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糖前期?如何守住抵御糖尿病的最后一道防线

 lhao2004 2022-08-24 发布于江西

文/张国文(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一院 讲 师)

对于糖尿病相信大部人都有所了解,过去20 年间,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呈现迅猛增长的态势,糖尿病现已成为严重影响国人身心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但糖尿病并非一蹴而就,糖尿病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高危人群,糖前期(糖尿病前期),糖尿病。也就是说发展到第三阶段才是真正严格意义上的糖尿病。

糖前期:糖尿病的后备军

图片

如下图所示,若空腹血糖大于 7.0mmol/L,餐后血糖大于或等于11.1mmol/L 即为糖尿病,很难完全逆转,而且并发症多,注意事项多,会直接影响生活。

但如果空腹及餐后血糖在糖尿病及正常值之间,属于糖尿病前期(也叫糖调节受损),干预得当,完全可以逆转,所以一定要抓住这个能摆脱糖尿病的机会。

糖前期的分类 :

1. 空腹血糖在 6.1 ~ 7.0mmol/L 之间,但餐后

血糖正常,称为空腹血糖受损(IFG)。

2. 空 腹 血 糖 正 常, 但 餐 后 2 小 时 血 糖 在7.8 ~ 11.1mmol/L 之间,称为糖耐量减低(IGT)。

3. 如果是空腹血糖异常和糖耐量受损两种情况并存,即为空腹血糖异常 糖耐量受损。

不论是空腹血糖异常还是糖耐量受损,都属于糖前期,它是2 型糖尿病的必经之路。如果处于糖前期却不加以干预,每年至少有两成的人会发展成糖尿病。因此,糖前期患者又被称作糖尿病的后备军。

图片

糖前期的高危人群

图片

1.年龄

我国主要以2型糖尿病为主,占到总患者的90%,虽然年轻化趋势明显,但大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

2.肥胖

很多人都不把肥胖当回事,但过于肥胖,其实是一种病态,不仅与乳腺癌、肠癌、肝癌等多种癌症有关,还会增加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增加糖尿病风险。

3.高血压、高血脂

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统称为“三高”,属于同源性疾病,无论是病因还是危害都存在共同性,不仅能相互影响,还会和并发作,大幅增加心血管病变的危害,其都会增加高血糖风险。

4.家族史

糖尿病有非常明显的遗传性,尤其是1型糖尿病,如果有其他高危因素或是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更易诱发糖尿病。

图片

糖前期的危害

图片

千万不要因为没确诊为糖尿病就万事大吉!有研究证实,血糖超过正常值,即使没有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也会对身体造成损伤。

1.神经病变

高血糖如果损害周围神经,则会出现四肢麻木、疼痛、冰凉及蚁行感;如果损害植物神经系统,则会出现胃胀气、饱腹感;如果损伤颅神经,则会出现眼睑下垂、视力急剧下降、看东西模糊不清等。

图片

2.代谢紊乱

糖代谢紊乱时,也容易出现脂肪代谢紊乱,引起血脂异常,导致脂肪肝等;有时还会伴随蛋白质代谢紊乱,导致血尿酸升高。

3.肾功能受损

血糖血脂异常,血压也会受到影响,进而导致肾功能异常,促使糖尿肾病发生和发展。早期表现为尿中有泡沫、活动后小腿浮肿,晚期出现大量蛋白尿、全身浮肿等症状。

4.心脑血管疾病

人体血管遍布全身,高血糖往往会引起血液粘稠度增加,血流减缓,处于高凝状态,易引起动脉斑块,甚至血管狭窄,导致心梗、脑梗等危险疾病,也会影响心脏等全身组织器官的正常功能。

研究发现,糖前期会增加冠心病、动脉硬化、脑卒中等大血管病变风险,发病率可高达40%。

糖前期如何干预

图片

既然糖前期可以逆转,那该如何进行干预?用不用吃药呢?

目前对糖前期的干预以生活干预为主,但如果病情发展过快也要及时用药,如胰岛B细胞衰减得比较快时,具体用药应当遵循医嘱。

生活干预方式,主要指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科学运动、健康体重等方面。

1.饮食干预

合理饮食,预防营养不良的同时,限制饮食的总热量和脂肪摄入,避免热量过剩或肥胖。适当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粗粮、蔬菜、水果、豆类等。

2.运动干预

坚持长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游泳、瑜伽等,每周运动时间不少于150分钟,每天运动时间不少于30分钟,每周不少于5天。

3.体重干预

有资料显示,若在成年时期能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可使2型糖尿病发生率降低50%以上。因此保持适当的体重对健康非常有利,将BMI值控制在18.5~23.9之间,控制腰围,预防腹型肥胖,男性腰围不超过85厘米等。

总之,糖前期的控制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8年前我在一次体检时查出自己已步入了糖前期,身体也随之出现一些症状,比如,在每年春秋季节更容易长疖,平时更容易犯困等。好在通过这些年的努力,就在去年终于成功地摆脱了糖前期,血糖回归到正常范围。我也衷心地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到糖前期的朋友们,大家努力吧,糖前期是可以逆转的。

统康提示



糖尿病的可怕之处在于:实际上至少超过一半患者虽然得了糖尿病,却处于不自知的状态。而目前不管是在国际上还是国内,对于糖尿病都没有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手段,糖尿病本来就是生活方式疾病,追根溯源是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环境出了问题。

因此最佳糖尿病管理方案是基于监测指标和用药(胰岛素)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生活方式调整,包括科学膳食、均衡营养素摄入、运动、情绪、心理调节等多方面因素,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并发症,糖尿病健康管理在控制糖尿病的基础上,重点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