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匡胤黄袍加身后,柴荣的子孙结局如何?

 黄之中 2023-08-08 发布于上海


Image


Image

959年六月,一代英主柴荣去世,其子柴宗训在灵柩前继位,由于他年纪小,所以宰相范质、王溥成为辅政大臣。

当时,赵匡胤的职务是殿前都点检,是后周军队的掌控者,他作为柴荣的亲信,在柴荣去世前不久,才接替张永德的职务。

五代十国时期,一个很显著的特征是,王朝的更替往往是因为武将军权过大,而那时候绝大多数皇帝都是被武将杀死的。

因为这一缘故,作为后周军队的老大,尽管赵匡胤受到了柴荣的信任,但刚继位的小皇帝柴宗训是否也会信任他,是个很大的问题。

事实上,赵匡胤根本不关心这些,因为他心中有一个梦,那就是建立属于自己的王朝。

有人说,赵匡胤之所以能当皇帝,是因为部下强行为他黄袍加身,迫使他篡周建宋的,实际上这种说法是很有问题的。

这一点,可以从柴宗训继位之后半年,赵匡胤的一系列动作看出来。

柴宗训刚即位后不久,赵匡胤就对禁军的人事进行了调整,他设法将慕容延钊任命为殿前都指挥使,王审琦任命为殿前都虞侯,这两人一个是他的发小,一个是他的“布衣之交”,再加上已经担任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也是他的亲信,他由此完全掌控了禁军。

而在后周的另一军事系统侍卫司当中,主要的两位领导人,都指挥使王审琦是赵匡胤的生死之交,为“义社十兄弟”之一,副都指挥使韩通虽然不是赵匡胤的人,但势单力孤,根本无法与赵匡胤对抗。

也就是说,柴宗训继位之后,赵匡胤通过一系列操作,将后周的军队都控制住了,那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只有一个解释, 赵匡胤要效仿五代十国时期的武将,通过造反的方式当上皇帝。

这一点,还可以从赵匡胤在黄袍加身过程中的表现看出来。

960年正月初一,有人报告说辽国和北汉联合进攻后周边界,柴宗训便举行朝会,在征求了两位宰相的意见之后,下令赵匡胤领军出征。

实际上,辽国和北汉根本就没有联合进攻后周,这是有人故意散播的假消息,而造成的结果却是,赵匡胤借此机会拿到了兵符,有了调动军队的权力。

奇怪的事情接着就发生了,赵匡胤在正月初二领军出征后,走了一整天也只走了几十里,在抵达陈桥驿之后天刚好黑了,就不继续走了,而是安营扎寨休息。

如果真的军情紧急,赵匡胤应该快马加鞭赶往边境才对,可他却慢悠悠地前进,而且晚上也一点路都不赶了,这显然不符合常理。

第二天一大早,黄袍加身的故事就发生了,众将都说要拥立“点检作天子”,将一件黄袍强行穿在赵匡胤身上,然后“裹挟”他返回京城去了。

黄袍加身,第一个这么干的人其实不是赵匡胤,而是后周太祖郭威,当时郭威也说自己不愿意当皇帝,但最后还不是乐呵呵地登上皇位了。

赵匡胤黄袍加身的关键在于,他如果不愿意当皇帝,而是要当后周的忠臣,他即便是被杀死也是要反抗的,可是他没有。

并且,黄袍是提前准备好的,而赵匡胤也在半推半就中接受了黄袍加身这一事实,还带着军队杀回京城,杀死了试图反抗的唯一一个将领韩通,然后控制住了京城。

更为神奇的是,赵匡胤在逼迫柴宗训禅位的时候,大臣陶谷当即拿出了一份禅位诏书,这显然也是提前准备好的。

难道说,陶谷有未卜先知的能力吗?当然不是了,大概率是赵匡胤让他提前准备的,而他也早就投靠赵匡胤了。

正月初四,赵匡胤在开封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宋,后周就此灭亡。

可以说,赵匡胤是站在郭威、柴荣和柴宗训的肩膀上建立宋朝的,尤其是柴荣,是他人生的大贵人,也是他的大恩人,因为没有柴荣的话,他或许还在四处漂泊。

基于这一点,赵匡胤虽然篡夺了后周政权,但也应该厚待柴氏后人,那他是怎么做的呢?

