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谍影重重:被指控的间谍作家——康普顿·麦肯齐(下)2022-08-20 09:06·子名历史

 梦想童年594 2022-08-26 发布于江西

1917年初,希腊政权的内部矛盾越来越激烈。康斯坦丁国王坚信德国会取胜,而韦尼泽洛斯总理则坚决支持协约国。

随着战事的发展,德国获胜的希望越来越渺茫。康斯坦丁国王感到自己的政策已对王位宝座构成了直接的威胁。于是,他对反对派采取越来越强硬的方式,这种矛盾冲突终于在1917年6月爆发。

最终,康斯坦丁国王被迫退位。韦尼泽洛斯总理组建新政府后,希腊也加入了协约国一方作战。

而在被麦肯齐以一种特殊的、个人主义的方式管理得高效、精干的情报组织,并不适合其他思想正统的同事。

麦肯齐的情报站要同时为三家部门服务:卡明、凯尔、还有总部设在开罗的“东地中海秘密情报局的一个分站”,同时,麦肯齐还要向雅典的公使提供他所需要的有关政治、军事的报告。

这个普遍的困难令卡明的好多地方官员非常苦恼,因为这些官员在特定的地点、以特定的方式分属正规的外交部和陆军部领导。

因此,卡明在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最后决定将麦肯齐从爱琴海召回,1917年7月,海军副司令接管了爱琴海情报站并最终将其解散。

至此,麦肯齐惊险刺激的冒险活动结束,但毫无疑问,康普顿·麦肯齐的工作能力是得到了曼斯菲尔德·卡明赏识与肯定的。

麦肯齐回国后,卡明还曾向他说出了那段著名的话:

战后,你应该来秘密情报局和我一道工作,要知道,干这一行是头等的乐事。而且,和战争时期相比,和平时期会更有趣。

一战后,麦肯齐将他的才华和富有魅力的语言呈现在了他的文学作品中。

他将自己在希腊的情报经历,写成了三部作品:《雅典回忆录》、《希腊回忆录》、《爱琴海回忆录》,其中第二部作品给麦肯齐带来了麻烦。

在1931年创作的《雅典回忆录》中,麦肯齐详细讲述了他在1915年底为卡明及秘密情报局工作的最初几个月的经历。

但他并没有对卡明的身份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他只在小说的第二卷中这样写道:

C组织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获得有关敌军的情报。首字母C,能够用以说明一切事务,但是C在哪里,C到底是谁,C到底能代表什么,并且,为什么要用代号C呢,这一切都没有说明。

该小说出版后,尽管与萨默塞特·毛姆的小说相比,该小说更显得真实生动,但似乎并没有引起英国情报机构的注意。

可随着1932年10月第二部作品《希腊回忆录》的出版,麻烦随即找上门来。

书中,麦肯齐对卡明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情报工作的描写饱含深情,但又不无讽刺意味。

例如,他详细描写了一名英国情报机构的同事炸毁君士坦丁堡附近一座桥梁的经过,这位情报官员十分细心,他收集了很多用于土耳其地区的各种不同型号的煤块样品,之后送回伦敦,用作炸弹外包装的模型。同时,“C”掌门的身份彻底曝光。

10月27日,《每日邮报》最新刊号展开大幅篇幅对“秘密情报局局长”进行渲染。

《每日邮报》的记者赫克托·拜怀特,曾在一战前是卡明手下一位非常出色的特工(之前并没有揭露出这个事实),

他在当日的报上这样写道,“这位曾经在战前和战时对侦查苏俄政权作出巨大贡献的海军军事秘密杰出人士的身份,第一次在出版物中被揭露了。'C’的身份彻底明晓了。”

真相大白于天下,首任掌门人在身死将近十年后终于被公众彻底知晓。

这一轰动性的揭露,让时任秘密情报局局长的休·辛克莱上将大为恼火,他气急败坏地要求军情五处(军情五处专门处理国内事务)立即着手采取行动,禁止该书的出版、发售。

当天下午,出版社就接到了公诉处处长打来的电话,对方强令出版社撤回该书的出版。

同一天,外交部的罗伯特·范西塔特爵士收到了辛克莱的一份意见书:

