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中国养老问题的几点思考

 嘉之会 2022-08-26 发布于江苏

中国已经进入老年化社会,老年人口比重将快速攀升,由于中国人口基数甚大,加上40年计划生育政策影响,中国可能面临世界上最大的养老人群。中国的养老问题已经不再是未雨绸缪,而是到了应当临阵磨枪的阶段。

一、关于养老模式的选择

   解决养老问题首先必须研究养老模式,有不少人认为养老模式有若干种, 比如有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乡村养老、异地养老、以房养老、度假养老、合居养老等等。其实,深入研究分析,无论国外国内,主流的养老模式无非二种: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

居家养老是目前中国社会的主要养老模式,有人认为中国的养老结构是973,即97%的老人居家养老,3%的老人集中养老。这应该是中国养老的现状,不过现状并不等于未来。目前非常热门的社区养老,实际上是居家养老的补充和提升,并非独立的养老模式。着眼未来,居家养老仍然会是中国农村与城市中低收入人群的主要养老模式,也是政府保基本的重点。
       
机构养老主要可以分成二大类,一是政府主办的各种养老院,主要解决鳏寡孤独等人群的养老问题,体现政府兜底线职责;二是市场化运作的各种机构养老,这将是中高收入群体尤其是对老年生活品质有追求的人群的必然选择,也应该成为养老产业发展关注的重点。随着独生子女的父母步入老年化,加上现代观念的冲击,养儿防老的中国传统养老架构已经摇摇欲坠。也许会有人怀疑这样的观点,其实观察一下现在子女在国外的老年人生活状况就会发现,机构养老才是他们面向未来的必然选择。
       
养老问题由来已久,在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养老产业才刚刚起步。未来,在政府主导大力发展社区养老,以此来支持与提升居家养老水平的同时,无论政府还是企业,都应当深入研究市场化机构养老问题。第一,发展市场化机构养老可以减轻政府负担。帮助政府解决管不了、管不好的问题,让政府更好的履行保基本、兜底线的职能,现在不少公共服务已经严重背离保基本的原则,破坏社会公平。第二,发展市场化机构养老可以创造巨大的消费。养老产业规模巨大,与健康产业相结合,可能是唯一能够媲美与替代房地产的巨大产业,通过市场化的办法满足中高收入人群的高层次需求,可以成为拉动内需的重要支撑。第三,发展市场化机构养老可以把养老从社会负担转变成社会财富。通过市场机制推动养老观念的根本改变,让老年人从单纯的食利者变成财富创造者和社会贡献者,这种转变对于拥有庞大老年群体的中国而言意义十分重大。   
       
中国市场化机构养老已经有了不少可贵的探索,但是现有的实践基本是不成功的。其原因一是时机问题,很多研究者认为不成功的主要原因是“老了的人没有钱,有钱的人没有老”。确实,现在80岁以上的老人基本上是从建国前后生活特别艰难的年代走来,大多数有二个以上子女,主观上他们接受不了过高的消费,客观上他们具有养儿防老的条件,因此这些老人一般都会选择居家养老的模式。但是,1980年我国开始推行独生子女政策,现在独生子女的父母已经逐步步入老年社会并成为老年人的主体。从独生子女的父母进入老年起,有钱的人已经老了,发展市场化机构养老的关键瓶颈已经解决。二是商业模式问题,从传统的居家养老到市场化机构养老,核心是生活品质的提升,对机构养老的服务提出了很高要求。但是,生活品质提升是需要成本的,如果服务成本超过老年人承受能力,参与养老的人太少,机构养老无法运行;如果服务收入太低同样维持不了养老机构运行。养老服务最重要、成本最高的是医疗服务,不少机构往往花费巨资投入医疗配套,甚至专门建设大型医院,这些成本必须分摊到养老费用之中,导致投入成本难以消化,结果当然运行困难。还有不少养老项目,由于缺少医疗服务,项目也无法正常运转,比较典型是海南,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不仅温暖的冬天可以吸引大半个中国尤其是东北的老人居住,而且相对凉快的夏天同样可以吸引处于火炉模式的大半个中国人,问题是医疗等配套资源严重匮乏,导致大量优秀的社区成为空城。可以说,没有寻找到一个合理的商业模式是现有机构养老不成功的主要原因。

