆基与唐肃宗亨联合除掉杨国忠集团的牺牲品,解说员点头赞同。现在,在杨贵妃墓展馆介绍中,已正式把这种解释列为一个推测。欢迎讨论。

 

在陕西省兴平县境内有个马嵬坡镇,是唐明皇李隆基的贵妃杨玉环的陵墓。在一千两百多年前,这里发生了以清除杨国忠为首的统治集团的军事事变,史称马嵬坡之变,中国四大美女之一杨玉环在这里香消玉殒,给唐玄宗与杨玉环爱情故事划上悲惨的句号。从此,这里便成了历代文人墨客云集,凭吊杨玉环,探求马嵬坡之变真相的地方。

杨贵妃墓依山而建,几经修缮,现成为三进院式的长方形陵园,一进院两侧的连廊内摆放着历代文人墨客凭吊杨玉环的诗碑,二进院的中央为半圆形的坟冢,外罩青砖,三进院中央立着杨玉环出浴时的白玉石雕像,还有长恨阁、东望楼等建筑。在凭吊杨贵妃的诗词中,毁誉各半,既让人为唐玄宗和杨玉环的爱情悲剧而惋惜,又为杨贵妃干政而愤慨。唐朝罗隐的:“马嵬杨柳绿依依,又见鸾舆幸蜀归。泉下阿环应有语,这回休要罪杨妃。”意思是说唐僖宗因乱避蜀而归,借以说明安史之乱不应归罪环妃。清朝林则徐的:“六军何事驻征骖,妾为君王死亦甘。抛得蛾眉安将士,人间从此重生男。”还有赵长路的:“不信曲江信禄山,渔阳击鼓振秦关。祸端自是君王事,倾国何须怨玉环。”这些都是为杨玉环鸣不平的,按照当时唐朝的政治军事形势分析,发生安史之乱并非因杨玉环干与朝政所引起,也非杨玉环所能左右,马嵬坡之变很可能是一次阴谋的结果,把酿成安史之乱这一罪名扣在杨玉环头上,是忠君思想和政治需要。

唐玄宗在位四十五年,自杨贵妃入宫后,特别是玄宗执政后期,整日沉溺于酒色,荒于政事,把治国大权委任于李林甫、杨国忠等人。在政治上,皇权旁落,涉及唐朝江山延续的人事、军事、边疆等根本问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朝廷派别林立、勾心斗角、政治昏暗,王命难出京城。为了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管理,逐步形成了管理若干个州的节度使的行政模式,节度使主管本地区的政治、军事、财政等工作,朝廷的权威逐渐下降,形成了地方割据局面。安史之乱的主要发动者安禄山,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逐步发展为地方军伐的。在唐朝节度使的任期一般为三年,而安禄山则连任四次长达十二年之久,一是安禄山深受玄宗和杨贵妃崇信,二是说明中央政府已经失去了有效的执政能力。在中央政府,李林甫执政长达十九年,通过几次政治清洗,成了名符其实的执政者,由于李林甫坚挺的政治风格和强硬的政治手段,才使朝廷脆弱的行政能力得以运行,掩盖了唐朝存在的、而且是日益加剧的中央与地方、经济与军事上的矛盾。可以说,是玄宗自己种下的祸根。

在军事上,自唐太宗时起,唐朝就推行对外扩张政策,国家的主要军事力量都集中在边疆地区,边疆的扩张能力增强,引起中央政府与边疆少数民族的矛盾日益突出,军事将领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而且军事指挥权又集中在少数将领手中。如:安禄山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及河北采访使达十二年之久,其弟任河西节度使,也就是说,安禄山已经控制了大唐帝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的军政大权。哥舒翰为安西节度使,控制了甘肃、宁夏、新疆等西北地区,是唯一可以牵制安禄山的军事力量,这些边防部队连年征战,战斗力很强。而在内陆,除有部分卫戍性部队外,朝廷没有相应的战略预备队,一些内卫部队也因五十多年的和平环境影响,纪律松弛,战斗力极差。这种朝廷轻、藩镇重的军事格局是唐朝的重大隐患,也是发生安史之乱的根本原因,就像一颗定时炸弹一样,对大唐帝国形成了重大危害。

