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隋文帝为何能在短短四个月之内,就能统一分裂280余年的中国?

 江南書院 2022-08-26 发布于广东

运气好,并且还是好到逆天的那种。

如果有人问,一个人若是想获得成功,最需要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答案有很多种,有人会说需要自身努力,有人会说需要借助外力,还有人会说需要一个合适的环境或者时机,总之,每一个人的答案都不同。

但如果综合所有答案,并将其划分类型的话,那么只有两种。

即实力和运气。

那些靠着自身努力能达到,并且在自己可控范围内的因素,称之为实力,而那些个人努力之外,且不可控的因素,则称之为运气。

而在这其中,有个关键点,那就是越是大的成功,运气起到的影响就越大。

而今天我们要讲的主角,是一个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已经分裂数百年的中国完成一统,而他所依靠的,就是令人羡慕嫉妒恨的好运气。

这个人,就是隋文帝杨坚。

杨坚能取得成功,最应该“感谢”的一个人,就是北周宣帝宇文赟。

公元578年,北周的第三位皇帝宇文邕病逝,太子宇文赟继位,是为周宣帝,宣帝宇文赟前后在位一共两年,但正是他在这短短两年的时间里,一手帮助杨坚扫清了所有上位的障碍。

首先,宇文赟在继位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大肆屠戳宗室。

当初,在宇文赟的父亲宇文邕还活着的时候,为了避免“异姓称王”的惨剧发生,对于宇文家族的宗室,还是相当重用的。

不管是治国,亦或者是军事等方面,宇文邕的宗旨,是能用宗室尽量用宗室。

毕竟,在经历南北朝数百年的混乱后,皇权已经衰弱到无以复加的程度,而在这种情况下,各个政权的统治者都发现,关键时刻,宗室才是国之柱石。

因此,至少在宇文邕在世的时候,对待宗室还是相当倚重的。

并且,他在临终前留下的遗诏中,对儿子宇文赟千叮咛万嘱咐,让他尽可能地“不得残杀宗室”。

但随着宇文赟的登基,父亲的谆谆嘱托,全部被他抛在了脑后,就在宇文邕尸骨未寒之际,宇文赟就决定,先拿他的叔父齐王宇文宪开刀。

当然,宇文赟这么做,也有他自己的道理,毕竟他的父亲宇文邕去世的时候,才不过三十六岁,因此,他的叔父们,年龄也差不多都在三十多、四十上下这个年富力强的年纪。

而这个年纪,正是“搞事情”的年纪,如果让他们权力掌握得太多,显然对二十出头,且刚刚登上皇位的宇文赟没什么好处。

所以,宇文赟就把父亲的嘱托忘得一干二净,为了自己的统治稳定,开始了杀戮。

不过,他最开始并没有自己直接动手,而是先找到了自己的堂叔,时任京兆尹的宇文孝伯,并开出了极具诱惑力的条件,让宇文孝伯动手,把齐王宇文宪杀了。

但宇文孝伯是个正直的人,他拿出遗诏,提醒宇文赟不可对宗室杀戮。

而宇文赟哪里会管这些,宇文孝伯不愿意这么干,朝中自然有其他人愿意干,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嘛。

最终,在宇文赟登基的当年,他就指使手下的大臣,告发齐王宇文宪意图谋反,以召其进宫问话为由,残忍将其杀害。

而在杀了齐王宇文宪没多久,宇文赟对不久前拒绝自己的宇文孝伯怀恨在心,因此也找了个理由,将其赐死在家中。

自此,宇文赟开始大开杀戒,先后杀了朝中不少重臣,譬如王轨、宇文神举等等。

而在杀了这些人之后,宇文赟的目光,又盯上了他的五个叔叔,也就是赵王宇文招、陈王宇文纯、越王宇文盛、代王宇文达、滕王宇文逌这五人。

不过,他倒没有杀了这五个人,而是勒令他们离开京城长安,老老实实回到各自的封地上安生待着。

至此,宇文赟把所有自己看不顺眼的宗室和大臣,该杀的杀,该赶走的赶走,而这下他以为,再也没有人可以节制他了,终于可以开开心心当皇帝了。

但也正是他的这一系列举动,为杨坚日后掌握最高权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宇文赟也曾一度想弄死杨坚,毕竟当时的杨坚已经是朝中的柱国大将军兼大司马,同时他还是随国公,并且杨坚的女儿杨丽华,还是宇文赟的皇后。

