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作练习课 | 作家们的读书建议

 金钱河南山牧童 2022-08-24 发布于陕西
图片
图片

作  者:满 

特邀编辑:董学仁

微信编辑:张晓盈

图片


  只要你去找,会看到作家们怎样读书的建议。

  “要根据自己的个性、气质、爱好来选择书籍。”一位作家说。

  “读书讲究循序渐进,就算是给你一部经典,你能读到什么?”一位作家说。

  “读什么书不重要,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书,能够激发自身潜力的就是最好的书。”一位作家说。

  “我们对待读书,不妨我行我素,也就是说我根据自己的特点,爱读什么书就读什么书,至于别人怎么说我不管。”另一位作家这样说。

  你可能觉得他们说的都对,但有些笼统,缺少细节上的指导。其实,怎样读书是作家的技术性操作,本身复杂多变,不容易读到好处。哪本书读得好,哪本书读得不好,往往有一些不确定因素。读得好的时候,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是作家们藏私,不想细致、真实地告诉你。

  还有一种情况,也不容人乐观想象。作家们自己的读书经历,一路上摸索,跌跌撞撞,吃很多苦,最后才有了比较好的效果。即便他能给你一些详细的指导,就能指一条平坦大路让你走,让你不再吃苦?

  重要的是技术细节的指导。

  有一本指导创意写作的《成为作家》,其中一章是“像作家一样阅读”,说出了一些技术性操作的方法。比如,“为了从正确的阅读中受益,你必须费点劲儿学会像作家一样读书。任何一个对成为作家感兴趣的人都对自己读过的每本书有一定的看法,而不仅仅是把读书作为一种娱乐。但是要想有效地阅读,就需要看一本如何能够帮助你提高写作的书……如果你带着批判的眼光认真地阅读,你从中所获得的激励和帮助是无穷的。要全神贯注地阅读,注意书的节奏。当作者想要强调的时候它的节奏是变快了,还是慢下来了?仔细寻找它的独特风格和喜欢用的词,自己判断是否值得你在自己的写作练习中加以尝试……”

  我曾应邀参加散文作品研讨会,也就是一位作家出了散文集,请些人来给出评价。我跟那位作家很熟,不需要赞扬和批评,就换了个话题,说说散文作家应该读哪些书。当时我觉得读书与补充营养有些相似,缺什么补什么才有帮助。当一位作家把几年或十几年的作品结集,出了书获了奖,下一步怎么走,再写一些什么,会不会惶然?我看是会有的。

  这时候要写出更好的东西,就要靠阅读来补充营养。吸收了一些更好的写作方法之后,才可以驾驭更多的写作内容。如果你觉得不能毫无拘束地放开自己,显得很僵硬,就要认真读庄子的《逍遥游》,学到从东拉西扯直到缥缈空灵、天马行空的本事。如果你的短板是在描述自然界风景人物的时候笔端涩滞,缺少灵活生动,可以选读屠格涅夫《猎人笔记》,就像沈从文在读屠格涅夫时获益,汪曾祺又是读沈从文和屠格涅夫提升了自己。其实还有一些作家,描述自然的能力更强大,比如读了约翰·缪尔的《夏日走过山间》之后,不一定需要再读《猎人笔记》,也许因为当年没有中文译本,沈从文和汪曾祺没有读到它。我也是很晚才读到的,以前也没有说到这本书。

  拿写作语言来说,那是没有止境的东西。在所有的写作技巧里面,怎样运用语言是排第一位的。

  语言不好,怎么写出好的散文?

  想提升语言的能力和品位,更需要读书。

  散文语言在时间的进化之中。以前的年月,散文语言的要求是精练准确、朴素自然、清新明快、亲切感人,现在它更需要洁净,需要灵性,具有深入事物之中的渗透性,能描述复杂感觉情绪的表现力。

  比如史铁生写在《我与地坛》之后的《想念地坛》,说到了地坛的安静:

  “谁?谁还能怎样?我,我自己。我常看那个轮椅上的人,和轮椅下他的影子,心说我怎么会是他呢?怎么会和他一块坐在了这儿?我仔细看他,看他究竟有什么倒霉的特点,或还将有什么不幸的征兆……那日何日?我记得忽然我有了一种放弃的心情,仿佛我已经消失,已经不在,唯一缕轻魂在园中游荡,刹那间清风朗月,如沐慈悲。于是乎我听见了那恒久而辽阔的安静。……现在我看虚空中也有一条界线,靠想念去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面而来。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试试看,在这样一段,你读出语言的洁净、灵性、渗透性、表现力了吗?

  再比如作家阿城。写作中的阿城,觉得自己不是作家,而是一位鉴赏家,鉴赏文字、光影、声音还有生活与人。

  细读阿城的散文,从语言开始,认真学他的叙事手段,怎样把读者带入他的作品,如果不是作品中的人物,也是在场的观察者。

  有一篇《峡谷》,在阿城那里,也像是文学语言的一次实验:

  “……一世界都静着,不要谁来多舌……忽然峡谷中有一点异响,却不辨来源。往身后寻去,只见来路的峡口有一匹马负一条汉,直腿走来。那马腿移得极密,蹄子踏在土路上,闷闷响成一团。骑手侧着身,并不上下颠。愈来愈近,一到上坡,马慢下来。骑手轻轻一夹,马上了石板,蹄铁连珠般脆响。马一耸一耸向上走,骑手就一坐一坐随它。蹄声在峡谷中回转,又响又高。那只鹰又出现了,慢慢移来移去。”

  我建议你找出十多位语言好的散文家,在他们的语言里学习语言。他们是从你阅读过的几百名作家里挑出来的,未必是全都达到了语言的洁净、灵性、渗透性、表现力,至少也达到了其中的一多半。

  他们最好是上一个世纪中国和外国的作家,太远和太近的可以不选。太远的作家作品,比如莎士比亚和蒙田,语言上失去了活力,要学他们的另一些长处。还有一个因素,每个时代最好的作家,不一定是最著名的作家,都能够流传后世,很可能被岁月湮没。但上一个世纪没走太远,还有佩索阿、本雅明等人被重新发现,其中也有他们的文学语言太棒的缘故。

  太近的不容易选择,因为种种原因。高手肯定有,夹杂在数不尽的低手里,需要有淘金者一般的耐心筛选。分配你的阅读时间去在大海里打捞,是非常不经济的做法。那些轰动一时的作品,也有日后成为经典的可能,但可能性微弱。你要相信时间的考验和时间的筛选。这也是卡尔维诺为什么要写《为什么读经典》的理由之一。

  你先定十多位作家的名单,以后再随时删补。

  需要细读和重读。抄读书笔记、有意仿写也是必要的。

  只是要注意,不要只学一个人的语言,也不要学一个人学得太像,比如像泰戈尔在中国红了之后,出来众多模仿者和模仿者的模仿者。那样就跳不出来了,以后的成绩有限。

  获得诺奖的黑塞,说过他从阅读到写作的过程。他读书越多,越感到日常生活的古怪和陌生,经常有一种感觉畏畏缩缩地从心中升起,感到自己或许也是一位先知,而展现在眼前的世界正期待着去发掘出它的一部分宝藏,用诗人的力量把他所发现的从衰亡中抢救出来,使之永存不朽。于是,他开始创作一些作品。

  一位写作者,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写作。这一点请不要忘记。

图片

审核:杨月

复核:周伟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