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人遇到灾荒年时,明明河里有鱼,为什么不下水抓鱼吃呢?

 鸢飞九天2018 2022-08-24 发布于河北

翻看中国二十四史不难发现,我国古代历史,几乎就是普通百姓的苦难史。所有朝代无一例外,都会出现因天灾人祸导致的大规模饥荒的事件。

没有粮食的灾民百姓,由于朝廷赈济不及时或者因中间官吏克扣导致发放不到位,再或者干脆没有任何的赈灾措施,都会导致出现饿殍遍地的惨状,许多百姓甚至吃观音土充饥。

这时候,不少人会有一个问题,既然粮食绝收,灾民为何不下水抓鱼度过灾年?

其实这个问题,历史上并不是孤例,在西晋的时期,有一位惠文帝,他同样是提出过类似的问题,《晋书·惠帝纪》记载:

帝尝在华林园,闻虾蟆声,谓左右曰:“此鸣者为官乎,私乎?”或对曰:“在官地为官,在私地为私。”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其蒙蔽皆此类也。

按照晋惠帝的说法,既然灾民没有粮食吃,可以吃肉粥来充饥,这种想法可谓是让人哭笑不得,灾民连粮食都已经全部绝收,怎么可能饲养牲畜来提供肉类?

而灾年吃鱼的说法,看似比晋惠帝的“食肉糜”更靠谱一些,因为水中的鱼虾通常不需要人工饲养就能实现大量繁殖,我国对于淡水鱼的食用也有数千年的历史,灾年下水捕捞鱼虾,理论上应当成为百姓度过灾年的绝佳办法。

事实上,古代大规模饥荒的发生有着几乎固定的流程。首先古代地广人稀,百姓缺少组织,土地的单产量根本无法和现在相比,完成耕作之后,粮食的收成就开始听天由命。

也就是说看当年的天气决定粮食产量的多少,风调雨顺是所有百姓的共同夙愿,然而事实上,古代的自然灾害同样不小,干旱洪水甚至地震一样都不少。

往往都是连日暴雨引发洪水泛滥,等到洪水退去之后立刻就是长时间的干旱,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导致河流干涸,这个时候自然就没有鱼虾可以食用。

就算河流之中存在鱼虾,也无法满足所有人口的食用需求,从古至今,鱼肉历来都是一种调剂食品,从来没有人把鱼肉当成主食,一来获取难度大,二来供应量较少。

最重要的是,在洪水泛滥之时,往日哺育百姓的河流,摇身一变就会变成灾害的爆发地,受洪水影响,人和动物遗骸会被冲进河流,此时的河流已经被各种病菌污染。

无论是人饮用了河中的水源,还是捕捞食用河中的鱼虾,都会感染,古代时每次天灾之后,因为饿死的人太多,往往就会引发瘟疫,再然后灾民走投无路,只能选择逃亡或者索性揭竿而起,由此天灾也会酿成人祸。

需要注意鱼虾本身也有时令,民间有谚语说“九月九,河蟹连路走”,就是说在金秋时节正是鱼虾河蟹长得最肥美的时候。

一旦到了冬天以及初春时节,河里也难以捕捉到鱼虾,而这个时候往往是饥荒爆发的时期,在最需要的时候,灾民却难以靠捕捞鱼虾为食度过灾年。

在饥荒达到最严重的时候,道德甚至是法律的约束都已经不复存在,只要能够生存下来,人都会不折手段,翻开史书常常能看到“易子而食”的记录。

在这样的情况下,假使能够捕鱼充饥,也只有青壮年能够有机会捕捞,老弱病残根本没有机会食用这些鱼虾。因此历次饥荒,饿死的也都是老弱病残。

在古代农民无论是种地还是养殖,效率都很低,种植的粮食靠着风调雨顺能够填饱肚子,捕鱼业同样如此,古代的河流中确实有相当数量的鱼虾。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河流湖泊众多,加上古代的水质环境相比现在污染更少,水中的水草业更加丰富,理论上说鱼虾的产量不会少,然而,这只是一个方面。

人类要想捕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须要借助工具才能有效将鱼虾捕捞上来,现代人之所以能够大批量捕捞鱼虾,主要是拥有各种电动捕鱼工具。

在古代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没有专业的大规模捕捞工具,渔民最多打造一艘简陋的渔船,再编织一副渔网,有的人还会选择鱼叉作为自己的捕鱼工具。

这些古代的捕鱼工具,想要捕捞一定数量的鱼,需要娴熟的技术,专业渔民固然可以靠着手艺来喂饱一家人的肚子,但是,绝大多数人没有这样的手艺,也很难靠捕鱼让整个家庭度过灾年。

在清朝之前,玉米、马铃薯土豆等高产粮食作物还没有传入中国,没有足够的粮食,就无法养活稳定数量的人口。所以,每当中原王朝的人口即将突破一亿的时候,都会迎来一波人口的大幅度下滑。

原因虽然来自多方面,有战乱人祸,归根结底还是由于粮食物资的紧缺,导致了人口的大幅度下滑。

也就是说一旦碰上灾年,饿死的人往往是成千上万,甚至数以百万计,如此大量的人口饿殍,意味着整个社会粮食的缺口已经是一个天文数字,河中的鱼虾虽然不少,但是和这个粮食缺口相比,只能算是杯水车薪。

另外还有一个细节需要注意,鱼肉属于副食品,假如把鱼肉当成主食,短期食用尚可,一旦长期食用,对于人体的影响也很大。

因为人体不仅需要摄入糖分等能量,还需要有微量元素的摄入,盐也是必需品,灾年粮食绝收,灾区自然也就没有能力兑换食盐。从清朝时期流出的一些灾民照片就能看到,灾民往往是瘦得皮包骨头,他们不仅缺粮食,还缺食盐。

没有食盐蔬菜的情况下,光是吃鱼恐怕难以下咽,就算能够下咽,也很难保存持久,一旦存放时间过长真的就变成“臭鱼烂虾”。因此,古代的灾年并非灾民不肯食用鱼肉,而是无鱼可食。等到所有能吃的东西全部被消耗殆尽,灾民除了一死唯有爆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