所以,宇文赟觉得,杨坚身居高位,将来说不定会对自己有威胁,最好找个机会除掉他。

不过,幸运的是,宇文赟并没有直接对杨坚动手,而是采取了一种迂回的方式,他开始不断找自己的妻子杨丽华的麻烦。

比如,因为一件小事,把杨丽华骂个狗血淋头,甚至扬言要处死杨丽华。

听到这个风声之后,杨丽华的母亲独孤氏大为惶恐,她找了个机会亲自入宫,苦苦哀求宇文赟放过自己的女儿,甚至不惜磕头磕到满脸鲜血。

而宇文赟当时看到自己的丈母娘这个样子,难得的心软的一下,就这样,绕过了杨丽华。

但不久后,宇文赟觉得十分后悔,再次对杨丽华说,这次一定要灭了你的家族,同时,他假意召杨坚进宫,并提前对身边的侍卫说,只要杨坚脸色稍有变化,马上就杀了他。

不过,让宇文赟没想到的是,杨坚进宫后神态自若,这份淡定,导致宇文赟没好意思下手,而杨坚也就十分侥幸地从鬼门关逃了出来。

从这件事上,就能够看出杨坚有着何等的运气,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么他早就成了宇文赟的“刀下鬼”了。

但这一次死里逃生,也让杨坚意识到,下一次自己未必这这种好运气,并且按照宇文赟的行事风格,大概率也不会给自己下一次的活命机会。

所以,杨坚决定保命要紧,他主动向宇文赟表示,自己久有出藩之意。

杨坚的意思很简单,他主动示弱,并投宇文赟所好,老老实实离开京城,只有这样,宇文赟才会放过他。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宇文赟看到杨坚如此“上道儿”,心里十分高兴,当即就批准了杨坚的请求,任命他为亳州总管。

此时的杨坚,迫切地希望早点离开京城这个是非之地,好过上安稳的小日子。

但命运有时候就是这么奇怪,你越想过安稳日子,反而越会让你不能得偿所愿,而不久后发生的事情,更是生生把杨坚推到了权力中心。

大象二年(公元580年),杨坚这会正在抓紧收拾行李,准备离开京城,但没想到的是,宇文赟突然下令,改封他为扬州总管。

为什么会突然改封杨坚为扬州总管呢?说起来,这还得感谢内史上大夫郑译。

宇文赟在完成清洗宗室的目标后,就一直有出兵讨伐南陈的想法,因此,他就咨询他的心腹郑译,让他说说派谁领兵比较合适。

而这个郑译,恰恰又和杨坚关系不错,并且前不久,杨坚刚找过他,让他帮忙说服宇文赟,同意自己外调就藩的请求。

因此,在宇文赟咨询郑译的时候,他就顺势推荐了杨坚。

“天元(指宇文赟)曰:'卿意如何?'译对曰:'若定江东,自非懿戚重臣,无以镇抚。可令随公(即杨坚)行,且为总管以督军事。'天元从之。己丑,以坚为扬州总管。”---《资治通鉴》

当然,如果这次杨坚顺利前去南征,那么也不会有后来发生的一系列事情,他也不会那么顺利地执掌最高权力,但事情总是这么凑巧,就在大军即将临行前,杨坚病了。

史料记载,当时他得的是足疾,因此就没有按规定时间出征,他本来计划,等到足疾稍微好一点,就带兵出征,并且,这个请求也得到了宇文赟的批准。

但就在他在家养病的那段时间,宇文赟突然得了重病。

并且,还是病得十分厉害的那种,按照史书上所说的,当时的宇文赟病情不仅来得突然,同时十分严重,已经到了说不出来话的程度。

请注意,此时的宇文赟,已经病得说不出来话,这一点十分重要。

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更为不可思议,就在宇文赟得病的几天后,一道谕旨从皇宫发出,谕旨上写明,要求随国公杨坚“入侍疾”。

“入侍疾”是什么意思呢?很简单,就是让杨坚到皇宫内,侍奉已经重病的宇文赟。

为什么一向讨厌杨坚的宇文赟,会在重病之际召杨坚入宫侍奉呢?并且,当时宇文赟已经口不能言,他又是如何表达出来这种意愿的呢?

没错,这份所谓的诏书,并不是出自宇文赟之手,甚至他根本就不知道,伪造诏书并将其下达的人,是御正下大夫刘昉以及内史上大夫郑译。

至于说刘昉和郑译为什么要请杨坚入宫,那这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早在宇文赟还是太子的时候,刘昉和郑译就是宇文赟的属官,不过,当时朝臣们对宇文赟很有意见,多次建议宇文赟的父亲宇文邕废除宇文赟的太子之位,所以,宇文赟的日子过得是战战兢兢。