二、关于机构养老的区位选择

人们都知道房地产开发成功的关键是位置、位置、还是位置,机构养老与房地产关系密切,区位选择同样十分重要。
       
首先,机构养老主要应该是都市型养老。现在有不少机构养老项目,为了控制土地成本,往往选择山清水秀的城市郊区开发建设大型养老社区。这种思路存在重大偏差,第一是忽视了社会属性对于老年人的极端重要性。大多数老年人喜欢热闹的生活,孤独是老年人最害怕的事情。如果山清水秀、与世隔绝,一定不利于健康长寿。现在真正向往田园生活的主要是都市工作压力大的白领,而长期生活在田园山水间的农民根本没有欣赏美景的心境。机构养老应该想方设法增加老年人与社会尤其是儿童的接触和交流,努力改变机构养老暮气沉沉的印象。第二是忽视了城市是服务配套最完善的地方。俗话说,造城容易成市难,尽管可以凭借强大的基建能力在城市郊区开发大型养老社区,但是要形成与城市媲美的配套服务十分困难,投入太大又必然会增加养老成本。当然,现在城市政府一般不会真正欢迎养老型城市,但是如果能够转变养老观念应该可以争取城市政府的支持。

其次,机构养老适宜安排在交通便捷的中小城市。机构养老并非适合所有的城市。大城市一定是资源最集中、配套最完善的地方,但是大城市也存在生活成本偏高、生活环境偏差、生活节奏太快等问题,从资源配置的科学性看,大城市虹吸能力强大,主要应该用于吸引与支持年轻人创业,没有必要通过吸引养老来发展。而中小城市既有比较好的城市服务,生活成本相对比较低,生活节奏又比较慢,如果交通便捷,与周围大城市联系方便,应该成为最理想的机构养老所在。

再次,机构养老的城市选择应该关注气候、环境、文化因素。养老城市应该与现在宜居城市要求基本一致,从老年人特点看,第一是需要选择气候适宜的城市。中国气候条件最好的地方当属海南,冬暖夏凉,以至三亚成为东北人的家园。当然,春秋二季海南的风轻云淡还是赶不上江南的烟雨朦胧。中国幅员辽阔,还有不少地方四季如春,但是如果海拔太高,可能一些老年人长期生活会有不适感。第二是需要选择环境优美的城市。城市环境一般代表了城市的管理与服务水平,无论是环境的脏乱差,还是管理与人际关系的混乱,都会给老年人生活带来比较差的体验感。第三是需要选择有一定文化底蕴的城市。机构养老主要追求高品质的生活包括精神生活,中高收入的老年群体大都有着比较好的文化素养,比较关注文化与精神层面的享受,因此会优先选择有故事的地方。当然文化是多元的,市井文化、美味佳肴同样是很多老年人的钟爱。

三、关于养老服务的主要内容。

养老的难度应该超过养小,一方面孩子们天真烂漫、听人摆布,而老年人经历丰富、想法甚多;另一方面中国的传统是重视下一代培养,儿童的教育管理体系比较完善,养老到目前为止主要还是传统的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才刚刚起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提出要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五有目标,概括而言,老年人服务主要应该是老有所安、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三个方面,对应着老年人由低到高的三个层面的需求。

老有所安是老年人生活的基本需求,一般包括生命安全、健康保障、服务良好等内容,生命安全主要涉及城市的治安状况,健康保障主要衡量城市的医疗服务尤其是老年医疗水平,服务良好则涉及城市的综合服务能力。应该说,中国绝大多数城市都可以满足老年人的基本需求。

老有所乐是老年人生活的中等需求,可以帮助老年人走出枯燥无味的生活状态,实现身心健康的目标。老有所乐主要应该包括终身教育、人际交往、文化生活等内容,机构养老应当提供老年人学习教育的条件,真正做到活到老学到老;要创造老年人之间相互交往、老年人与不同年龄人员交流尤其是与儿童互动的空间,增强机构养老的朝气;要丰富老年人文化生活,增加老年人生活乐趣。

