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颠覆传统认知:探秘西周封建宗法制度给中国政治带来的巨变(上)

 思明居士 2022-08-24 发布于河北

翦商成功后的反思

从商到周,周人的忧患意识是改变统治形式的根本原因,这在商人的思维和文化中是不存在的。周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对自己的不信任,他们在商人的阴影下崛起,并且有意学习商人的技术和专长,他们感受到了自己的弱小与落后,从未树立起“彼可取而代也”的自信。

小心翼翼地侍奉着“大邑商”,换来的是商人的压迫。周人愤而翦商,在牧野一举击败了商人,并且攻入了朝歌。这次的胜利来得如此之突然,周人自己都有些迷茫,不知道该怎么理解和应对。

文章图片1

牧野之战

他们找到的答案,就是天。天意使周人打败商人,取而代之。天并不是因为自己的喜好而作出这个决定,而是对商人的恶劣行为看不下去,于是借周人的力量,对商人进行了严厉的处罚。

天把权利交给了周人,但将来也有可能将权利夺走,抛弃甚至惩罚周人。权利并不是周人能够永远掌握的,周人要以“天”的原则为准则,接受“天”的监督。商人就是不懂天道,所以“大邑商”的权势,一夜之间,就被一个小小的周夺走了。

文章图片2

牧野之战路线图

周人对商人的过错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找出一条商人的过错,也就多了一条避免重蹈覆辙的规矩。他们不认为胜利的果实会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中,随时担心自己的权利会被老天夺走。

对“大邑商”的尊敬,再加上忧患意识,使周人不会残忍地对待商遗民。没有将其贬为奴隶,也没有肆无忌惮的杀戮,更没有将他们当做祭品。周人把商遗民交给了武庚(《史记》中称“禄父”)来管理,也就是说,他们不仅让商人管理商人,而且没有破坏商王朝的制度,即使纣王死了,也还是从商人中挑选管理者。

周人并没有摆出一副胜利者的姿态高高在上,只是在一旁布置军力严加看管。

政治家的诞生

武王死后,周公掌握了宗周大权,引起了周人的内乱。管叔、蔡叔联手商遗民,与周公为敌。周公面临巨大的难题和考验,这不仅是一场兄弟间的内讧,更是一场东西之争。

文章图片3

周武王画像

周公和他的拥护者召公做出重大决定,他们没有妥协,也没有想先在西部自保,而是利用周人根据地的势力,再次发起东征。这意味着不仅要打压管叔和蔡叔,还要重新掌控商人的势力。

东征是一场艰苦的战役,其规模和强度,恐怕要比武王伐纣还要大。打败管、蔡、武庚三人的联盟并不轻松,但更困难的事情还在后头,东征胜利之后怎么办?

文章图片4

周公画像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位政治家诞生了。现在所掌握的古代文献,特别是《尚书》,以及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使我们对周公的想法有了充分的认识。

第二次东征以后,周公最大的功绩就是建立了封建制度。这种体制持续了七八百年,直到战国晚期,此时中国的文字记载已经相当成熟,有助于理解周公是为何以及如何建立起封建制度的。

封建制度的产生

现在,可以从周公的视角来解读封建制度的形成。他亲身经历过父亲文王被“大邑商”囚禁,后来又与兄长武王联手对抗商人,取得了出乎意料的胜利。

打败商人之后,他与武王回到了原来的根据地宗周,以图下一步发展。可计划跟不上变化,还没有弄明白未来的路要怎么走,一系列的危机就出现在了他的面前。武王病重而死,在他正式掌权后,东方的兄弟们公然和他作对。

文章图片5

召公祠(甘棠苑)

周公不得不再次东征。这关系到他的地位,也关系到周人的未来。战争非常惨烈,最后西方战胜了东方。

现在怎么办?很明显,他不能再回宗周去,那是一个错误的决定。几年前还认为自己不可能在商人的地盘上发展壮大的周人,会在短短几年之内具备这样的实力吗?况且周人的文化和商人是完全不同的,不能沿用商人的统治方式。这是周公面临的一系列难题,封建制度就是他想出的办法。

文章图片6

周公东征路线

什么是封建?其实就是赐姓、胙土以及命氏。

封建最重要的礼仪就是策命礼,策命时先要赐姓,指的是把特定姓族的人民挑选出来,交给接受策命的人,之后这些人就都归接受者管理。姓族的挑选并不确定,有周人,有周人的同盟,也有被征服者,如商遗民。

接下来是胙土,就是把一块土地交给接受者,从此以后,这片土地就是接受者和他的子民的了,他要带着自己的人民到那里开始新生活。

文章图片7

周初封建国图

新的人口,新的土地,合在一起就形成一个新团体,因此要给一个新的名字,就是命氏。比如,策命礼上康叔接受了六个姓族,指定他在安阳附近的一片土地上定居,并将他们要开拓的土地命名为卫。自此,六族成为了卫国子民的中流砥柱,康叔成为了卫国的国君。

封建还是殖民?