既然老板的日子都不好过,下面的人日子肯定也好不到哪里去。

而随着宇文赟成功登基,刘昉和郑译的好日子来了,这二人在朝堂上耀武扬威,专横跋扈,也因此得罪了不少人,因此,朝中不少大臣对这二人都是恨之入骨。

不过,即便是有人看不惯他们,但也无可奈何,毕竟有宇文赟护着。

但问题是,如今宇文赟突然病重,眼看时日无多,这两人就开始慌了,为什么呢?一朝天子一朝臣地道理他们都懂,如果宇文赟没了,那么将来新皇登基,自己指定不会有现在这般逍遥。

更重要的是,近来他们得罪了不少人,仗着有宇文赟护着尚且没事,但是,宇文赟一死,谁还会管他们,到时候必然有人会对他们下手。

因此,两人就寻思,如何破解当前的困局。

指望宇文赟转危为安是不可能了,所以,只能从另一个方面入手,那就是找一个能罩住他们的人。

找未来的新皇吗?也不行,当时宇文赟指定的继承人宇文阐还是个小孩子,即便登基大权也不在他手中。

思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推举出一个辅政大臣,让他来保护自己。

只要能成功推举出一个辅政大臣,那么他必定会因为这个天大的富贵而对自己感恩戴德,这样才能避免覆灭的结局。

但推举谁呢?这是个问题,这个人必须是自己信任且能托付的人。

最终,经过刘昉和郑译多次商量,两人一致认为,随国公杨坚,绝对是这个值得信赖的人,没有其一。

当然,能选择杨坚,郑译起的作用更大一些,本身他就和杨坚交好,同时,当时时间紧迫,可供他们选择的选项也不多,而杨坚本身就是熟人,并且又是皇后的父亲,同时也在朝中担任高官,所以,那就选他吧。

你看,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偶然,正在家里养病的杨坚,做梦也没想到,一场泼天富贵,就这稳稳当当地砸在了他的头上。

而细细回顾这一事件,我们更会发现,这里面充满了不少偶然性

比如,如果宇文赟不在登基之初,就开始大肆屠戳宗室,不把他的五个叔叔赶出京城,那么即便是刘昉和郑译有心想请杨坚,但成功的可能性也不大。

再如果,宇文赟晚点得病,那么杨坚就已经带着大军出发了,到那个时候,刘昉和郑译也不会首先考虑领兵在外的杨坚,毕竟鞭长莫及。

还有,如果杨坚的女儿不是宇文赟的皇后,同时杨坚本人在朝中的地位也没有那么高,那么他也不会被刘昉和郑译,毕竟那样的话,让杨坚当辅政大臣也说不过去。

此外,如果宇文赟的病情来到不是那么突然,或者说最起码能说出来话,同样也不会任由刘昉和郑译伪造诏书。

最后,如果杨坚和郑译的关系不好,或者是交情一般,自然郑译也不会考虑杨坚。

但事情就是这么凑巧,并且,所有的一切,都好像是特意为杨坚准备的一样,不管是宇文赟清洗宗室,还是杨坚与郑译交好,甚至他刚刚好在这个时间得了足疾,成功拖延了行程。

于是,这一切就这么顺其自然的发生了,你说,这不是运气是什么呢?

公元580年五月末,后周宣帝宇文赟病逝,年仅七岁的静帝宇文阐登基,而随国公杨坚则奉遗命入朝,辅佐朝政。

当然,截至到这个时候,杨坚才仅仅是辅政大臣而已,能走到这一步,其中有太多偶然的因素,也就是说,运气成分占比较重。

而在接下来,一直到杨坚代周建隋,则大部分靠的是他的实力以及手段了。

首先,他用令人意想不到的手段,将宇文氏族的藩王们,来了个一网打尽。

前文讲过,后周武帝宇文邕在位的时候,对宗室还算不错,也比较倚仗他们,之后虽说被宣帝宇文赟清洗了一部分,但由于宇文赟死的太快,所以,还有部分藩王实力尚且完整。

比如前文提到的被宇文赟赶出京城的五王就是如此,而他们就成了杨坚代周建隋的心腹大患。

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同时也为了避免这个藩王不安分,杨坚在担任辅政大臣之初,就下达了一道指令。

