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百姓面对饥荒时,为何不选择捕鱼充饥?道理其实很简单

 旧时楼台月 2021-04-07

我国古代社会产业主要以农业为主,是一个标准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地大物博和丰富的物产资源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古代社会生产力落后,农业生产水平十分有限,农民不能过多地干预自然,因此在那时可以说是靠天吃饭。

再加上中国古代统治者争权夺利不断,社会动荡频繁,受战乱影响即使一年中风调雨顺,看起来好像是一个丰收年,最后也有可能颗粒无收。

因此在古代常常闹饥荒,百姓们忍饥挨饿,只能靠啃树皮吃观音土维持生命,看到这样有的人可能就有疑问了,粮食没有了,为什么不从河里捕鱼充饥呢?为什么要选择吃土吃树皮呢?

啃树皮吃观音土的依据

中国历史上爆发的饥荒很是频繁,比如在西汉末年,汉朝人口达到了5801万,这在当时已经是很庞大的人口数量了。

后来王莽篡汉引发了战乱,西汉灭亡,社会动荡再加上那几年恰逢自然灾害,因此从公元三十一年到公元三十七年这短短的6年时间内,人口数量就大量锐减到了1506万,战乱加上自然灾害引发的饥荒造成了大规模的百姓伤亡。

好不容易种出来的粮食战乱和自然灾害的双重夹击下毁于一旦,为了躲避战乱百姓只能四处迁徙,在迁徙的途中为了填饱肚子几乎所有难民都在啃树皮甚至嚼草根,以此充饥度过难关。

然而树皮草根也是有限的,为了获取更多的食物,有的人开始吃起了观音土。最早的时候一些人在书里看到了这种名字叫做“观音土”的食物,根据此书记载观音土是古代王屋山一带遭受了瘟疫,这种病来势汹汹,当时的医师都束手无策,每天都有大量百姓因为染上了瘟疫去世。

于是当地百姓便祈求上苍,希望能降临福泽保佑他们,观音菩萨被他们的诚心感化显灵,将天上的土带到凡间,得了瘟疫的病人只要吃下此土都会纷纷好转,因此,观音土被看作是上天的福泽,只要吃下观音土就可以得到观音菩萨的庇佑。

当然观音土的说法来源只是人们的想象,其实观音土无非就是寺庙里墙上的土,吃土不会得病吗?

现在的人无从得知,而根据《本草纲目》记载观音土可以治疗腹泻,脾虚,让人们产生一种饱腹感,因此在饥荒爆发的年代,观音土便成了灾民最后的食物,百姓们既靠此充饥 有希望可以得到观音的庇佑活下去。

不吃河鱼充饥的原因

有的人可能有这样的疑问,闹饥荒的时候庄稼虽然全部荒芜了,但河里的鱼应该还在吧,为什么灾民不愿去意河里抓鱼吃呢?其实这种想法与晋惠帝“何不食肉糜?”的想法一模一样。

如今我们生活富足,粮食产量也十分丰富,除去老一辈的人,现在的年轻人大多都没有经历过饥荒,因此不懂在饥荒年代不是只有庄稼会受到影响,事实上在发生自然灾害的时候,灾区的任何一种生物都是不能幸免于难的。

以古代农民最害怕的蝗灾为例,一旦蝗灾爆发,铺天盖地的蝗虫席卷庄稼,一年的心血就会毁于一旦,不仅如此只吃庄稼可满足不了这些蝗虫,数量极多黑压压一片的蝗虫席卷过境后的地区寸草不留,其他的植物也不能幸免于难。

蝗灾过去后必然会带来大旱,蝗虫吃光了所有植物,如果没有及时地迎来强降雨,这些植物就会全部枯死,植物枯死之后土壤的蓄水能力也会随之降低。没有水就会进一步加重旱情,河里的水也会慢慢枯竭,这样的情况下河里的鱼根本不可能存活下去。

讲到这里,有的人可能又要说了,蝗灾又不是年年都有,这种情况只是特例。那么即使退一万步来讲导致饥荒的不是蝗灾而是别的天灾,河里的鱼也活不了,毕竟地里的庄稼都没有了,树皮也被灾民啃光,这样的情况下树也不可能活得长久。

自然界的循环环环相扣,少了一环都不行,没有了树,再加上灾民们大量的吃观音土,整个灾区的生态系统就会崩溃,河里的鱼照样不能独善其身存活下去。古代农民大多都没有读过书,他们不懂这样的道理,因此一旦闹了饥荒,他们啃树皮、吃观音土的行为就会加剧灾难的严重性。

并且即使河里还有鱼类存活,那也是少数,只能解决一小部分人的口粮,而饥荒一旦爆发就是大面积、大规模的,河里的那么一点鱼显然不够养活这么多灾民。

因此水里即使有鱼,早就在饥荒初期被饥肠辘辘的灾民全部都吃光了,肯定支撑不到下一次粮食成熟的时候,灾民们竭泽而渔之后还是要饿着。总而言之,闹饥荒的时候不是古人不想吃鱼,而是根本就没有鱼可以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