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匡胤善待前朝皇族(柴荣-赵匡胤)

 历史的精神世界 2022-08-24 发布于北京

主要观点

赵匡胤善待前朝皇族,反映了赵匡胤的政治智慧,也体现了柴荣的人格魅力。

1

赵匡胤篡位,大局已定,但我们花一些篇幅,介绍柴荣的子孙的结局。

因为这也可以侧面反映赵匡胤的政治手腕。

首先,赵匡胤在陈桥兵变时,就与众将领约定,回京之后秋毫无犯。

其次,还有一个《太庙誓词》,规定“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虽然《太庙誓词》的真伪有争议,但优待柴氏遗孤,厚待文官,不杀功臣,是宋朝开明政治的三大标签。

这也是宋粉们津津乐道的仁德善政。

再次,我们来看具体一下柴荣子孙们的结局。

首先是废帝柴宗训。

柴宗训是政治身份最敏感的一个,宋太祖是否善待前朝遗孤,首先要看柴宗训的境遇。

柴宗训封郑王,被安置到房州,娶妻生子,十三年后去世,享年二十一岁。

房州这个地方,在今湖北省竹山县一带,西连汉中,东接襄樊。

我们之前在刘备那篇中曾经讲过,这个地方山高水险,人烟稀少,民风险恶。

但距离又与中原很近,便于就近监控,所以是流放和看管政治犯的绝佳地点。

秦国的嫪毐、吕不韦,出事被杀后家人流放此处。

西汉张敖谋反后流放此处。

蜀汉的螟蛉之子刘封在此处蹉跎。

刘禅投降曹魏后封于此处。

唐中宗李显被武则天废黜,贬于此处。

所以把柴宗训安置在房州,属于政治斗争失败者的常规归宿,肯定是要严加看管。

至于柴宗训的死,倒未必是赵匡胤下的手,毕竟已经过去十几年,没有必要。

柴宗训死后,其子柴永崎封郑国公,降等袭爵。

再之后的子嗣,史无记载。



2

柴熙谨是柴荣第六子,在宋太祖登基四年以后去世,时年十岁。

柴熙谨肯定是没有子嗣的。

柴熙让、柴熙诲两兄弟,则有十分传奇的经历。

正史《新五代史》中,这两兄弟的最终下落,是“不知所踪”四个字。

欧阳修善用春秋笔法,如此书写,反映出这两兄弟的下落必有隐情。

根据一些稗官野史的记载,其中一位皇子,可能是被北宋大将潘美收养了,作为潘美的侄子出现,改名为潘惟吉。

此事还有个旁证,潘惟吉的儿子潘承裕,墓志铭上潘美是他的叔祖父,但墓志铭上并没有写他的祖父是谁。

史书中也未记载潘美有兄弟。

这点很不寻常,也可以作为潘惟吉是柴氏孤儿的侧证。

根据浙江各地卢氏族谱记载,柴熙诲在陈桥兵变后,被后周大将卢琰收养,改名为卢璇。

卢璇后来又娶了卢琰的女儿,并以卢姓开枝散叶,后裔广泛分布于浙江各地。

潘惟吉和卢璇后来都在宋朝做官,子嗣也都很繁盛。

虽然他们究竟是不是柴氏兄弟,有很多争议。

但我们觉得,这样的做法,是符合赵匡胤对待柴氏子孙的矛盾态度的。

小说《水浒传》中的小旋风柴进,《说岳全传》中的梁王柴桂,也都是柴氏后裔的虚拟角色设定。

这些小说都是脱胎于宋元平话,平话反映民间对于历史的索隐和解读。

还有一些民间传说,也都指向柴氏后裔,就不一一列举了。

赵匡胤优待柴氏子孙的宣言,当然是要搏一个仁德之名,另外也不希望有人借助柴氏子孙兴风作浪。

同时,对待柴宗训严加看管,令其后代逐渐淡出政治视野。

对于还在怀抱中的两个幼子,则让手下大将收养,改名换姓,不再具有柴氏遗孤身份。

这样既不用大开杀戒,又能防止野心家的兴风作浪,可谓一举两得。


3

之后的北宋各朝皇帝,对于柴氏后裔多采取冷处理的方法,给一个无关轻重的小官当当,如三班奉职、州长史、助教等。

到宋仁宗朝,因为皇子老夭折,所以有大臣提出,是不是后周的宗庙没有让柴氏的后裔祭祀,才遭到天谴。

所以宋仁宗找来了柴荣的侄子柴咏,封为“崇义公”,以奉周祀。

看得出来,宋氏皇族还是对柴荣直系后裔防备,所以找来旁系的侄子封爵。

到宋徽宗时期,才给柴荣直系的柴宗训后代,加封世世为宣义郎,以奉周祀。

但此时早已沧海桑田,再也不会有柴氏后裔复辟的危险,因为无论柴氏赵氏,很快就要被金国一锅烩了。

总的来说,宋太祖赵匡胤对于柴氏后裔,比起五代常规的斩草除根做法,确实要仁慈很多,人性化很多,也可以称为是善待。

但卧榻旁不容他人酣睡,也是最高权力的金科玉律,所以宋太祖及之后的宋朝皇帝,采用分化瓦解。

有名无实,冷处理,这些心机算计,也是必要的措施。

如果野史方志记载为真,潘美、卢琰愿意冒着风险,收养柴氏幼子,肯定也是君臣默契的产物。

这也可以体现柴荣的人格魅力,让他这些旧部下,在争权夺利之余,愿意为了旧主而献上一份温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