李林甫倒台后,杨国忠接任。由于杨国忠既没有李林甫的施政经验和强硬的施政能力,国家本已脆弱的执政能力也进一步弱化,社会矛盾迅速激化。杨国忠为了保住自己的政治地位,拼命地安插党羽,排除异己,自己兼任宰相、兵部尚书以下重要职务达十五个以上,并计划对安禄山的权力进行削减,这无疑是给大唐的政治局势,加了一把干柴,藩镇与中央政府的矛盾进一步加剧,据史书记载,在杨国忠执政前,尚没有发现安禄山有造反的野心,但在安禄山的政治地位乃至生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起兵叛乱是必然的。

公元755年十二月,安史之乱终于爆发了,由于上述原因,政府军不堪一击,叛军不到两个月便占领东都洛阳,威逼潼关,朝廷急调哥舒翰回师镇守潼关,把叛军控制潼关以外,并形成了政府军与叛军相峙的局势。中央政府同时呼吁各地自行组织勤王之师,抗击叛军。此时,哥舒翰继安禄山之后,成为杨国忠的有力竞争者,杨国忠担心平定叛乱后,朝庭必定追纠他的责任,不但不集中精力平定叛乱,反而阴谋造谣,说哥舒翰有意在潼关与安禄山周旋,对朝廷有异心,并调集两万禁卫军驻跸华阴,防止哥舒翰回兵长安,哥舒翰被迫出兵,造成二十万政府军片甲不归的惨败,哥舒翰因此被杀,致使潼关失守,长安沦陷。

玄宗无奈仓惶率皇族及少数高官西撤,逃往四川,途经马嵬坡,发生了以陈玄礼为首的禁军哗变,对玄宗实行兵谏,杀死了杨国忠,并要求玄宗处死杨玉环,玄宗只好泪别贵妃、赐白绫命玉环自尽,玄宗才得到禁军的支持而继续西撤。关于马嵬坡之变在史书上只留下寥寥数语,但它给后人留下了很多猜测。

安史之乱的第二年,即公元756年,玄宗以七十一岁的高龄掌管着国家大权,太子李亨(即肃宗)年已愈五十,由于朝中大事已被杨氏家族把持,李亨的太子地位也到威胁。玄宗西撤时,太子李亨被劝撤往甘肃武威,组织义军抗击叛军,据分析太子李亨撤往甘肃的目的有二:一是避难,防止杨氏集团的陷害;二是计划夺权。按当时混乱局面分析,太子为防身而去武威一说,似乎没有道理,因为在叛军追击的情况下,保住皇权是杨氏集团首要考虑的问题,也只有保住玄宗的帝位,杨氏集团才会安全,太子李亨虽有危险,但也不至于被杨氏所害,计划夺权的说法却有一定道理。

杨玉环因玄宗,集三千庞爱于一身,也因玄宗招致杀身之祸,她成了一个悲剧人物和替罪羊,令人同情。关于马嵬坡之变,后人也有各种推测:一说确实为禁军哗变杀死杨国忠,禁军官兵怕玄宗受贵妃影响反悔,请玄宗杀贵妃,因此贵妃受牵连而遭杀身之祸;一说太子李亨阴谋夺权,据说当年太子李亨的一个重要谋士频繁往来于禁军之间,马嵬坡事件后,太子李亨便自拥即位。但本人认为马嵬坡之变还有第三种可能,就是玄宗与肃宗合谋,为杨氏集团设置的圈套,采取丢卒保车策略,杀杨国忠来安抚人心,稳定局势。但玄宗没有想到城门失火,秧及池鱼,自己也搭上了杨玉环。支持这个观点的理由有三:一是太子李亨自拥即位后,玄宗不但没有反对,反而把玉玺等皇帝用品送往武威以示支持;二是玄宗返回长安后,仍有复位要求;三是据史书记载杨贵妃之死是由太监高力士监刑、陈玄礼验尸,陈玄礼作为禁军首领怎么敢用自己的生命当儿戏,见不到贵妃的死尸就草草了事呢?那么,杨玉环又怎么可能会“死而复生”呢。只有一种可能,就是玄宗授意的,贵妃之死是一个假象,这些都可以用后来的贵妃衣冠冢、贵妃出家去四川当道士、贵妃逃往日本,日本有贵妃登岸处及贵妃墓等传说作为旁证。

李隆基、杨玉环、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哥舒翰这些人,对大唐帝国的兴衰存亡起到不同的作用,有的令人怜惜,有的让人憎恶。作为人的个体,他们在历史的舞台上,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现了人生最辉煌的一页,他们是成功的,但作为历史,他们的行为却影响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进程。掩卷沉思,晚年唐玄宗的周围为什么聚集着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这些的人呢?原因是不言而喻的,但历史是不应受到指责的,我们只能从那段历史中借鉴些什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