老有所为是老年人生活的最高需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求,老年人同样有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老有所为不仅仅涉及老年人自己的成就感、满足感,而且关系到养老观念的转变,关系到养老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机构养老一定要高度关注老有所为,帮助老人去承接各种力所能及的工作,让老年人继续感受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为家庭和社会增添动力。

四、关键在于活力型养老建设。

夕阳西下,日薄黄昏,养老通常被认为是夕阳产业,严重缺乏生机活力,因而真正欢迎者不多。不少老年人受传统观念影响,感觉老了后就没有人生目标,发挥不了人生价值,严重的长期处于浑浑噩噩、混吃等死的生活状态。这样的定位不仅严重影响老年人身心健康,而且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导致养老产业的价值与效益无法体现。机构养老应该把研究重点放在活力型养老建设上,这才是养老产业发展的灵魂所在。

建设活力型养老意义重大,一是可以破解社会结构失衡问题。老年化是全球尤其是发达国家面临的普遍问题,中国的老年化来得更加猛烈一点,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现在已经有不少年轻人感到前途灰暗,认为他们供养的负担重,而将来自己老了无人养。中国是人口大国,由于年龄结构不合理,竟然已经出现劳动力缺乏的现象,由于劳动力缺乏,造成劳动力价格企高,导致中国制造业竞争力越来越差。其实,中国人口基数巨大,劳动力短缺应该是一个典型的伪命题。随着老年人口比重越来越高,一方面适龄劳动力确实不断减少,另一方面大量的老年人甚至中年人无所事事,精力充沛的大妈们近似疯狂的广场舞实际上是向社会提出了强烈呼吁,遗憾的是人们往往以娱乐的眼光去看待。因此,增强老年群体活力、发挥他们积极作用应该是解决中国结构失衡的一个关键措施。二是可以解决绝大多数老年人真正的幸福感问题。传统观念认为老年人最好的生活方式是休闲、游玩,问题是传统观念建立在过去人均寿命偏低的前提条件下。而且过去老年人一般子孙众多,退休后在家庭忙忙碌碌很快就走到生命的尽头。随着人均寿命的不断提高和家庭结构的变化,现在老年人一般退休后有20-30年的健康时间,很多老年人的子孙不在身边,传统养老方式已经完全不符合现代老年人的需求。社会发展不应该浪费这些十分宝贵的人力资源,绝大多数老年人自己也不愿成为一个对社会和家庭毫无用处的行尸走肉。相反,当老年人感到自己仍然可以在家庭与社会中发挥作用的时候,他们才有真正的幸福感。

建设活力型养老事关养老观念的根本转变,需要企业与政府的协调配合和共同努力,机构养老为活力型养老建设创造了最好的条件。关注的重点在于:一是如何更好的发挥老年人在家庭中的作用。老年人在家庭中发挥的作用多,老年人家庭地位就高,家庭关系就更加和谐,就可以避免出现不孝子女的情况。机构养老帮助子女解决了老年人赡养问题,减轻了子女负担。但在现实社会中,年轻人工作生活压力大、负担重,时间宽裕的老年人完全可以为家庭提供更多的服务,尤其是在第3代抚养方面。问题是居家养老模式服务家庭方便,但是老年人生活质量不高,而机构养老模式服务家庭不太便利,因此,机构养老需要充分考虑老年人家庭作用发挥问题,努力为他们创造良好条件,而不能仅仅考虑老年人的生活。二是如何更好的发挥老年人的社会作用。老年人不仅仅是社会负担,同样也是十分宝贵的人力资源。老年人普遍拥有比较丰富的经验与智慧,绝大多数老年人身体健康,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同样可以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现在不少城市想方设法吸引年轻人,但是不同城市有不同的竞争力,吸引老年人应该成为一些具备条件城市的选择,从而避免同质竞争。三是如何借助机构养老推动城市发展和配套完善。国家高度重视创新创业,老年人的创新创业能力一定远远超过大学生。老年人一个缺点是因为经历丰富而比较挑剔,但大部分挑剔是有利于城市管理和城市发展的。如果一个城市可以提供比较完备的养老服务,这个城市的管理、服务水平一定得到大大的提高。因此,机构养老完全可以创造城市发展的更多机遇。

   不当之处,敬请指正(chyusong@163.com)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