柴荣一共有过七个儿子,但在后汉时期,他的前三个儿子都被汉隐帝杀掉了,后来他又生育了四个儿子,即柴宗训、曹王柴熙让、纪王柴熙谨,以及蕲王柴熙诲。

这四个儿子当中,在柴荣去世的时候,年纪最大的柴宗训不过七八岁而已,最小的柴熙诲更是尚在襁褓之中。

关于赵匡胤如何对待柴荣的儿子们,有这样一个说法。

赵匡胤发动政变之后,第一次来到后宫,那时候后宫早已大乱,他见一个嫔妃抱着一个孩子在那儿哭,就问孩子是谁,嫔妃回答说是世宗(柴荣)的孩子。

当时,范质、赵普、潘美等人都在赵匡胤身边,只有赵普对赵匡胤说,除掉这个孩子!

赵匡胤有所犹豫,就征求潘美的意见,但潘美默不作声,他就对潘美说,我是从世宗手上得到皇位的,实在不忍心再杀掉他的孩子。

潘美听了赵匡胤的话,就对他说,臣与陛下都曾是世宗的臣子,劝陛下杀掉这个孩子,则辜负了世宗;劝陛下不杀,则陛下必定怀疑我,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赵匡胤觉得有道理,就对潘美说,你把这个孩子带回家收养吧,你不能当他的父亲,就给他当叔叔吧!

于是,潘美就将这个孩子带回家抚养,他与赵匡胤之间也达成了默契,赵匡胤不问孩子的情况下,他也不主动说,这个孩子就是潘惟吉,后来做了宋朝的高官。

实这个记载出自于《宋人轶事汇编》,实际上并不符合事实,但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代表了他对柴荣后人的态度,那就是不杀。

正史上,只记载了赵匡胤是如何对待柴宗训的,因为他入宫的时候,柴荣的其他孩子不知所踪了,只有柴宗训和柴熙谨还在宫中。

先说一下柴熙谨,他那时候还很小,赵匡胤并没有对他怎么样,而是将其养育宫中,只不过在964年的时候,他不幸因病去世了,这一点在正史中有记载。

再说柴宗训,赵匡胤继位之后,将其降为郑王,并赐给“丹书铁券”,与养母小符皇后一起来到房州,也就是现在的湖北房县居住。

在房州居住期间,柴宗训的生活倒也安稳,长大后他娶了三个老婆,生育了五个儿子,但在973年的时候,他却突然去世了,享年二十岁。

奇怪的地方在于,史书没有记载柴宗训的死因,也没有记载他几个儿子及其子孙的情况,之所以会如此,我后面会讲到。

根据推测,柴宗训大概率是自然死亡的,不是被杀掉的,因为赵匡胤如果要杀他,不必等到他娶妻生子之后。

并且,根据一些史料记载,赵匡胤对柴氏后人态度还是不错的,比如在他去世前,曾在一块石碑上留下过这样一个遗言:

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赵匡胤的遗言的第一条,就是对柴氏子孙的厚待,我们且不论这条遗言,是不是出自于赵匡胤的真心,但至少可以说明一个事实,那时候柴荣是有后代的,也就是柴宗训的儿子们。

也就是说,柴宗训虽然早于赵匡胤去世了,但他的儿子们还活着,不过他的郑王爵位应该是没有被儿子继承,要不然史书上肯定会有相关记载。

可见,赵匡胤虽然不想杀掉柴宗训,但也不想让柴宗训的儿子们继续处在高位,而是希望他们泯然众人,成为无足轻重的人物,从而淡化柴氏对赵氏政权的影响,这一点还可以从宋朝历代皇帝对柴氏的态度看出来。

宋仁宗时期,他突然心血来潮,说自己非常感念柴氏,于是派人将一个叫做柴咏的人找来,封为崇义公,让其继续祭祀后周皇室。

实际上,这个柴咏并不是柴荣的直系后人,而是柴氏的旁支,宋仁宗之所以这么做,其实是为了搞面子工程,给人一种善待前朝皇室的假象,从而稳固自身地位,达到安抚人心的效果(那会儿宋朝不太平,宋仁宗的压力很大)。

自宋仁宗之后,北宋多位皇帝都效仿他的做法,将所谓的柴荣后人封为崇义公,而南宋时期也继续了这一做法,比如宋高宗将柴叔夏封为崇义公,宋理宗将柴彦颍封为崇义公。

据记载,历史上一共出现过十三位崇义公,这些人毫无例外都不是柴荣的直系后人,可见宋朝皇帝根本不在乎这个,他们只是需要个姓柴的人充当“牌位”而已。

但是,这些都不是关键,关键在于如果宋朝要封崇义公,也应该封一个姓郭的人才对,因为自从柴荣过继给郭威之后,他就改姓为郭了,名字叫做郭荣,他的后代也应该姓郭才对。

但是,宋朝不但在史书中将郭荣写成柴荣,还将他的后代都写成柴姓,甚至连崇义公这个爵位也找姓柴的来充数,这种做法很明显是在淡化后周的影响力,从而稳固宋朝的统治地位。

我们可以发现,被宋朝厚待的柴氏后人,其实并不是柴宗训的后代,那柴宗训后人又如何呢?

