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方哲学史阅读笔记(一)

 词语寄居者 2022-08-25 发布于浙江

西方哲学史阅读笔记

胡不归

【阅读书目】

A《西方哲学简史》 赵敦华 北大出版社 2012

B《西方的智慧》 罗素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C《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 林欣浩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5

【阅读方法】

三本书比较阅读

【阅读笔记】(注:笔记以A本为纲,三本书分别用ABC替代。)

前言

A 哲学史不提供现成真理,理解历史上任何一个哲学家都要首先理解他的问题。

B 有时所下的功夫与达到的见识似乎不成比例。这是每个人不得不自己解决的问题。

C 哲学就是追问人生的意义。

哲学是什么?哲学是没有定论的学问,是无用的学问,是回答“看门大叔三问”的学问。

你从哪里来?(希腊哲学)你到哪里去?(经院哲学)你是谁?(现代哲学)

第一章  希腊哲学精神

A 希腊哲学的方式最为思辨,充满着论辩、推理和证明等说理方式。印度哲学的表达方式,可以说是说教,因明学是宣讲教义的工具。中国哲学较多地采用警句箴言,引证比喻,这些表达方式介于说理和说教之间。

B 希腊精神的张力,一边是秩序和理性,另一边是放荡不羁和本能冲动。前者产生了哲学、艺术和科学,后者产生了跟丰收仪式相关的比较原始的宗教。

A 希腊人的哲学观念是:杂多的、变化的、暂时的对象是不真实或不太真实的,只有单纯的、统一的、永恒不变的对象才是真实的存在。

A 尼采首先看到了希腊文化中现实和理性的矛盾,把它们归结为追求变动和困难的“酒神”和追求静止和快乐的“日神”这两种精神的对立,他把希腊哲学看作日神精神的嬗变,这是很有见地的。

A “理智”是希腊哲学的一个基本范畴。希腊哲学家认为,理智是无形的、纯粹的实体,它推动万物而不被任何事物所推动,弥漫于世界而能保持自身的统一。

第二章 早期自然哲学的本原说

A泰勒斯(前585年):万物都是水构成的。

C 万物是一,这种观点是非常值得尊重的科学假说。

A赫拉克里特(前504年):世界秩序不是任何神或人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永恒的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

B 万物流变:“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因为你经常遇到新水流”“我们既踏入又不踏入同样的河流,我们既存在又不存在”“上升的路和下降的路是同一条路”“善和恶是一”。

(《老子》:反者道之动。)

A 毕达哥拉斯派数学本原说:一切事物的性质都可以归结为数的规定性;数字先于事物而存在,是构成事物的基本单元。

B 一旦我们掌握了数字结构,我们就能支配时间。已确定的定理毫无保留是真的,并且永远是真的。只有可理喻的东西是真实的、完善的、永恒的,而可感知的东西是皮相的、有缺陷的、易逝的。

A 巴门尼德利用“是”动词的普遍用法,说明“是者”的普遍性。表面逻辑判断必须表达思想、指示存在的哲学道理。“思想与存在是同一的”。

A 芝诺悖论:二分法;阿基里斯和乌龟赛跑;飞矢不动;一倍的时间等于一半的时间。

(后来芝诺的乌龟成了著名的“四大神兽”之一)

物理学四大神兽

芝诺的乌龟,拉普拉斯兽、麦克斯韦妖、薛定谔的猫。分别对应着微积分、经典力学、热力学第二定律和量子力学。这四大神兽并不弱于传说中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芝诺的乌龟时空双修能缩地成寸,拉普拉斯兽明察大道推演万物,麦克斯韦妖操控万物逆转阴阳,薛定谔的猫能制造宇宙超越生死。这四大神兽亦正亦邪,它既给聪明的科学家带来困扰,也给企图进化成神的人类指明了道路。

A 德谟克利特(前435)等原子论者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

第三章 智者运动和苏格拉底

A智者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有句名言“人世万物的尺度”。如果“人”是与万物相对的人类,那么就是人类中心主义。如果“人”是与他人相对立的个人,那么就是唯我主义。

A 苏格拉底(前469-399)自称是针砭时弊的神圣牛虻,后被指控犯有“亵渎神明”和“腐化青年”处死。“无人有意作恶”,一切恶行都是在不知道善的情况下做出的。他提出“德性就是知识”,在于强调知行合一、真善一体的道理。他把自己的方法比作“助产术”,认为每个人的灵魂都涵有真理,反诘的作用在于去蔽,但不制造真理。

(这和王阳明的学说多么相似)

B 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之所以愚蠢只是由于他缺乏知识。要达到善,我们必须有知识,因此,善是知识。

B 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第四章 柏拉图哲学

A 柏拉图(前427-347)提出了“理念论”,他在个别的、可感的事物之外设了一个普遍的、可知的理念领域。

B 理念是完善的实在,特殊的东西是有缺陷的,而且仅仅是现象。

A洞穴比喻(囚徒困境)

   洞穴之喻的内容设想在一个地穴中有一批囚徒他们自小呆在那里,被锁链束缚,不能转头,只能看面前洞壁上的影子。在他们后上方有一堆火,有一条横贯洞穴的小道沿小道筑有一堵矮墙,如同木偶戏的屏风。有一些特定的人,扛着各种器具走过墙后的小道,而火光则把透出墙的器具投影到囚徒面前的洞壁上,这些器具就是根据现实中的实物所做的模型。囚徒自然地认为影子是惟一真实的事物。如果他们中的一个囚徒碰巧获释,转过头来看到了火光与物体,他最初会感到眩晕就像才从电影院走出来一样,但是没有关系,他会慢慢适应。此时他看到有路可走,便会逐渐走出洞穴,看到阳光下的真实世界,此时,他会意识到以前所生活的世界只不过是一个洞穴,而以前所认为的真实事物也只不过是影像而已。这个时候,他有两种选择,可以选择返回洞穴,也可以选择继续留在真实世界。最终不论出于何种原因,结果就是他选择了返回洞穴,并试图劝说他的同伴,也使他们走出洞穴,但他的同伴根本没有任何经验,故而认为他在胡言乱语,根本不会相信,并且会绑架他,甚至在可能的情况下杀死他。

A 分有与摹仿。自然物是造物主依照理念型相创造的神圣摹仿品,影像则是对这些摹仿品的摹仿。

A 灵魂回忆说。灵魂在附着审题后,忘记了过去曾经照到的东西,只有经过训练,才能回忆起曾见过的理念。因此,学习就是回忆。

A 《法律篇》:一个可朽的灵魂,当他承担了最高的、不受约束的权力,就一定会失去他的智慧和真诚。

第五章 亚里士多德

A(前384-322),孟子比他少12岁。“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A 物理学即自然哲学。形式、缺乏和质料是事物运动的三本原。质料是运动的载体,形式决定事物所处的状态,缺乏决定运动所朝向的状态。

A 事物运动的四种原因: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

A 形而上学(第一哲学),研究是者本身及其处于它的本性的科学。

A 人是有理性的动物。人的独特的自然能力是理性,理性是一种分辨是非善恶并趋善避恶的能力。当理性如此知道人的行为时,理性便成为德行。

A无意行为没有伦理价值,既不善也不恶。只有有意行为才有善恶之分。德性的对立面是两个极端:过分和不足,过分是“主动的恶”,不足是“被动的恶”。

A 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国家是自然的产物。

B 三段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