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说作文15:丰满叙事的张力‍

 词语寄居者 2022-08-25 发布于浙江

叙事就是讲述事件,记述事件先后发生的过程(经过,或情节),让读者明了:这个世界曾经发生过什么、正在发生什么、经常发生什么、即将发生什么。在写作过程中,根据不同的需要,有两种叙事形式:概括叙事、生动叙事。

所谓的概括叙事,就是用一句话来记述一件事。例如:我早饭吃了三个馒头。这句话,只叙述了一件事,而且讲述得非常清楚。而生动叙事就是将一句话的叙事扩充为详尽生动形象的叙事,可以包括时间、环境、人物状态、动作过程、旁人反应、事情结局等因素,它不是简单的一句话,而是一段话或者几段话。例如:

郑屠当不过,讨饶。鲁达喝道:“咄!你是个破落户!若只和俺硬到底,洒家倒饶了你!你如今对俺讨饶,洒家偏不饶你!”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鲁达看时,只见郑屠挺在地上,口里只有出的气,没了入的气,动弹不得。

鲁提辖假意道:“你这厮诈死,洒家再打!”只见面皮渐渐的变了。鲁达寻思道:“俺只指望痛打这厮一顿,不想三拳真个打死了他。 洒家须吃官司,又没人送饭,不如及早撒开。”拔步便走,回头指着郑屠尸道:“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头骂,一头大踏步去了。街坊邻居并郑屠的火家,谁敢向前来拦他。

鲁提辖回到下处,急急卷了些衣服盘缠,细软银两,但是旧衣粗重都弃了;提了一条齐眉短棒,奔出南门,一道烟走了。

 ——节选自《水浒》(七十一回本)第三回

这几个段落就从人物对话、动作、心理及邻居反应等细节处将“拳打镇关西”的事情写得生动具体,读者看了如临其境、如在眼前。这就是生动叙事的好处。

这两种叙事方式在写文章时要灵活运用,可以先概括叙事后具体叙事,也可以先具体后概况,依据文章表达的需要而定。

叙事能力是学生学习作文的基本功,是作文基础的基础,没有它甚至不足以撑起一篇文章。一个好的写作者肯定是一个善于讲故事的人。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先生称自己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可见,讲好故事实际上是具有相当竞争力的。

绝大多数人都喜欢听故事,一个构思精巧,引人入胜的故事,往往能迅速的抓住读者内心。作文中如果用小说家的思维来构思故事,寻找故事中的悲喜、讽刺或冲突因素,在写作中突出,设悬念,就可以激发读者的好奇心,让他们欲罢不能。

写记叙文,很多同学觉得叙事很简单,其实写好它并不容易。叙事要有三种力量:叙事中要有故事的力量,那是吸引力;叙事中要有逻辑的力量那是思维力;叙事中要有情感的力量,那是动情力。提高写作能力要努力去追求叙事的力量,熟练掌握。有的同学不会叙事,表现为叙事苍白,如流水账,让人读来昏昏欲睡。更有甚者,在事情写完了后发现没有达到规定的字数,于是“叙事不够,议论来凑”,胡乱写出一些人人皆知的所谓“人生大道理”来凑数,让人不寒而栗。

“磨刀不误砍柴工”,在写故事之前我们必须积累一些好的故事,为写作准备素材。积累好故事就像种树一样,不种树肯定不能收获果实,不积累就失去了写的基础。广泛阅读和善于倾听可以帮你收集到好的故事素材。在阅读过程中,随时记录想到的故事点,抓住转瞬即逝的故事灵感。这个故事可以你的亲身经历,也可以是你身边人的经历,或许是你听到的故事,甚至也可以是虚构的,但一定要保证细节的真实性。如有必要可以准备一本专门积累素材的笔记本。

如果有了故事素材,接下来就是如何写好故事了。

首先,把故事情节化。

写好叙事的文章还要区分“故事”和“情节”的不同。我们积累到的故事是写作的素材,不是文章的情节。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里是这样厘清这两个概念的:故事是低级的形式,而情节比较高级。故事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事件的,情节同样要叙述事件,只不过特别强调结果。如果我们问“以后呢”,便是故事;要问“什么原因”就是情节。

不过当代有的学者不完全认同这个观点,他们认为,情节不只是事件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还可能存在其它联系方式。于是提出,情节是对故事事件的艺术处理或加工,情节就是素材和表达形式,用不同的表现形式改造过的故事就是情节。

时间性是故事的本质特征,是相对容易把握的叙事方式。因此,即使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也能够将故事讲得绘声绘色,而要将叙事提高到情节的高度,他们就会觉得困难。