他以赵王宇文招(武帝宇文邕的弟弟)要嫁女到突厥为理由,把赵王宇文招、陈王宇文纯、越王宇文盛、代王宇文达、滕王宇文逌全数召进京城。

当然,召他们入京,可不是单纯请他们吃吃喝喝来的,而是把他们看管起来,防止他们反抗。

而把这五个最有实力的藩王看管起来后,杨坚就轻松不少,不过,杨坚依旧没敢放松,毕竟满朝文武和天下人此时都盯着他呢。

为了让朝臣和天下归心于他,杨坚一改宣帝宇文赟在位时期的苛政,采取宽和的方式来执政,同时又躬行节俭,这就让臣工与百姓,均对他交口称赞。

这样一来,杨坚又解决了人心的问题。

当然,在杨坚进行着这一系列操作的同时,宇文氏一方也不是没有出来带头反抗他的人,比如时任相州总管的尉迟迥,就坚定不移的站出来反对杨坚。

尉迟迥是宇文泰的外甥,可以说是正牌的皇亲国戚,并且,在武帝宇文邕在位期间,他还全称参与了讨伐北齐的战争,并且因功受封为太师兼上柱国。

而到了宇文赟继位后,他对待尉迟迥也是礼遇有加,不仅拜他为大前疑(后周官职,约等于后世的三公之首),还任命他为相州总管,掌握不少兵马。

正是因为深受宇文氏的信任和重用,所以就决定了,尉迟迥必然是和宇文氏属于同一战线,而看到杨坚擅权,自然要出来反对了。

公元580年,尉迟迥以杨坚“挟制幼主,作威作福”为由,起兵讨伐杨坚,与此同时,郧州总管司马消难、益州总管王谦以及荥州刺史邵公宇文胄等人纷纷响应,表示愿意听从尉迟迥指挥。

因此,在很短的时间内,尉迟迥便聚集起了约十万兵马,浩浩荡荡的对杨坚开始进行讨伐。

不过,这场战乱,仅仅持续了68天,就以尉迟迥大败而告终,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但他的这场失败,不仅导致他本人自尽,并且也导致宇文氏和尉迟的势力,几乎被连根拔起。

而在这种情况下,阻挡杨坚代周建隋的障碍,就已经很少了。

剩下的能给杨坚造成威胁的,就是还在京城被看管起来的宇文氏五王,而正当杨坚在想如何处理他们时,有一个人给他送来了绝佳的机会。

这个人就是雍州牧毕王宇文贤,他在看到杨坚消灭了尉迟迥后,认为此时正是绝好的机会,所以他就暗中联络在京城的五王,也要起兵反对杨坚。

但可惜的是,宇文贤想法不错,奈何实力不济,杨坚十分轻松的就将其消灭,并将其处以极刑。

随后,杨坚特意公开宣布了宇文贤的罪行,并把他暗中联络五王的计划也公之于众,紧接着,顺势就给这五人安上了谋反的罪名,先后将他们一一杀掉。

至此,所有能阻碍杨坚改朝换代的障碍,基本上都被他清除。

而操作完这些后,杨坚在公元581年,由隋国公晋封隋王,之后在同月,北周静帝宇文阐以杨坚众望所归为由,下诏书禅让皇位。

而杨坚则是在三让而受天命,即皇帝位,定国号为“隋”,改元开皇,宣布大赦天下。

复盘杨坚自开始辅政,带最终代周建隋的整个过程,其实我们就能看出,这期间他付出了不少努力,同时也展现出了不少手段。

比如设计召“五王”回京,将他们看管起来,最终又利用毕王宇文贤一事,顺势除掉了五王。

再比如,平定尉迟迥的讨伐,则是他知人善用,指派了和他站在同一阵营的郧国公韦孝宽,利用韦孝宽一心想让家族出人头地的执念,用他作为主将,才迅速平定了尉迟迥。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总之,在这一个阶段,杨坚展示和运用更多的,是自己的实力。

而在开国之后,杨坚并没有马上就展开一统全国的战争,而是选择的休养生息,毕竟,五胡十六国的数百年混乱,已经让全国大部分地区,处于一种“凋残日久”的境况之中。

因此,从公元581年至公元587年,前后足足8年的时间,杨坚做的更多的是在网罗培养人才,同时加快秩序恢复,同时又将货币、度量衡一统等等。

杨坚的各种举措,不仅让大隋境内的商业得以恢复,国库得以充盈,包括人心也逐渐稳定,在这种情况下,一直到了公元587年,杨坚才下令攻打西梁。

西梁拿下后,就只剩下南陈,公元588年,杨坚命杨广、杨俊、杨素三人各率兵马,分三路出击,历时一年,最终在公元589年,活捉陈后主陈叔宝,至此,南陈灭亡。

至此,杨坚完成了一统全国的大业,自西晋“八王之乱”后开始的数百年混乱,也从此结束,中国再一次进入了大一统时代。

开皇盛世,由此开启。

细看杨坚的整个开国过程,前半阶段确实有很大的运气成分,原本岌岌可危的他,在各种机缘巧合下走到了权力中心,这种逆天的运气,让杨坚有了一个良好开局,而后半阶段,则是靠着个人能力,最终开创基业,所以说,在历史上的开国皇帝中,杨坚怕是运气最好的一个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