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诗札记之避暑纳凉

 散步咏凉天 2022-08-25 发布于湖南

      2022年夏天异常酷热:

“世界气象组织发布报告显示,今年夏天全球经历着史上少有的高温酷暑天气,刚刚过去的7月成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三个7月之一。据法国24台网站报道,欧盟卫星监测小组的数据显示,今年7月,南极海冰面积为153万平方公里,较过去20年间的7月平均水平缩小了7%。这是南极自44年前开始有卫星监测记录以来最小的7月海冰覆盖面积”

“欧洲遭遇200年来最严重热浪,西班牙,葡萄牙和法国出现森林大火……英国气象局发布了首个极端高温红色预警”

“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显示,6月13日以来,我国出现区域性高温天气过程,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极端性强、影响大。截至7月12日,高温事件已持续30天,覆盖国土面积达502.1万平方公里,影响人口超过9亿人。尤其7月7日开始,南方高温异军突起,江浙沪包邮区和川渝一带成为全国高温中心,多地出现40℃以上高温,高温的历史记录频频被打破”

在如此酷热的天气下,有空调的躲在空调房,没有空调的想找个避暑清凉地纳凉。

千年前古人也遭遇着同样的酷暑,那时没有风扇、空调,他们又是如何避暑纳凉的呢?

翻寻唐诗,里面有一些关于避暑纳凉题材的诗,虽不多,倒也有一些可读之处。大约避暑纳凉,最适宜的无非山中、林下、水滨。王维的《纳凉》诗描绘的就是这样一个天然理想地:

                            纳凉

乔木万馀株,清流贯其中。

前临大川口,豁达来长风。

涟漪涵白沙,素鲔如游空。

偃卧盘石上,翻涛沃微躬。

漱流复濯足,前对钓鱼翁。

贪饵凡几许,徒思莲叶东。

    诗中起始四句将人带入一个幽静、清爽的境地。想一想这个环境:高大茂盛的乔木林,原本就足以荫蔽强烈的阳光,使人感到阴凉,更有溪涧或河流流过其中,而这个密林中的水流必定清凉无比,使人禁不住想要到浸入水中,然而,还有更令人叫绝的是所处的地方又是一个开阔的河口,时有凉风从远处吹来,清爽宜人。一般开阔的环境不深幽,深幽的环境不开阔,而这里却两者俱全,又有树荫、又有清水、又有凉风,简直完美!读着诗,我们直感到深幽的环境令人心境平和、宁静,而开阔的视野又令人豁朗、旷达,直感到字里行间透出阵阵清凉。这岂止是纳凉,简直就是在洞天福地怡情养性。所以,诗人完全放松了,躺在磐石上,濯足漱流,自在而安闲。

而纳凉时放得最开,最自在洒脱的莫过于李白,看看他是怎么纳凉的:

夏日山中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山中是一个纳凉的好去处,若是在山外面,可能是扇不离手,而且停不下来。在山中,干脆就不要白羽扇,裸袒树林中凉快凉快,这个形象如果是在人居之处,可能惊世骇俗,但是这是山中,深林人不知,可以率性、放达。关于裸袒,使人联想到竹林七贤的刘伶,《世说新语》载: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褌衣,诸君何为如我褌中?”李白素慕魏晋风度,在诗中多次融入、化用魏晋名士故事,在这首诗中大约也表达一种类似刘伶的以天地为栋宇,以山林为褌衣的达观态度。既然衣服都不要穿了,头巾也就不必戴,将头顶露出来,接受淅淅松风的吹拂,何其畅快!诗中末句的“洒”字非常传神,风如何能洒?只有水可以洒。若说洒风,那就意味着这风如水一样凉爽宜人。同时洒水是从上而下将水落下,这就意味着风也是自上而下吹下来。注意到这里的风是松风,来自松树枝叶间的凉风,犹如松叶那么细,自上而下细细地、淅淅地吹来,仿佛雨水洒落,渗入头皮、肌肤,清清爽爽。至此,我们感觉这种在山中洒脱不羁,自在放达的纳凉实在是一种回归自然的畅快享受。

前述王维、李白纳凉大概是独自一人,所以无拘无束。有时,我们也会去走访亲友、邻里,一起纳凉、闲话。储光羲的《吃茗粥作》正是描绘了这类情形:

吃茗粥作

当昼暑气盛,鸟雀静不飞。

念君高梧阴,复解山中衣。

数片远云度,曾不蔽炎晖。

淹留膳茶粥,共我饭厥薇。

敝庐既不远,日暮徐徐归。

开头两句抓住炎燠天气特征:大白天酷热难耐,连鸟雀不出来觅食,也听不到其叫声。这时,想起了朋友家附近有高高的梧桐,可以在树阴下避暑,而且朋友又会用山中草木做山衣,如果脱掉身上的衣服,披上一件薜荔衣,一定会更加清爽。有了想往,便付诸实践。诗人在朋友家一坐就是一下午,虽然中间看到几片云从空中移过,也不能遮蔽烈日。最后,朋友还热情招待诗人吃饭,虽然是粗茶淡饭,但也是山中滋味,隐者本色,君子性情。诗的末句,“徐徐”二字非常生动,既是日暮,阳光也没有那么烈,酷热程度降低了,离家又不远,可以慢慢地走。同时也是纳了凉、喝了粥以后,身体舒适爽快,又有感于朋友的真挚、朴实与热情,心满意足,放松自在。这里,我们从诗中感受到了一种质朴的友情,一种心灵的慰藉。如果说树荫遮蔽了烈日,使我们免受灼热之苦,那么友谊就好比是树荫,在人世间给我们提供一处阴凉,可以栖止。

