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朝排名前三的皇帝是谁?

 历史的精神世界 2022-08-24 发布于北京

主要观点

第一,唐太宗,第二,唐玄宗,第三,唐宪宗。

1

唐宪宗是历史评价很高的皇帝。

唐朝一共二十二位皇帝,后世公认第一是太宗李世民,第二是玄宗李隆基,第三就是宪宗李纯。

太宗李世民的第一宝座是稳固的。

不但全唐第一,即使放到两千年,也是千古一帝有力竞争者。

玄宗李隆基虽然晚年拉胯,但开元盛世毕竟是空前绝后的,所以亚军宝座也比较稳。

宪宗李纯是否可以排名第三,见仁见智。

在我们看来,高祖、高宗、宪宗、代宗、武宗、宣宗几位,甚至武则天,各有千秋,可以一争。

其实这种排名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只能代表个人的一种观点。

我们也不妄下定论,本篇就介绍一下宪宗的主要功绩。

当然也包括他的失误。

评价人不可以不客观,读史同样不可以不客观。


2

宪宗在位一共十五年,被称为“元和中兴”。

唐宪宗是很有抱负的人,他心目中的榜样是唐太宗和唐玄宗。

但唐宪宗继承的局面,注定是很难回到盛唐了。

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已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但这个时期宦官虽然专权,但还没有到威胁皇权的地步。

所以终宪宗一朝,并没有特别打压宦官,也没有受到宦官挟制。

唐宪宗的主要心病是藩镇之痛。

唐玄宗遭遇安史之乱,唐德宗削藩又惨遭失败。

这些李唐皇室的耻辱,对于年轻气盛的宪宗李纯,是个人的毕生目标。

所以宪宗刚一登基,就立志要削除藩镇。

元和初年,宪宗发力,连续讨平剑南刘辟、夏州杨惠琳、镇海李琦三个骄横的藩帅。

初次尝试就比较顺利。

但唐宪宗没有自满,大刀挥向了真正的硬骨头——河朔三镇。

我们之前讲过,河朔三镇是安史叛军发源地。

 

虽然安史之乱最终被平定,但是以妥协的方式解决的,解决并不彻底。

河朔三镇仍是安史余党掌控,是最具离心力的藩镇。

以河朔三镇为榜样,河南山东一些强藩如淮西、淄青等,也都与中央颇有分庭抗礼之势。

从元和七年到元和十四年,宪宗终于等到了时机。

魏博节度使田季安去世,其子田怀谏年幼继任,幼子不能控制家臣蒋士则等人。

宪宗看到了机会,准备讨伐魏博。

但朝中意见分为两派,宰相李吉甫主张用兵,宰相李绛主张招抚

宪宗审时度势,接受了李绛的招抚之策。

果然蒋士则等人倒行逆施,幼主控制不了,向朝廷投诚。

宪宗趁势任命田兴为魏博节度使,带重金前去安抚,收服了人心。


3

不久淮西节度使吴少阳病死,其子吴元济继任。

这时宪宗又看到机会,采取先礼后兵的策略。

先派人吊唁,再伺机行动。

吴元济当然也明白宪宗的心思,就是要收拾自己,干脆直接造反了。

淮西处于河南地界,正是河北、山东的交汇要冲。

吴元济反叛,成德节度使王承宗、淄青节度使李师道感到唇亡齿寒,于是配合吴元济反叛。

李师道还暗中派刺客刺杀宰相武元衡和裴度,宰相武元衡被杀,裴度重伤,朝廷大震。

虽然冲击不小,但宪宗此时展现出坚决的战略定力,心态很稳。


此时朝中很多重臣都萌生退意,在与叛军作战中,朝廷军队也遭遇重挫

但宪宗不为所动,战略定力很强。

最终在老陈裴度主持下,攻下蔡州,吴元济被俘。

割据三十多年的淮西镇被讨平。

淮西平定后,成德王承宗迫于形势,主动向朝廷献地谢罪。

最后一步讨伐李师道,水到渠成,李师道被杀,淄青镇平定。

应该说,宪宗李纯以超强的战略定力,奋一生之力,终于有力削弱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让唐帝国重新迎回中央权威,这也是“元和中兴”的最大功绩。

宪宗李纯完成了祖父德宗的未竟之志,取得了削藩的大功绩。

但他在执政生涯中,仍有三个比较大的失误。

第一是继续任用宦官。

第二是开启党争之局。

第三是晚年求仙佞佛求长生。

这三个失误也开启了之后数十年朝中的乱局,甚至葬送了宪宗自身的性命。

我们下篇再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