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法丨语文课堂有效追问,从四个方面做起

 宝妞 2022-08-24 发布于河南

编辑说

陶行知先生曾说:“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江苏省仪征市陈集中学徐青老师认为,语文课堂教学不仅要重视提问,也要有效追问。灵活、多样、有深度的追问,能够有效引领学生探究创作意图、挖掘潜藏信息、学习精巧布局、理解人物形象,向文本深处漫溯。请看——

语文教学离不开师生对话,问答则是实现师生有效对话的重要形式。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问题,不仅重视提问,也要有效追问。追问是提问的再续,灵活、多样、有深度的追问,是教学目标顺利完成的催化剂,可以让学生迸发思维的火花。笔者结合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情进行了课堂追问策略的探索,本文简要论述。
“多余吗”,探究创作意图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第四学段“阅读与鉴赏”部分明确提出,学生要“学会体味和推敲关键词句在文本中的意义与作用”。想要让学生准确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泛泛地浏览文本、了解课文大意是远远不够的。笔者尝试追问课文中的某些语句“多余吗”,引导学生联系相关语境开展深度阅读,进一步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

教学七年级上册《济南的冬天》时,笔者为了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济南冬天的特点,先提问:“请仔细阅读文本,说说第一段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特点?”学生朗读课文,说出“济南的冬天没有风声”“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济南的冬天天气温晴”等答案。笔者追问:“课文题目是'济南的冬天’,开篇描写北平、伦敦以及热带等地的气候,大家觉得是否多余?”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后回答:“我觉得开篇可以直接点题,开门见山更简洁。”“我认为作者描写北平是为了突出济南冬天无风的特点,写伦敦是为了突出济南冬天阳光很好,写热带是为了突出济南冬天的温暖。”见学生已初步领会了课文意旨,笔者继续追问:“作者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收束全文,多余吗?”带着这个问题,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主体部分,体会济南冬天的温暖如春、雪景如画、天明水净,感受到老舍先生对这里的喜爱与赞美,还学习了首尾呼应、文末点题的写作技巧。

“真的吗”,挖掘潜藏信息
毛泽东同志曾说:“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阅读亦如此,文本表层的意思并不一定是作者要表达的真实思想,教师要适时追问“真的吗”,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文字背后的信息

教学八年级下册《社戏》时,笔者请学生阅读并勾画自己喜欢的句子,有学生画出“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笔者提问:“作者为什么说山在'跑’?”学生潜入文本深处捕捉答案:“山是静止的,作者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化静为动,说明船行之快。”笔者追问:“那作者为什么写自己觉得船慢?他真的是这样想的吗?”学生回答:“前文写船'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这里写山都'向船尾’跑去了,说明船其实开得很快。作者并不是真的觉得船慢,而是借此表达自己迫切地想去看社戏的心情。”通过提问与追问,笔者引导学生带着疑问与文本反复对话,向文本深处漫溯,读出潜藏于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

“可以吗”,学习精巧布局
从古至今,文人写作都十分重视谋篇布局。梁启超先生说:“凡制于文,先布其位,犹夫行阵之首次,阶梯之有依也。”教材所选课文是作者围绕主旨、精心组织材料撰写的,在结构安排上各有特色,是学生学习表达的范本。教学时,笔者在引导学生赏析课文精巧布局、理解文本内涵的基础上,追问“可以仿写吗”,由读及写,达到积累语言、学以致用的目的

七年级上册第1课是朱自清先生的《春》,这是一篇洋溢着作者惜春、赞春之情的散文,也是引导中学生学习景物描写的佳作。笔者教学本文时,着重引领学生梳理、赏析作者的谋篇布局艺术,先提问:“本文主要写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形,朗读课文,说说作者具体写了哪些景象?”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回答“描写了春草、春花、春雨、春风”“还写人们都从屋里走出来活动筋骨,迎接春天的来临”……笔者追问:“作者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么写?”学生反复品读文本,在笔者引导下绘制结构图,梳理出本文写作框架“盼春—绘春(春草、春花、春雨、春风)—赞春”;然后,师生逐段品读“绘春”部分,学习抓住景物特点分层次描写的手法,体会作者思想情感。在学生基本理解课文结构特色的基础上,笔者追问:“我们跟朱自清先生学习描绘春天,谁可以仿照本文结构,描写即将过去的冬天?”有课文作参考,学生很快列出了写作对象和提纲。笔者选几个学生当堂展示交流后,请他们课后完成练笔,实现方法迁移。

“矛盾吗”,理解人物形象
作家写作时,常常会出人意料地设计一些情节的矛盾点,既能使文章波澜起伏,也能让人物形象更丰满。笔者以此为突破口,通过追问“这样写矛盾吗”,激发学生思维活力,从而更加全面、深入地把握人物形象

九年级上册《范进中举》一课讲述了范进屡试不第、高龄中举的故事,精彩地刻画了范进中举前后各类人物的不同表现。其中对于范进老丈人胡屠户的描写,有很多看似矛盾之处。上课时,笔者请学生先通读课文,找出有关胡屠户的描写。学生有找语言描写的,如中举前说范进“尖嘴猴腮”“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癞虾蟆想吃起天鹅肉’来”,中举后说“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有找动作描写的,如中举前是“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对上门索要考试盘缠的范进“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一顿夹七夹八,骂的范进摸门不着”,中举后是“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笔者追问:“同一个人体现出这样大的反差,作者这样写矛盾吗?为什么?”学生带着问题回归文本,通过分析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语言行为对比,真切地理解了其嫌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市侩形象,感受到不合理的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戕害。

陶行知先生曾说:“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深刻感受到: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灵活、多样、有深度的追问,能够有效激活学生思维,引领他们潜入句段篇章,探究创作意图、挖掘潜藏信息、学习精巧布局、理解人物形象,从而内化所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培育核心素养。

(改编自《语言文字报》2022年7月6日文章《“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语文课堂教学追问策略例谈》;作者:江苏省仪征市陈集中学教师/徐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