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优待柴氏后人,宋朝皇帝说到做到了么?其中不为人知的算计

 思明居士 2020-05-03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赵匡胤回到东京。年仅8岁的后周小皇帝无力抵抗,天下"被禅让"给了宋太祖。

依照五代十国的旧例,改朝换代之日,也是清洗前朝后裔之时。但周世宗柴荣对赵匡胤有知遇之恩,宋太祖本人秉性仁慈,也顾忌留下忘恩负义、欺凌孤儿寡母的名声,因此决定优待柴氏后人

优待柴氏后人,宋朝皇帝说到做到了么?其中不为人知的算计

周世宗柴荣死后,留下孤儿寡母

宋太祖封后周小皇帝柴宗训为郑王,以奉周嗣,正朔服色,一如旧制。尊符后为周太后,不久后,将他们迁往了房州。他又安排人修葺、照管后周祖庙、皇陵:"其周朝嵩、庆二陵及六庙,宜令有司以时差官朝拜祭飨,永为定式"。

在广为流传的《宋艺祖太庙誓辞》中规定:" 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於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这份誓辞的真假专家有不同的看法,但纵观宋朝历史,历代皇帝基本上遵从了以上的祖训。

柴家应得到的特殊照顾,我们从历史记载中可以看到许多事证,但其背后有着宋太祖赵匡胤及其后任皇帝的精心算计

一、柴荣子孙的归宿

《新五代史》中记载:

"世宗子七人:长曰宜哥、次二皆未名。次曰恭皇帝、次曰熙让、次曰熙谨、次曰熙诲,皆不知其母为谁氏。宜哥与其二,皆为汉诛。";"皇朝乾德二年十月,熙谨卒。熙让、熙诲,不知其所终。"

可见,柴荣有七个儿子,其中的前三子在后汉时被杀,宋朝建立后还有四个儿子,他们的结局如何呢?

优待柴氏后人,宋朝皇帝说到做到了么?其中不为人知的算计

黄袍加身,柴荣后裔生死在赵匡胤一念之间

1、柴宗训

从皇帝宝座上退下,被封为郑王后,在房州娶妻生子,先后生了五个儿子。973年,柴宗训去世,年仅二十一岁,赵匡胤闻之震恸,素服发哀,辍朝十日,谥曰"恭皇帝"。长子柴永崎被封为郑国公,世袭(存疑,以后不见记载)。最显贵的这一支后裔应有子孙繁衍,只是慢慢沉寂。

2、柴熙让

五代史中这个孩子失踪了,他又去了哪里呢?一百多年后,北宋文学家王巩在《随手杂录》中给出了答案:

当年,赵匡胤带着范质、赵普、潘美等进入后周皇宫,遇到抱着小孩的宫娥,询问之下得知是周世宗柴荣的儿子,宋太祖回头询问大臣们该怎么办?

"杀掉。"

前朝的皇子留着很可能生事,理应防患未然,斩草除根,赵普等的回答直截了当。

宋太祖注意到了潘美在旁沉默不语,让他也谈谈看法,潘美脸涨得通红不敢回答。赵匡胤叹道:"即人之位,杀人之子,朕不忍为也。"

优待柴氏后人,宋朝皇帝说到做到了么?其中不为人知的算计

潘美保住了一个柴荣幼子

潘美这才鼓了鼓胆:"我和陛下都曾是周世宗的臣子,劝陛下杀这个孩子,则辜负世宗。劝陛下不杀,又会引起陛下的疑心。"

赵匡胤点点头:"你把他带回去做侄子吧,因为是周世宗的后代,不可以当作儿子。"

潘美抚养了这个孩子,改名为潘惟吉,在真宗朝曾任供备库使、天雄军驻泊都监。

王巩的记录虽非正史,但其文风严谨。王铚在《默记》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大唐西市博物馆收藏一方墓志《宋故赠太子左卫率副率潘君及其夫人仁寿县太君王氏墓志铭》,提供了王巩记录的旁证。

墓主人潘承裕是潘惟吉之子,墓志铭中有一句话耐人寻味:"呜呼!府君之叔祖父、忠武军节度使、同中书下门平章事郑武惠王美也。"郑武惠王美就是潘美,潘承裕称之为叔祖父,可见他的父亲潘惟吉称潘美为叔父。墓志中没有祖父,只提到了叔祖父,本身就不正常。

潘美没有兄弟的记载,这个侄子显然不是亲的。潘惟吉子孙繁衍,颇为繁茂。

优待柴氏后人,宋朝皇帝说到做到了么?其中不为人知的算计

注意红线旁的文字

3、柴熙谨

柴荣五子在宋太祖乾德二年去世,时年约10岁。

4、柴熙诲

这也是个正史中失踪了的孩子。

据说,浙南各地卢氏族谱记载,蕲王柴熙诲原是周世宗之子,赵匡胤陈桥兵变后,被后周荣禄大夫、开国上将军卢琰收养为义子,改名卢璇。

卢璇随义父卢琰在浙江永康隐居多年,后又娶了卢琰之女。宋仁宗授卢璇为殿前防御使,三年封武烈侯。夫人卢锦封为吴国夫人。子卢可后为宋礼部尚书。

子孙繁衍,后裔广布浙江多地。据说元朝时永康黄岐一支柴卢氏复改柴姓

从柴荣四子的遭遇可见,其直系骨血中三人或早夭、或改姓;柴宗训后人即便在世,也难以用柴荣的名义吸引人们的注意。赵匡胤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否则,作为后周的皇族直系,总可能有人借其生事,形成威胁。宋太祖的做法既不偏激流血、博得了好名声,又达到了安抚后周遗老、压制反叛之心的目的

