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果不是他英年早逝,历史上可能没有宋朝(郭威-柴荣)

 历史的精神世界 2022-08-24 发布于北京

主要观点

如果柴荣没有英年早逝,历史上可能没有宋朝。

1

这是五代最后一次权力更替,下一篇北宋王朝即将登场。

后周是五代中人气最高的一朝,郭威和柴荣都是难得一见的明君雄主,而且直接奠基了下一段大治世的到来。

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郭威和柴荣这对父子皇帝,五代十国几乎没有亮点,他们是五代十国最闪耀的双星。

中华文明历来对大一统,有十分执著的追寻,可能是源于骨子里对于土地的渴求,对于种田的热爱,对稳定的需求。

所以我们可以不要草原,不要丛林,不要西域,不要大海,只求能全据东亚这片适宜农耕的土地。

从后周开始,中华文明又一次重新走入追寻大一统的道路,道阻且长,需要四代皇帝才能最终实现。

历史大势是滚滚向前的,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但聚焦到一朝一世,还需要英雄人物的横空出世,甚至是连续出世,才能推动历史大势。



2

郭威是将门之后,其父郭简,在后唐还未建立时,就追随晋王李克用。

但郭威年幼时,便遭遇父母双亡,靠姨母抚育成人。

郭威颠沛流离的少年时光,没受过什么正规教育,好斗、好酒、赌博,还曾一刀捅死了一个欺行霸市的屠户。

所以郭威的性格形象,请直接参考水浒传里面的鲁提辖,大致不差。

出身寒微、豪侠性格、遭逢乱世,唯一的出人头地的机会,当然就是从军。

郭威辗转在李继涛、李存勖、石敬瑭、刘知远等人手下做部将,勇猛过人,一路晋升。

等到刘知远创建后汉,郭威已成为后汉的宰相级高官。

刘知远临崩前,郭威也是顾命大臣之一。

前文《后周开国皇帝郭威,登上历史舞台(刘承祐—郭威)》提到过,汉隐帝继位,年轻气盛,一上来就对老臣大开杀戒。

但郭威在朝中很有威望,对付朝廷军队,易如反掌。

很快,隐帝刘承祐出逃被杀,郭威入主东京汴梁。

但郭威颇有政治头脑,没有马上改朝换代,而是先假意拥立后汉宗室刘赟为帝请李太后临朝听政

然后暗自策划一部黄袍加身的好剧。

当时被拥立的刘赟当时还在徐州,被大饼砸中,得到消息后启程赴京。

此时郭威亦率军出京,到了澶州,士兵忽然哗变,扯下黄旗披到郭威身上,山呼万岁,簇拥着郭威返京称帝。

郭威很无奈(激动),只好上书李太后,请事太后为母,太后诰封郭威为监国。

“皇帝”刘赟车驾此时刚刚走到宋州,郭威派郭崇来到驾前,囚禁了刘赟。

之后郭威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周,是为后周太祖。


3

可以看出,这部戏的总导演兼领衔主演,就是郭威本人。

其实郭威的剧本也有迹可循,就是当年李嗣源起兵时的剧本。

只不过郭威在服化道上进行了改良,用黄旗加身演出了迫不得已的悲壮。

但毕竟仍有些粗制滥造,狐狸尾巴若隐若现,读《资治通鉴》的描写,只要稍稍留心,就不难看出郭威的阴谋。

等到十年以后,这部剧还将第三次上演,陈桥兵变的总导演赵匡胤,此时正担任郭威的护卫,全程观摩学习。

郭威起兵夺位,确实有不得不为的无奈处,毕竟隐帝刘承祐倒行逆施,郭威被逼造反。

后面黄旗加身的演技,称不上精湛,但实是众望所归。

改朝换代也基本顺遂,未掀起大波澜,但有三点不尽如人意。

第一是郭威的两个儿子都被隐帝所杀,毕竟作为人质也无可奈何。

第二是刘赟被囚禁,其生父河东节度使刘崇干脆反了,也在晋阳称帝,国号延续“汉”,史称北汉。

第三是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同母异父弟弟慕容彦超,响应北汉,联络南唐,起兵反叛,但被郭威亲征击杀。

郭威听闻刘崇反了,也干脆毒杀了刘赟,这样两国更结下世仇。

北汉虽然不强,但堪称后周乃至北宋初年的一块牛皮癣,与周宋武装对抗了很多年。

但是政变能够基本平稳渡过,已经算是一个很大的成功,凡事不可能一步到位。


后周太祖郭威是个非常优秀的皇帝,虚心好学,躬行节俭,施行仁政,智勇双全。

唯一的缺憾,就是他在位一共才三年。

就在这短短的三年中,经过郭威的治理,后周在短期内就显示出国富民强的迹象。

这也奠定了北宋大一统的根基,如果不是周世宗柴荣英年早逝,历史上可能没有宋,多了一个“周”的大一统王朝。

我们下篇再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