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吕惠卿真的是小人吗(宋神宗-宋哲宗)

 历史的精神世界 2022-08-24 发布于北京
作者 戈大只 彭小瓜子

主要观点

旧党掌握了话语权,新党几乎都是小人。

1

公元1084年秋天,宋神宗赵顼突然中风,病情迅速恶化。

这种紧急情况之下,各方势力纷纷登场,为皇位做最后的拼搏。

首先是皇弟赵颢和赵頵,当然是想觊觎皇位了。

赵颢经营了如此多年,任凭风吹雨打,死赖在宫中不走,就是为了今天。

他经常入寝殿探视神宗的病情,还多次出入太后宫中谈论。

神宗虽然不能说话,也察觉到弟弟心中不轨,史书记载“怒目视之”。

但赵颢仍然不死心,直到神宗弥留之际还请求留在寝殿中。

神宗的态度已然表明,肯定是想让儿子赵煦继位的。

但神宗已经不能自理,所以他需要借助外力的支持才能达到目标。

儿子赵煦虽然是主角,但他只是一个九岁的孩子,他是不可能给自己做主的。


2

朝中大臣情况则比较复杂。

当时的首相是王珪,次相是蔡确。

蔡确是新党骨干,王珪属于骑墙派,资历很深,这两位之间也是暗中较劲多年。

按史书记载,王珪是坚决支持皇子赵煦的,并且他入宫面圣,提出立赵煦为皇储,请高太后垂帘听政,得到了神宗的点头同意。

蔡确首鼠两端,先想拥立皇弟赵颢,然后得不到高太后家族势力的支持,所以转而拥戴赵煦。

高太后按史书记载,竟然这时候支持孙子赵煦继位,不再支持儿子赵颢,同时禁止二位亲王入宫,还秘密赶制了一身孩子穿的皇袍。

最终也是高太后一锤定音,降制立赵煦为皇太子,结束了夺储风波。

但这些历史记载恐怕不能全信。

因为北宋末期党争极为剧烈,最终掌握话语权的,反而是旧党的文人士大夫。

所以之后史书的记载,对于新党颇多污蔑之辞。

对王安石还算客气点,对于之后的新党骨干,基本是全面贬低的态度。

在官修的《宋史》奸臣传中,新党骨干的蔡确、邢恕、吕惠卿、章惇、曾布,都位列奸臣传中。

这些人到底是不是奸臣,其实很值得讨论,但表明了自南宋到元朝,官方对于这些新党的态度,是站在全盘否定的立场上。

所以这次储位风波中,蔡确、邢恕都成了反复无常的小人,为了一己之私,先拥皇弟,再拥皇子,毫无气节,全为私利。

跟宋神宗暗斗了一辈子,庇护了二儿子一辈子的高太后,还成了坚决拥护皇子赵煦的人。

高太后与宋哲宗之间有深刻矛盾,此时不力挺儿子反而力挺孙子,她的心态立场殊不可解。

被称为“三旨相公”的官场老油条王珪,也成了不惜身家,力保皇子赵煦登基的诤诤君子,也是让人大跌眼镜的事情。

这些人在这件事上的表现,都与他们一贯的立场和表现大有矛盾,所以不免都有被史书涂抹的嫌疑。

真相如何已经不可索解,反正新党肯定是坏人,反对新党的高太后和王珪则可以是好人,这就是史书中的逻辑。


3

我们大胆推测一下,按照各个人物的立场,还原历史真相。

高太后是想拥立二儿子赵颢的,这样最有利于她继续以皇太后身份参政。

蔡确、邢恕为首的新党,倒是应该支持皇子赵煦继位。

这样支持旧党的高太后就是太皇太后了,隔了一层,可以保护变法的成果。

王珪这种察言观色的骑墙派,其实并没有什么立场,看哪边得势就支持哪边。

所以他提出了折中方案,就是立皇子赵煦,同时高太后垂帘听政。

这个折中方案,各方都可以接受,既能让皇子继位,又能让高太后垂帘听政,才最终由赵煦继位。

经过暗斗,最终达成妥协,未发生流血事件,这倒也很符合北宋宫斗的味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