优待柴氏后人,宋朝皇帝说到做到了么?其中不为人知的算计

不允许柴荣直系做大

二、崇义公的设立,不忘恩只是一方面

柴氏宗族受到优待,许多柴氏子弟被任命为三班奉职、州长史、助教等职,柴宗训的孙子柴揆、柴柔都被授予三班奉职。

宋仁宗在位很多年,公主生了不少,但三个皇子都没活过两岁,没有皇嗣,就无法确定继承人。宋仁宗很着急,臣僚们认为这是上天的示警:"绝人之世,灭人之祀,而妨继嗣之福也",后周的宗庙没人祭祀,才会受此报应。

后周的宗庙年节都有朝廷官员按时祭扫,但却没有柴家的子弟参与,难道上天为此不高兴么?宋仁宗决定弥补过失,封柴氏后人为崇义公,1060年下诏:

"宜令有司取柴氏谱系,于诸房中推最长一人,令岁时亲奉周室祀事。如白身,即与京主簿,如为班行者,即比类换文资,仍封崇义公,与河南府、郑州合入差遣,给公田十顷,专管勾陵庙。应缘祭飨礼料所须,皆从官给。如至知州资序,即别与差遣,却取以次近亲,令袭爵授官,永为定式。"

八月,太常礼院因柴咏"於柴氏诸族最长",封崇义公,"以奉周祀"

优待柴氏后人,宋朝皇帝说到做到了么?其中不为人知的算计

宋仁宗封柴氏崇义公,事出有因

按说,柴荣的直系后人最应该担任此职,但受封的却是柴荣的侄子柴咏,这多少让人觉得奇怪。

再回想柴宗训长子封郑国公,这一爵位应该可以世袭,但后世也没了音讯,是因罪被裁还是其他的原因已无从知晓。

从这两件事上可以推论,到了仁宗朝,对柴荣直系的周恭帝后人仍有防范。

到了南宋,崇义公的爵位仍在传承,《宋会要》记载:

"太常寺看详到承节郎柴叔夏,系周世宗亲元孙。本家自嘉佑四年曾祖咏始封崇义公,袭封至堂兄恪,因金人全家被害,并无继嗣之人。今叔夏合该承袭,相继主祭。录白宗枝图,并无隔蓦诈冒。"

崇义公的爵位代代相传,1249 年柴彦颖受封为最后一任崇义公,此时距宋灭只差30年了。

三、世世宣义郎

时间是最好的稀释剂,北宋享国日久,柴氏后人中再也没有出现柴荣般英明神武的英雄,理论上的威胁都已灰飞烟灭。

优待柴氏后人,宋朝皇帝说到做到了么?其中不为人知的算计

宋徽宗时终于放下了戒备

宋徽宗时,继续对柴氏加恩,终于轮到柴荣直系了:

"昔我艺祖受禅于周,嘉佑中择柴氏旁支一名封崇义公。议者谓不当封周。然禅国者周,而三恪之封不及,礼盖未尽。除崇义公依旧外,择柴氏最长见在者以其祖父为周恭帝后,以其孙世世为宣义郎,监周陵庙,与知县请给,以示继绝之仁,为国二恪,永为定制。"

这次,不再于宗族中挑选,而特定周恭帝柴宗训之后,世世为宣义郎

四、其它的好处

周世宗宗室子弟可以不经科举考试而通过恩例补官,宋仁宗甚至直接下诏:"周世宗后,凡经郊祀,录其子孙一人"。

当然,荫补的官员职位较低,从《宋会要辑稿》中可以看到授职多是从九品的"三班借职"、"三班奉职"。但这并非针对柴氏后人,宋朝崇尚科考,荫补级别低是普遍现象。

除了爵位、官位,还有各种赏赐,柴氏家族的平民有时也会获得免除徭役的待遇,这些都是柴氏后裔的特权。

优待柴氏后人,宋朝皇帝说到做到了么?其中不为人知的算计

柴荣神武雄略,一代之英主

结语:

赵匡胤虽然和平地继承了后周的政权,没有经过腥风血雨就完成江山变色,固然可喜,但许多拥护后周的势力也都潜伏其中,莫辨真伪。

怎么处理柴荣后裔是个棘手的问题,既要宣传新朝的仁德,安抚或收买民心,又不能使反对势力与柴荣后人相结合,造成动乱。

宋太祖采用的是釜底抽薪的方法,除周恭帝外,其他的孩子都没有交给周世宗的皇后——符太后抚养,一个早夭外,两个改姓,虽然保住性命,繁衍生息,但已与柴荣无关。

优待柴氏后人,宋朝皇帝说到做到了么?其中不为人知的算计

宋太祖赵匡胤的谋略

对于周恭帝柴宗训的后代则采用冷处理,使其在宗族中不占重要地位,宋仁宗封崇义公就采用了这种方法,这一支也就变得没有了号召力

等到威胁解除,柴荣的直属后代才世袭了个宣义郎的小官。

无论如何,赵宋对柴荣的后人是优待的,时间跨度之长,几乎与宋朝同寿。这在历史上绝无仅有,虽然其中不乏算计,但仍是一段难以磨灭的佳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