后人对封建制度最大的误解,是认为在封建初期周人就已经牢牢占据了分封出去的土地。比如汉朝建立之后,韩信被封在齐国,那是因为军队已经占领了齐国。

但在周初却并非如此。两次东征,周人都没有能力征服所有曾经臣服于商人的土地。应当反过来说,正是由于周人此时不能有效地管理如此广大的疆域,所以有了封建的需求。

周初的封建是分派工作而非分配利益。康叔的“卫”是一个稳定的地区,他可以在那里行使权力,享受赋税吗?并不是,策命礼庄严的命令康叔,带着他的人民去将这片土地彻底占据,建立一个周人的据点,让“卫”成为周人的附属之地。

文章图片8

春秋列国图

康叔带来的这些人,原本来自不同的姓族。他们现在要做的,就是联合起来,在新的地方定居下来,建立据点。于是,他们就被赋予了层级更高的氏,从今往后,六族都是卫氏的一份子,首先要承认的是卫,其次才是自己的姓族。

《春秋大事表》中曾提及:在春秋时期,有二十多国曾迁徙过。同一国家名称,在不同时期代表两个以上不同的地方。后来陈盘先生又作了更全面彻底的调查,结果发现,迁徙过的国高达七十一个。

春秋各国的迁徙都有一个大致的方向,无一例外都是由靠近宗周、成周的中心地带,逐渐向外迁徙。

文章图片9

春秋时期郑国宋国卫国地图

比如鲁国,后人公认在山东,但是鲁最早的封地在河南,距山东非常遥远,河南留有鲁山之名,即鲁的最初封地;燕国,后人公认在河北,靠近中原的北方,但最初的燕在现在的河南郾城;郑国,最早的封地在陕西,与现在所知相比更偏西,这片旧地离宗周很近,是保护宗周的地方,大约在周穆王时期才迁徙到河南,留下了新郑的地名,新郑就是新的郑国。

胙土的意义不是要给你一块已经准备好的土地,而是让你带着分配给你的人到那边去,负责占领。这些被赐姓的族人,为何要联合起来?因为他们的使命是冒险,在新的地方很有可能会遭到当地原住民的反抗,也可能无法成功建立起一个可以生存和自卫的环境。

封建之后的统治

实际上,军事殖民才是封建制度的首要任务。赐姓,就是分配给首领的军队,而胙土就是分配要攻占的对象。攻陷之后,他们就会以新的身份继续经营下去,再也不回来。

要想使封建制度取得成功,必须要有军事殖民的人才。领导不同的姓族,把他们带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作战,胜利后还要在这里建立新的经济政治体系,才能站稳脚跟。

文章图片10

周公东征方鼎及铭文拓片

为何要让商遗民参与到封建中来?因为第二次东征后,周人还是不认为商人是被征服者。周人对商人的态度依然比较平等,因此商遗民、周人以及他们的同盟,都被列入了封建的行列,商遗民与周人共同从事对外军事殖民活动。

这是一个非常明智的计划,实际上分散了商人的力量,但在明面上维护了商人的尊严,减少了他们对周人的仇恨。在封建队伍中,商人的人数自然不多,到了新的地区,商人丧失了原有的优势,很快就会与周人融为一体。

通过命氏,不同姓族之间建立了一种新的联系,在面对新地区的危机时,形成了一种团队意识。在一个不熟悉的环境中,他们必须迅速团结在一起,相互扶持。建立新据点之后,还必须运用智慧来管理这个地区。

文章图片11

春秋时期齐国鲁国地图

《史记·鲁世家》记载,伯禽入鲁后,“三年报政”(三年后返回宗周述职)。周公问道:“何其迟也?”(为什么这么长时间才回来?),伯禽说:要改变他们的习惯,换成我们周人的礼仪,所以回来晚了。

而姜太公封到齐国,五个月就回来了。周公反问:“何其速也?”(怎么这么快?),太公说:稍微把他们的礼仪改一改,让他们按照原来的习惯生活,就没什么可做的了,自然很快就回来了。

后来太公得知伯禽花了三年的功夫才回来,叹道:唉,将来齐国强盛,鲁要向北事齐了,治民太复杂,百姓就不愿依附;平易近人,百姓就会欣然接受。

文章图片12

孔子家语插图

后来太公的预言成真了,周朝历史上一直是齐大和鲁小。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齐、鲁都在东方,与周人的传统势力范围相隔甚远,周人向东扩张没有固定的方法,如何管理全靠管理者发挥。

鲁是周文化的重地,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坚守周文化而著称。《孔子家语》中记载了孔子去世之前的话,说梦到自己在“两楹之间”接受祭祀。祭祀仪式因文化而异,夏人在“东阶之上”,指逝者仍是主人,而商人在“两楹之间”,指人亡后魂魄为客。梦到他在“两楹之间”接受祭祀,孔子确认他是商人后裔,可见鲁文化与商人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

文章图片13

孔子家语

东方是商人的发源地,这里有商人的后代并不奇怪,但这里居然成了周的文化中心。可能是商人出身的孔子,却成了周文化最大的守护者,这就是周人封建带来的惊人变化。

齐与鲁的反差,简直是天壤之别。在东周的典籍中能看出这里的桀骜不驯,很多最粗鲁的事情,都是齐王干的。《史记》中的记载说明,这是由于封建策略的不同,一种是循规蹈矩,一种是从容不迫,久而久之,齐鲁的社会和文化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颠覆传统认知:探秘西周封建宗法制度给中国政治带来的巨变(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