面对酷暑,避暑纳凉是人的本能反应,但是将其视为生活中经常要面对的一种遭遇,对其进行观照并对自身态度进行反思,并非人人都能做得到。而白居易以一种出世的、禅宗的态度对待生活,对待酷暑,于烦恼处顿悟,如:

销暑

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

俗话说“心静自然凉”,把自己的精神境界拔高,俯瞰人生的苦恼,转移我们对自身的过度关注,求得心灵的一时自在与超脱,也不失一种高明,至少面对酷暑,躁动不安并不能带来什么好处,而内心宁静空明,至少有助于降低生理与精神的紧张。不过这种唯心主义的做法也并不总是行得通,所以,到了真是热得受不了时,诗人也要躲到方外之地去避暑:

香山避暑二绝

六月滩声如猛雨,香山楼北畅师房。

夜深起凭阑干立,满耳潺湲满面凉。

纱巾草履竹疏衣,晚下香山蹋翠微。

一路凉风十八里,卧乘篮舆睡中归。

盛夏深夜听到山中河流潺湲声,感觉如有凉气扑面,这种体验很美妙。而一路凉风十八里,坐在轿子里,快活似神仙。这种生活方式,不是人人都能过的,即便诗人自身身心得以解脱,有时也依然有所顾念,如下面这首诗:

夏日与闲禅师林下避暑

洛景城西尘土红,伴僧闲坐竹泉东。

绿萝潭上不见日,白石滩边长有风。

热恼渐知随念尽,清凉常愿与人同。

每因毒暑悲亲故,多在炎方瘴海中。

诗人自己在优美宜人环境中避暑,同方外之人交往,抱着出世的态度,体静心闲之余悲悯亲故,但又无可奈何。宗教可能解脱个体,但是显然不能解脱大众。

与白居易不同,柳宗元对酷暑采取了另一种态度,即以改造自然与人居环境来对付,且看他下面这首诗:

茅檐下始栽竹

瘴茅葺为宇,溽暑常侵肌。

适有重膇疾,蒸郁宁所宜。

东邻幸导我,树竹邀凉飔。

欣然惬吾志,荷锸西岩垂。

楚壤多怪石,垦凿力已疲。

江风忽云暮,舆曳还相追。

萧瑟过极浦,旖旎附幽墀。

贞根期永固,贻尔寒泉滋。

夜窗遂不掩,羽扇宁复持。

清泠集浓露,枕簟凄已知。

网虫依密叶,晓禽栖迥枝。

岂伊纷嚣间,重以心虑怡。

嘉尔亭亭质,自远弃幽期。

不见野蔓草,蓊蔚有华姿。

谅无凌寒色,岂与青山辞。

这是柳宗元被贬谪后所作的诗,政治上受到打击,人生遭遇挫折,生存环境恶劣,房屋用有瘴气的茅草搭建,溽暑侵肌,又脚肿得厉害,艰难困苦。这时邻居教他栽竹邀风,他欣然接受,勉力开垦。面对的困难不小,到处都是怪石,开凿起来颇费力气,但是这种劳动是值得的,付出很快得到回报。风果然来了,如果说这只是偶然,那么后面的情形就有其必然,那就是竹子能够集露,招来了网虫,也招来了山鸟,良好的生态环境形成了,可以预期对缓解溽暑有一定的助益。同时竹树蔚然成林,亭亭玉立,华姿轩举,幽意盎然,赏心悦目。精神的愉悦与身体的舒适其实是相关的,并且两者都需要物质条件基础,而这种物质条件需要通过改造自然、美化生活来创造。宗教只是解释世界,强调反身调整人自身的意识与心态,以为从主观世界消除了矛盾,便解决了客观世界的矛盾,而不去以实践方式改造世界,实无异于掩耳盗铃,因而是消极的、于事无补的。柳宗元通过自身实践,达到了生活目的,实现了生活理想,并通过这首诗带给我们美好的体验以及深刻的启示。

如今,现代人避暑纳凉有了更多的方式,更多的选择,但是气候变暖却演变成了全球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就不能从根本上避免极端酷热天气的出现,就要出现灾难性后果,而这个问题的解决却有赖于人类共同努力,从改善我们的制度,改造我们的生态环境,改进我们的生活方式等做起。当然,这个问题不是一时能解决的,需要人类长期持续努力,而当人生旅途烈日灼人、酷热难耐时,我们每个人何妨为自己觅一片阴,纳一阵凉,让自己凉快下来,身心舒畅再出发,同时,我们也应依靠自身的努力实践改造世界,为自己创造一片阴凉,为他人撑起一片树荫,尼采说,“一切黯淡诅咒太阳,树的价值却在于树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