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官科疾病不可忽视的治疗大法!

 阿乌龙 2022-08-24 发布于广东
图片

987篇,医路漫漫 青竹相伴。

来源|《师承实录,医理切磋》

 导读 

头为诸阳之会,风寒邪气最易伤阳位,因此对于五官科疾病需发挥“温法”治疗的优势,只要辨证准确,配伍得当,确能起沉疴而祛顽疾。
“温法”作为中医治法八法之一,是通过温里、祛寒或回阳等作用,使寒去阳复,用治寒证的一种治法。由于面部五官裸露在外,与不良天气直接接触的机会最多,所以容易罹患多种外感疾病。而眼、耳的慢性退变与肝肾阳气亏损、筋脉失养有关。

外感寒邪与阳气亏损是五官科众多疾病发生之根本,在治疗五官科疾病中必须重视寒邪导致气血不通畅这个重要环节。外感寒邪当解表散寒,内伤诸证多需温肾填精。兹将临床用“温法”治疗五官疾病的验案六则整理如下,以飨同道。

(一)过敏性鼻炎

严某,男,30岁。晨起频嚏,流清涕,已有4个月。曾在医院诊断为过敏性鼻炎,经治疗效果不明显。晨起喷嚏仍多,入夜鼻塞。检查鼻黏膜淡白水肿,舌质淡白、苔薄白,脉沉细。

证属正气不足,邪客清窍,营卫不和,拟桂枝人参汤加味:桂枝15g,白芍、生晒参、甘草、干姜、杏仁、红枣、苍耳子各10g,蝉蜕3g

进药7剂,喷嚏已减,鼻塞仍明显,清涕连连,继服上方,加细辛3g,乌药、益智仁、仙茅、鹅不食草各10g,怀山药15g续服10剂,诸症缓解。

按:《灵枢·本神》篇云“肺气虚则鼻塞不利”。《证治要诀》云:“诸阳皆上于头面部,阳气虚者,可形成鼻鼽。”患者鼻流清涕,反复4个月,经抗感染、清热化痰等治疗不愈,实为营卫不和,卫阳不能外固,邪客清窍而不去之征。头为诸阳之会,鼻窍通畅需要阳气温煦。阳气充足,卫气强壮,可以抗御风寒入侵,反之,正气不足,腠理疏松,风寒得以乘虚而入,聚于阳位则发鼻病。

鼻病迁延不愈,致伤正气,由实转虚,机体抗病能力不免减弱,再屡用祛风发散治疗,更加损伤体内阳气,由气虚进而导致阳虚桂枝汤调和营卫,祛邪外出。同时,病程日久,阳气亏虚,因此在治疗中不仅要用补气药,而且要在补气的基础上再加温阳药,温补阳气,则诸症得解。乌药、怀山药、益智仁乃缩泉丸之意,为干望祖先生治疗反复鼻流清涕的经验,临床应用确实有效。

(二)慢性咽炎

顾某,女,45岁。近十年咽炎发作频繁,每年多次,俱于输注抗生素及口服清热解毒中成药后缓解。平时常感有痰潴留喉头,频频清嗓,咽干,不喜饮,畏寒,入冬则容易感冒,进食不当后易腹泻。检查咽后壁苍白欠红,舌质胖、苔白润,脉细。

证属肺脾两虚,清阳失举治以温培脾土,佐以益气升清,取补中益气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党参12g,白术、茯苓、桂枝、白扁豆、红花、甘草、牛蒡子、玄参各10g,山药15g,升麻6g。

后配合玉屏风散、参苓白术散等加减,治疗一月余诸症缓解。

按:咽喉干燥乃异物感的主要原因之一。《重楼玉钥·诸风秘论》云:“咽主地气,属脾土。”《素问·阴阳类论》中说:“咽喉干燥,病在土脾。”咽喉疾病的发生与脾胃的病理变化关系密切。干望祖先生认为在慢性咽炎患者中脾气虚者可占七成。脾主运化,谷气有赖脾胃化生;肺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脾阳不足,则不能散精,上归于肺,累及肺阳,不能布津,宣降失司,故可见病后喜唾,寒嗽痰稀。

因临床喜用抗生素及清热解毒药,慢性咽炎每见脾失健运,津气无以上承而致咽干声斯。患者入冬后反复感冒,平时畏寒、咽干、不喜饮,实际上是气虚阳虚的表现,此时应以温中为主,待脾阳得复,津液得布,则诸症可除。此亦为培土生金之义。取补中益气汤合苓桂术甘汤温化痰饮,益气升清。

疾病初起病在气,久病必入络,反复发作,导致气血流通受阻,脉络中必有瘀滞。久病不愈可佐以红花等活血通络之品。后期长服玉屏风散益气固表,预防感冒,益气、温中、固表以奏全效。

(三)麦粒肿

周某,男,35岁。麦粒肿反复发作1年余,经常服用“牛黄解毒丸”等中成药。近因过度劳累再发,初诊见上下眼睑多个麦粒肿,红肿隆起,眼睑触痛明显,小硬结形成。感畏寒,鼻塞不舒,口苦,目眩,咽干,舌淡红、苔白微黄,脉浮弦。

病属外感风寒,邪在太阳少阳治宜驱风散寒,透达和解。予桂枝、柴胡、淡竹叶、红枣、黄芩各10g,炒白芍、葛根、青葙子各12g,炙麻黄、荆芥、菊花、干姜、制大黄各6g。