这一点,史书上并没有记载,但大概率是这样的,自从柴宗训去世之后,他的子孙就彻底沦为平民了,成为了自力更生的人,久而久之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当中了,连宋朝官方都找不到他们了。

而宋朝皇帝之所以对柴宗训的后人不管不顾,也不再史书中记载,其实是刻意为之的,就是让其彻底失去政治影响力。

说完了柴宗训和柴熙谨,我们再来说说柴荣的其他两个儿子柴熙让和柴熙诲,史书虽然没有记载他们的去向和结局,但我们根据地方史料,可以知道他们的大致情况。

赵匡胤发动兵变之后,在入宫之前,宫中陷入大乱,柴熙让被宫女抱出宫,辗转来到了河北沧州,在当地定居下来,长大后娶妻生子,繁衍了许多后代。

北宋末年,天下大乱,柴熙让的后代又返回祖籍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柴家垣村,自此之后就定居在此,一直到现在。

与柴熙让的情况相比,柴熙诲就传奇得多了,而且运气也好得多。

根据卢氏族谱记载,赵匡胤入宫之前,大臣卢琰抢先入宫,将柴熙诲给抱走了。

卢琰可不是普通人,他是北宋开国功臣,也是北周的开国上将军、定国公,出自于赫赫有名的范阳卢氏,其高祖卢仝和曾祖卢云都是唐朝时期的名人,家族地位非常之高。

赵匡胤发动政变的时候,卢琰虽然也参与其中,但他对后周有很深的感情,他担心柴荣的儿子遭遇不测,这才抢先入宫,但只找到了柴熙诲。

卢琰将柴熙诲抱出宫之后,他感到非常担忧,生怕这个孩子身份暴露,于是辞官归隐,先到浙江临安居住,后来又到永康灵山定居。

为了掩饰柴熙诲的身份,卢琰将其改名为卢璇,对外宣称是自己的儿子,在他九个儿子当中排行第三。

等到卢璇稍稍长大之后,卢琰又将自己的女儿卢锦嫁给他,他与卢锦的感情很好,生育了多位子女,而他的后裔在“九支卢”当中也被称之为“女支派”。

985年,卢琰因病去世,享年八十五岁,为了表达感激之情,卢璇在家守孝了十年之久,等到守孝期满之后,他这才出来做官,被任命为殿前防御使,深受宋真宗器重,他也因为功劳而被封为武烈侯。

当然了,宋朝皇帝并不知道卢璇的真实身份,而他之所以能出来当官,也是靠着他是卢琰儿子这个身份的。

史书对卢璇的生平记载不多,只知道他这一支繁衍昌盛,他的后人起初居住在永康灵山下卢村,现如今他的后裔广泛分布于永康、武义、东阳等地,是九支卢当中最大的一支。

而卢璇的后裔,也没有改回原来的皇室姓氏郭氏,或者是本姓柴氏,都是以卢姓示人的,这或许是为了自保考虑的吧。

总的来说,赵匡胤黄袍加身后,柴荣的四个儿子,没有一个是被他杀掉的,这跟他的临终遗言是保持一致的,他也因此被认为是个仁慈皇帝,没有对前朝皇室展开大屠杀。

而柴荣的四个儿子,除了早逝的柴熙谨没有后代之外,其他三人都有后代,他们的后裔到现在,应该是有不少人的。

只不过,赵匡胤及宋朝后世皇帝,虽然没有对柴氏一族进行杀戮,但为了自身统治地位考虑,也并未厚待他们,他们当中大多数人活在社会最底层。

而作为后周皇室后裔被宋朝封为崇义公的人,其实是柴氏的旁支,他们倒是享受了荣华富贵,但与其说他们的运气太好了,不如说他们是宋朝皇帝拿来当遮羞布的。


来源:水煮历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