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需要清醒

 书生游子 2022-08-25 发布于浙江

                 教育,需要清醒
        ——读王晓春的《跳出教育看教育》
                            范维胜

       

       《跳出教育看教育》是一档财经对话节目《冬吴相对论》激发了王晓春老师教育灵感的产物。在王晓春老师看来,《冬吴相对论》虽是一个经济节目,却涉及大量关于社会和文化的新信息,两位主持人——媒体人梁冬和哲学硕士,《21世纪商业评论》发行人,原《21世纪商业评论》主编吴伯凡新颖的见解吸引着王晓春老师“追”下去,从而产生了118篇与教育相关的听后感、读后感。这种“跳出教育看教育”的思维方式,有助于我们做一个清醒的教育者。
       我们的老师可能经常出门旅游。游客观赏风景时有两种态度,那就是积极的态度和消极的态度。如果你以积极地态度去欣赏眼前的景物,那么你眼中的一切无疑都是美好的,即便是秋天夕阳下的一丛矮树。反之,如果你意志消沉,精神萎靡,那么你眼中看到的一切都是灰暗的,即便是繁花似锦、百鸟欢鸣的春天。

       事实上,我们看待学生也是如此。我们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有的学生比较聪明,有的学生比较愚钝等。如果我们的教师不能正视这些差异,不能以积极向上生活态度看待,那就是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所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为此,跳出我们囿于的教师的视野,我们才可能更清醒地看待学生,做好教育。
      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讲过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这个故事具有较强的普适性。故事说天下有这么两种人:一串葡萄到手后,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把最坏的留到最后吃;另一种人把坏的葡萄吃掉,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两种人都无法感受到吃葡萄的快乐。因为先吃最好的人认为他的每一颗葡萄越来越差,第二种人认为它每吃一颗都是吃剩下的葡萄中最坏的。 

      教育其实也是一种态度。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仅用“四颗糖果”,从赏识的视角去对待学生,结果不仅纠正了学生的一次错误,而且改变了孩子的一生。万千教育概莫能外!因此,我们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要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我们的老师如果能跳出成绩看学生,那么,我们最大的期待是学生的成人。
      李镇西老师说过:“每个人都是一棵树。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我所谓的'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职业中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可是传统观念与惯性思维让我们的老师对“成才”比“成人”有更深的情结,也有更多的误解。有些老师一味在学习成绩里面转圈子,学生学习成就不好,便发怒,大发雷霆,不仅自己情绪受影响,学生也闷闷不乐,糊里糊涂。这样的教育效果不堪设想。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给了我们一个消除激动和气愤的方法,那就是幽默。他说:“如果你具有幽默感,那么,最紧张的,有时能引起很长时间气愤的局面就可以得到缓和。学生们之所以热爱和尊重快乐、不泄气、不悲观失望的教师,是因为他们自己是快乐的、具有幽默感的人。他们会从每一个小小的举动中、每一个细碎的生活现象中看出很小一点可笑的事。善于无恶意地、怀着好心地嘲笑反面的东西,用笑话支持和鼓励正面的东西,是一个好教师和好的学生集体的重要特征。”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乐观的精神以及积极的人生态度尤为重要。

      可是有些发达地区的家长把教育作为投资拼命投注,孩子不是在教室,就是在补习班;贫困边缘地区的家长也把教育作为自己打翻身仗而孤注一掷,他们不愿意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有些学校也推波助澜,整天考考考,分分分,作业堆积如山,学生疲于应付。我们可能对这种“教育行为”都有着切肤之痛,假如你遇到一个强势的管理者,连你这一科的资料都把你定好,整天发放大量的试题让学生去做,学生一看到试题就呕吐,这样的教育哪还有一点教育的味道。如果我们能跳出教育这一视野,站在其他行业的角度,反思一下,我们可能会更清醒地认识自己从事的这一职业。
        因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