服7剂后症状全消。时隔一年后症状又发,复以原方取效。

按:麦粒肿是眼睑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俗称“偷针眼”。通常认为本病与过食辛辣厚腻之品,以致脾胃积热有关。患者病情反复发作,平时过度劳累,反复食用清热解毒之剂,导致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营卫失调,致正不胜邪而反复发作


口苦、目眩、咽干为邪在少阳表现,畏寒鼻塞为太阳表证未罢。实属太少同病,故唯宜柴胡桂枝汤解表和里,太少同治。脉弦口苦,脾虚肝旺,故佐青葙子、菊花祛风清肝明目。鉴于本病总体与脾胃积热有关,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稍加大黄泻下攻积。唯辨证得当,宿疾可消。

(四)颞颌关节炎

张某,女,60岁。两周前突感牙齿不能咬紧,左侧牙关处不适,无疼痛。口腔科考虑颞颌关节炎,未作特殊处理。近两天受凉后感鼻塞,咽喉疼痛,张口困难加重。舌红、苔白,脉浮紧。

证系外感风寒,肺气不宣治以解表散寒利咽。予麻黄、甘草、桔梗、佛耳草、化橘红、白芷、石菖蒲各10g,制半夏、厚朴、地龙各12g,细辛、桂枝、干姜各6g。

5剂药后咽喉痛消失,牙齿能咬紧,颞颌关节处无明显不适。

按:本证系外感风寒后寒邪痹阻关节,则关节活动不利。麻黄汤配半夏、桔梗、厚朴等即半夏散结汤之意,解表散寒,宣畅肺气,使寒从表解。配细辛、白芷、地龙通络散寒开痹,则不但咽喉痛消失,关节不利症亦得缓解

(五)分泌性中耳炎

吕某,男,11岁。耳闭重听1周余。病起于游泳后,鼻塞流清涕,咳嗽,咽喉不舒,头胀。五官科诊断为分泌性中耳炎,予阿奇霉素口服,滴鼻剂及鼻咽喷雾,连续6天无显效,改看中医门诊。舌质淡、苔白,脉浮紧。

麻黄、杏仁、甘草、浙贝、银花、苏叶、僵蚕各10g,川芎、香附、柴胡各12g,蝉衣9g,防风、桔梗各6g。

下午4时服1/2剂约250ml,至晚上6时许连叫鼻子难受,用手搓鼻,继则连续喷嚏数个,顿时听觉恢复。

按:麻黄、杏仁、甘草即三拗汤,取其辛温解表、宣肺畅达、通耳开窍之功。川芎、香附、柴胡三药出于《医林改错》,名通气散,功专行气通窍,“治耳聋又闻雷声”。方中蝉衣、浙贝宣肺止咳,防风、苏叶、僵蚕祛风散寒,桔梗、甘草利咽化痰,银花清热。临床经验表明,咽喉、鼻咽部疾病,解表祛风强于清热

(六)复视

赵某,男,74岁。复视3个月,某省级医院眼科诊断为滑车神经炎。经营养神经等西药治疗无效。初诊精神委靡,纳差,腰膝酸软,夜寐欠安,舌质淡红、苔白,脉沉细。


证属肝肾亏虚,复感寒邪,筋脉痹阻。治疗当补益肝肾,散寒通痹。处方:枸杞子、潼蒺藜、青葙子、茺蔚子、菟丝子、覆盆子、车前子、熟地、怀山药、茯苓、泽泻各12g,五味子、山萸肉、丹皮、密蒙花、制附片、淫羊藿、炙麻黄各10g,白菊花、细辛各6g。

期间配合补肝肾、益精血、温脾化痰、调养心神的中药及膏方。前后治疗两个月,复视症状全部消失。

按:肾藏精而上注于目,肾气为寒邪闭阻,五脏六腑之精不能上注于目,则目暗目盲。九子地黄饮出自《蒲辅周医案》,乃治疗眼底疾病验方。本病是由肝肾亏损,精髓不足,目失所养而成。脑为髓海,髓为肾所生。而目为肝之窍,在上系于脑,在下通于肝。肝肾精血旺盛,则髓海充盈。肝、肾、脑三者气血互相协调,则视力正常。反之,则目中精气衰弱散乱,精散则视歧,故而复视。因此在治疗上倚重诸子药补阳益阴,固精明目,以治肝肾不足的目暗不明。用附子“益火之原,以消阴翳”,更得麻黄、细辛之助,消阴通窍,故疗效显著。

(七)结语

寒为阴邪,最能损伤人体的阳气,而头面为诸阳之会。《张氏医通》云:“暴哑声不出,咽痛异常,卒然而起……此大寒犯肾也,麻黄附子细辛汤温之,并以蜜制附子嘎之,慎不可轻用寒凉之剂。”《诸病源候论·鼻病诸候》亦云“其脏有冷,冷随气入于鼻,为鼻鼽”。眼科名家陈达夫先生目疾六经辨证大法有云:“凡目疾,无外症而暴盲,为寒邪直中少阴,玄府(毛孔)闭塞所致,当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温肾散寒。”历代利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暴盲、暴聋、暴哑、三叉神经痛的成功案例颇多。

而目下患者在病起初期多求助输液抗炎或自服清热解毒药,中医中药治疗外感疾病的优势逐渐退化,大部分患者在西药久治无效的情况下再求助中医治疗,实为吾辈中医及病家的损失。文中所举颞颌关节炎、麦粒肿、分泌性中耳炎本为小恙,却因失治或误治给病家带来较大痛苦。反复输液及使用寒凉之品多损伤阳气,导致慢性虚损性疾病的滋生。笔者认为,对于头面部疾病需发挥“温法”治疗的优势,只要辨证准确,配伍得当,确能起沉疴而祛顽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