从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这封意见书会显得很令人不快。说实话,这书显然已经揭开了秘密情报局的遮盖布,而这块遮盖布对于秘密情报局来说,将是一个长期面对的重要话题。该书已经阐明了秘密情报局和护照管理处之间的联系,书中的这种解释和阐述的方式让人极其反感。

康普顿·麦肯齐先生还违背了一个事实:即在陆军部被称为“军情一处”的部门实际上是“秘密情报局的掩护体”。

他这样做,彻底暴露了某些如今还在部门里工作的官员身份,这位作家先生还透露这些人的全名,特别是很多曾在情报局工作的人员姓名。

而这些人中,一部分还被指定为将来一旦发生战争需要再次雇用的,其他一部分如今还与秘密情报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该书使得上述两类人,今后再无用处,同时他们还会成为报复的对象,时刻面临着危险。

最后,该书也为现任职员将来离开情报局,以及情报局因为各种因由不得不联系的新闻工作者们树立了一个极其危险的先例。

麦肯齐在书中泄密了一战时电文的相关内容,此外,他还泄露了秘密缩略词:“Mile”。当时,这个缩略词在秘密情报局军事处和斯图尔特·孟席斯爵士那里仍在使用。

因为《希腊回忆录》呈现了更多的信息,该书的出版引发了第一次诉讼,麦肯齐被控告上了法庭。

起诉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他违反了“官方保密条例”,英国政府正是通过该条例来阻止和镇压了更多记载着安全情报机构信息的回忆录的出版。

在整理出庭的资料时,麦肯齐的律师雷金纳德·兰·普尔爵士一直认为,政府是想以康普顿·麦肯齐为例,警告劳合·乔治和温斯顿·丘吉尔,不要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引用尚未公开的官方文件。

同时,麦肯齐在被关押受审期间,也托人打听到:在内阁会议上,司法大臣认为康普顿·麦肯齐已经彻底摧毁了整个秘密情报局,而要弥补这一切,整个国家将要至少损失掉两百万英镑。

对麦肯齐的审理不是完全公开的,在审理过程中,瓦伦丁·维维安出现在了荧幕前,他把收集的麦肯齐小说段落中的证据一一列举出来,并声称这些段落暴露了十六位特工或官员的身份,而这些人都曾与秘密情报局有关联。

维维安的这些材料受到了麦肯齐聘请的另一位大律师圣·约翰·哈钦森的仔细核查。因此,在接下来的审讯中维维安还需要再准备长达十页的扩充论述资料。

同时,在公开法庭上,哈钦森大律师却提交了一位外交部官员的证词。这位官员认为,尽管“官方保密条例”明令禁止公开发行官方文件,但是,在麦肯齐的事实内容素材中“公众利益”并没有受到“歧视”,因此他认为“公开发行这些文件”不会给“任何人带来任何伤害”。

这次审讯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双方都再为下一次的开庭审理做着准备。但是,官方却明显觉察到这个案例始终会是个麻烦,因为公众舆论的负面影响会远远胜过诉讼所做的模范价值。

结果,政府部门决定尽量与麦肯齐的律师达成庭外和解,很快,官老爷们坐到了一起:范西塔特爵士、公诉处处长、维维安、弗农·凯尔爵士在外交部明亮气派的办公室里,他们召开了一次紧急会议,具体商讨一些不会导致麦肯齐被关押的条件。

之后,麦肯齐收到了一份协议:如果他承认有罪,那么他仅仅会收到“最多500英镑的罚金和500英镑的诉讼费”。

1931年1月,该案再次开庭审理,它也成为当时新闻媒体聚焦的热点。但令人大跌眼镜的是,麦肯齐承认了自己有罪,显然,他不愿意因此入狱。

在法庭上,一系列引文都指证麦肯齐是一位形象极好的人。同时,法官也被公诉人说服,认为他是一位正直的好人,认为他出版的这些文件“不会带来任何危害”。

法官希望此案,能在某些方面起到一定示范作用,同时也警告了那些受鼓励想出版类似违规刊物的人,能从中受到启发。最后,法官宣布:

我非常犹豫是否该让你入狱,麦肯齐先生。但经过我慎重考虑之后,我最终决定释放你,但处罚你一个相对较轻的100英镑的罚单。同时,还需要麦肯齐先生缴纳诉讼费100英镑。

