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0多岁的国宝石碑在这群大学师生手中“修复如新”!

 北京的骑士 2022-08-25 发布于广西

图片

首都博物馆馆前广场上的乾隆御制碑

在首都博物馆馆前广场的东北角,矗立着一块巨大石碑,碑高6.7米,以汉白玉为材,整个碑体用玻璃罩完全罩住以对其进行保护。这就是目前北京最大的石刻文物、首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乾隆御制碑。

图片

石碑高6.7米,以汉白玉为材,碑体以玻璃罩完全罩住以对其进行保护。

这个夏天,北京建筑大学的学子们在老师和有关单位文保专家的带领下,对中轴线上的石碑进行各种检测。这项工作源自北京建筑大学测绘学院与北京市考古研究院联合启动的红色“1+1”社会实践项目。在实践过程中,来自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北京建筑大学、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首都博物馆的专家学者为北建大学子带来了一堂堂丰富有趣的文物保护课。

图片

国洲乾从设备箱中取出xrf荧光光谱分析仪,准备对石碑进行相关观测。

首都博物馆何海平研究馆员介绍:“乾隆御制碑上刻有少见的乾隆正楷手书《皇都篇》和《帝都篇》,由满汉两种文字写成,是研究和展示北京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

图片

2006年,首都博物馆工作人员首次将乾隆御制碑碑文'黄度篇'进行拓片。(许寿金摄)

除了乾隆御制碑,该项目还涉及到北京另一座文物古石碑,那就是正阳桥疏渠记方碑。该碑现在“藏”在北京东城区红庙街的一处民居院内。

图片

北京建筑大学师生走进幽深胡同,门口的文物保护铁牌是1984年由原北京崇文区颁布的

正阳桥疏渠记方碑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距今已有200余年。碑文由乾隆皇帝亲书,记载了当年北京城南的一次“疏渠建桥”工程。

图片

被民居“包围”的正阳桥疏渠记方碑

炎炎夏日,师生们扛着各种测绘仪器,对石碑、石刻进行探测。三维激光扫描仪,用来获取石碑各点的三维坐标、反射强度、颜色等信息。

图片

北建大学生王飞正在使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对石碑进行扫描。

北建大测绘学院教授侯妙乐向学生们介绍:“通过三维激光扫描石碑表面,可以获得大量密集的点云,海量点云的集合能构建出物体的数据模型,将石碑'搬’到电脑上。”扫描仪的摄像头1秒能采集近100万个点,围绕碑体需要采集七八个点位,才能尽可能完全地还原石碑的表面原貌。

图片

北京建筑大学董友强老师带领学生处理石碑采集到的“点云”数

手持电子显微镜是用来给石碑进行“体检”的。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科技保护研究室主任张涛为同学们讲解:“通过放大观察,能发现肉眼难以探测到的石碑空洞、颗粒、裂痕等损伤。

图片

文保专家张涛带领学生对石碑进行显微镜观

图片

电子显微镜屏幕上显示出清晰的石碑结构纹理,能准备判断结构病害等。

图片

专家使用回弹仪检测石碑结构强度。

在这堂课上,学生在各位专家学者的手把手教学下,学习采集了石碑的三维信息、病害情况、碑文图像等。

图片

两百多年历史的石碑,上面雕刻的花纹充满沧桑感

随后他们将数据带回学校实验室,在测绘学院教师董友强的指导下,运用计算机生成碑文数字拓片、不规则三角网模型、三维实景模型等,实现对文物智能化的虚拟修复。

图片

董友强老师指导学生在计算机上处理采集的数据。

图片

经过数字技术修复,石碑上原本模糊的碑文已经得到清晰完整的还原图像

后期,团队还会制作VR、AR展示短片,将珍贵的文物石碑、石刻,全面、立体、生动而又可互动地展示给更多的游客和爱好者看。

图片

未来,数字化修复后的石碑将以生动鲜活的形式,通过VR、AR系统展现在观众眼前。

古城北京,处处藏宝,很多非常珍贵和有价值的文物,因为各种客观条件限制,不能让很多的观众和爱好者看到。北京市考古研究院院长郭京宁说:“希望孩子们通过本次社会实践,领会北京中轴线申遗的重要性,将文物文化的深刻内涵讲述给更多人听。”

---------------------------------

摄影:和冠欣

文字:何   蕊

编辑:和冠欣

监制:李继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