我们在写作文过程中,要把事情说好,就必须适度地把故事“情节化”。情节的核心要素不是因果,而是冲突。冲突是情节的灵魂。

那,什么是冲突呢?冲突是由目标和阻碍两个要素构成的。人物先有了一个具体的人生目标,然后在追求的过程中出现了阻碍,这个阻碍让目标一时无法达成,这时就产生了内心的纠结和矛盾:能否战胜阻碍?如何克服阻碍?冲突由此产生。当然还可以通过调整故事的先后顺序,隐瞒相关信息和细节等方式,人为再造冲突。当叙事出现了张力,行文就会一扫一帆风顺波澜不惊的平静,也相应激起了读者内心的起伏波折。这就是情节的精髓,也是好莱坞大片和武侠小说的情节密码。

分析清楚了冲突,那么情节的构成部分也就清楚了。情节由四个环节组成:目标、努力、阻碍、结果。在叙事中,人物先要有目标,为了目标发起行动,在行动中还要有阻碍,并且这个人物还要不怕阻碍,一再努力地克服阻碍。这个阻碍可以来自客观环境,也可以来自另一个人,还可以来自他自己的内心。读者喜欢看的不是阻碍本身,而是人物面对阻碍冲向前去的勇气和智慧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展示出来的精神面貌和独特个性。读者急人物之所急,为人物设想解决问题的方法,不知不觉就把情绪投入其中,将自己代入人物本身,人物命运仿佛成了读者自己的命运。这就是情节为什么吸引人的原因了。

当然我们还可以将情节复杂化一些,加一点意外和挫折,行文思路就可以变为:目标、阻碍、努力、结果、意外、转折、结局。这个情节就把困难复杂化了,人物在克服了第一个阻碍之后,产生的结果出现了意外,可能这不是人物自己想要的结果,或者发现此时离目标还很远,于是又不得不重新出发,重新经历下一轮的阻碍和波折。复杂情节就是这样让人物在希望——挫折——希望——挫折中轮回,不轻易让他实现自己的目标,让他们在困境中增长能力,能力越来越强,困境也越来越大,在超越中不断成长。

其次,把故事熟悉化。

要讲好故事就要把抽象具体化,展现人物的生存状态,袒露人物内心的寂寞和痛苦。讲他人的故事时,最好让“我”在现场,制造现场感,这样把他人的痛苦或欢乐拉入到读者的处境中,看的人才能感同身受。比如描写一些人们熟悉的场景,述说一些人们都会产生的感受。剔除那些笼统不清的表达,在故事的开头不写“今天”,不写“一天”,不写“小学几年级的时候”这样单纯的时间词,加入时令天气,让时间地点的介绍共同创建一个更具体更让人印象深刻的特定场景。同时加入简单的自然环境描写以渲染气氛,为人物出场和事件开端做好必要的铺垫。例如:

①那是一个深秋的早晨,天刚微亮,薄雾还挂在树梢上。

②一个初冬的午后。淡云,微风,令人微醺的阳光。

要多用记叙和描写,尽量用故事说话,不要用过多的议论和概括来替代文中的叙事。尽量讲一瞬间、一刹那的故事,不要将时间拉长,不要试图去写一个人的一辈子,否则在短短的一篇作文中是很难动人的。

再次,把故事深刻化。

夹叙夹议是一种写作方法,它要求一面叙述某一件事,一面又对这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这种方法的好处是:笔法灵活多变,生动活泼,还可以起到总起、提示、过渡和总结等作用,同时增加故事的深刻性。正是由于这种方法能够具体地记叙事件,充分地抒发感情,而且能直接揭示所写对象的意义,因而历来为人们所重视。我们看以下一段文字: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毛泽东《纪念白求恩》

这是大家熟悉的文章,这一段中“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精神”等句子就是记叙中的议论,能揭示白求恩的品格,让读者不仅了解白求恩的事件更知道他的内在精神,旗帜鲜明地提出“每个共产党员都有学习他”的观点,深化了文章的内涵。

最后,把结尾反转化。

故事的收尾很重要,最好能产生反转的效果,颠覆读者之前的一个心里预判,越是出乎意料越是精彩,如要写一个悲剧,就越要写幸福的往事,精细的刻画温暖的幸福的细节,越是温暖也就越能凸显结局的冰冷。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中,结尾先叙事“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想象,将情绪推向高潮,在梦中实现了人生最大的理想,但马上来了一句“可怜白发生”,冰冷残酷的现实让心情一下子跌入最低谷,无尽的哀叹尽在其中。许多小说的结尾把情节反转,都有这样余音绕梁的效果。

(注:本文刊发于《语文学习》2019年11月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