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游:西游世界中神仙们的寿元与王母娘娘强大的蟠桃

 江明月好 2022-08-25 发布于北京

西游记这部神魔小说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用当前的眼光来看他它其实就是一部仙侠小说。只是现代仙侠小说的手法更加细腻,构建的仙侠世界更加严密和丰富,而西游记构建的世界可能会有逻辑上的矛盾。不过它已经是古代仙侠作品中最突出的一部了,否则也不会被评为四大名著之一。仙侠世界一般都会划分成不同的世界,修仙者们一般也都会有法宝、法术、丹药、灵植等到修仙资源的需求。而西游世界中最著名的灵植应该就是王母娘娘的蟠桃树了。

01蟠桃会

王母娘娘的蟠桃会是民间神话中频繁出现的一个传说。为了庆祝王母娘娘的寿诞,神仙们会各展所长献上稀世宝物,比如就有海外仙人献上了著名的草还丹。神仙们为了参加王母娘娘的蟠桃会之所以如此卖力,除了显示自己的地位之外,还是为了蟠桃会上的压轴宝物蟠桃。能够参加王母娘娘的蟠桃会当然是一件无比光荣的事,这代表无上的地位。

毕竟能够参加蟠桃会的都是三界之中的有名大能,包括蓬莱岛上的福禄寿三星,也包括太上老君,如来,观音菩萨等人。七仙女曾经就参加蟠桃会的嘉宾对孙悟空介绍过:

“上会自有旧规。请的是西天佛老、菩萨、罗汉,南方南极观音,东方崇恩圣帝,十洲三岛仙翁,北方北极玄灵,中央黄极黄角大仙,这个是五方五老。还有五斗星君,上八洞三清、四帝、太乙天仙等众,中八洞玉皇、九垒、海岳神仙,下八洞幽冥教主、注世地仙。各宫各殿大小尊神,俱一齐赴蟠桃嘉会。”

可见参加蟠桃会的都是有权有势能够决定三界大事的人,如果能够受邀参会,那说明自己也具有足够高的地位了,所以神仙们也都以能够参加蟠桃会而自豪。而神仙们之所以对于王母娘娘的蟠桃念念不忘,还因为神仙们其实也有自己的限制。

02神仙的限制

介绍神仙们的限制之前,我们先看看蟠桃的功效。孙悟空第一天入职蟠桃园,蟠桃园的土地就向孙悟空介绍了蟠桃的强大功效:

“(蟠桃园)有三千六百株:前面一千二百株,花微果小,三千年一熟,人吃了成仙了道,体健身轻。中间一千二百株,层花甘实,六千年一熟,人吃了霞举飞升,长生不老。后面一千二百株,紫纹缃核,九千年一熟,人吃了与天地齐寿,日月同庚。”

蟠桃分为三种,其功效各有不同。最差的能让人成仙了道;中等的能让人霞举飞升,长生不老;最好的能让人与天地同寿。通过土地的话我们可以一下子发现西游世界里神仙们存在的问题:那就是神仙们并不能避过生死大劫。

第一种蟠桃能够成仙了道,但成仙了道只是刚刚迈过修仙的一道门槛而已。成仙了道的修仙者寿命可能比凡人长了许多,但距离长生不老还远得很。所以西游记里才会有各路神仙的坐骑侍童试图染指唐僧,因为据说唐僧有能够让人长生不老的强大功效。那些坐骑童子每日听着主人讲道,恐怕早就成仙了道了,但他们还是为了长生奔忙,那说明想要实现长生,即使是神仙也不是容易的事。

第二种据说能够让人霞举飞升,长生不老。西游世界中的霞举飞升就是修仙者跨越人界与仙界,不用在人界停留修行了了。人界的资源毕竟有限,哪有天界那么美好?所以人间界的修仙者最盼望的就是能够霞举飞升了。那么霞举飞升之后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吗?西游世界中的修仙者显然不是这样的,否则就不会有第三种蟠桃了。

第三种蟠桃的功效是“与天地同寿,日月同庚”,也就是直到天地毁灭,寿元才会终结。可见即使吃了最好的蟠桃,寿元也是有限的,并没有所谓的永生不死。所以在西游世界中并没有永生不死的神仙,只有不断努力奋进的修仙者。最明显的一个代表就是蓬莱仙岛的寿星,他就曾经对孙悟空道出了修仙者的艰辛:

“你这猴子,不知好歹。那果子闻一闻,活三百六十岁;吃一个,活四万七千年,叫做万寿草还丹。我们的道,不及他多矣!他得之甚易,就可与天齐寿;我们还要养精、炼气、存神,调和龙虎,捉坎填离,不知费多少工夫。你怎么说他的能值甚紧?天下只有此种灵根!”

寿星以长寿被人们所熟知,但从寿星的言语之中我们知道,寿星的寿元可不是无限的。寿星每日仍需要修炼不止,必须要“养精、炼气、存神,调和龙虎,捉坎填离”,否则等待他的只会是寿终正寝,再入轮回。寿星在神仙之中的地位已经相当高了,连他都羡慕拥有人参果的镇元子,可见西游世界中即使是神仙寿元也是有限的,更不要说那些还没有成仙的妖怪们。所以唐僧的一路坎坷就顺理成章了,不仅妖怪们,就连个别神仙也对唐僧起了贪婪之心。

03尾声

通过王母娘娘的蟠桃,我们知道西游世界中的大多数神仙的寿元都是有限的,那些有名有号的神仙都是如此,更别说那些基层的神仙了。那么太上老君、如来、玉帝也会这样吗?从书中透露出来的信息来看应该不会,玉帝经过了上千劫,远远超过了西游世界里十二万九千六百年的天地寿元,他的寿元到底有多长,恐怕要等到整个大千世界都化为乌有的时候了,或者说大道不灭,老君、如来、玉帝等极个别的几位可以真正的长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