这个案子因此结案,显然,这个结果出乎媒体的意料。

《泰晤士报》展开大篇幅评论,他们认为应从这个案例中吸取教训,那就是“官方保密条例”不仅能制约类似“间谍活动和其他重罪”一样的危险阴谋,同时也进一步证明了这一法案的适用范围更为广泛。

其他报刊也进一步推断认为:透过麦肯齐这一个案,其实政府针对的是各种与政治和秘密情报系统相关的回忆录。从而向这个时代的作者,特别是某些写自传的人传递某种信息。

此案对麦肯齐产生了一定作用,在他八年后的第三部回忆录《爱琴海回忆录》发表时,他的确大量压缩了那些与间谍活动相关的有趣素材。

尽管在他结束特工生活22年后,这些材料不会对任何人产生危害了,但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再也不想受到任何与情报工作有关的非议困扰了”。

败诉的麦肯齐打算写一部长篇小说,好好出出这口恶气。

在结案后不久的1933年,麦肯齐的报复之作——《脑积水》出版了。在这本书里,英国秘密情报局被麦肯齐狠狠地讽刺了一下。同时,麦肯齐在小说中使用激烈的语言对全世界的情报工作大加讽刺。

小说中麦肯齐用“C”和“K”代表辛克莱和弗农·凯尔二人,将他们描写成不共戴天的竞争对手。他继续透露他所掌握的情报内幕。

因为,秘密情报局反间谍头目、副局长瓦伦丁·维维安出席对他的审讯,麦肯齐对他相当不满。

在书中,麦肯齐不无讽刺地将维维安描写成“H·H”——亨特·亨特,说他反应迟钝,却相当自负,秘密情报局总部和百老汇大街上的办公大楼被他称为“果树女神的小屋”。此外,书中还塑造了N(纳丁上校)和P等人物。

在小说中,秘密情报局被称为“特派情报局”,作为特派情报局M。Q.99(E)分站头目的N特工在培训他新招募的员工亚瑟·布伦金索普时,警告说,他们的工作“不仅仅是在古堡中,与神秘漂亮的波兰伯爵夫人约会,大部分工作都是些例行公干,比如制作卡片索引、整理清单、把文件归档、把间谍报告整理成规范的英文等等”。

麦肯齐在书中告诉读者,特派情报局的总部位于伦敦北部波莫纳罗奇的一栋独立的小楼内。它因为出了一次意外安全事故而被情报局废弃,打算安置那些“为国效力而被逼疯的官员们”,用来做他们的家园。

然而,这里还不是一所真正意义上的“疯人院”,因为特工N对这儿的安全严加监视。比如说,这里的档案资料则由一帮“肌肉发达的聋哑人”负责看护保管。

麦肯齐还告诉读者,人们也称N为“头儿”,而且N也使用情报局高官专用的绿墨水,并与每天负责监听苏联电台的密码破译员们合用一个指挥部。

小说中,破译员们被毫不掩饰描写成:“这些机要员都是俄语专家,他们两小时一班,监听从莫斯科传来的消息,之后口述给速记员”。

麦肯齐在小说中采用辛辣、幽默的笔调,将情报总部内的场景勾画出来。

他这样的写法,当然不会再冒犯情报机构的任何人。小说中“特派情报局”的暗室是由一只巨大的电冰箱改装而成,四位显影师不停地在冲洗照片。

这些照片都是由潜伏在世界各地的英国特工拍摄而成的,照片中显示的是国外武器装备和设防情况。

室内实验室是由游泳池抽干水后,改造而成的,实验室的药剂师正在破译密码,分析其他国家在下一次战争中可能会使用的毒气样品。

据一名特工发来的报告称,空投某种最有害的毒气后,在半径为200英里的土地上生存的一切生物都会变为青色的尸体,还有很多人会得痴呆症。

此书在1954年再版时,麦肯齐重新写了序言,他这样写道:

我因违反《公务保密条例》,在奥尔德贝里受审后不久创作了《脑积水》。当时这本书被读者视为像“马克斯兄弟”公司的影片一样离奇。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很多人会发现那些从事秘密情报工作的人实际上的确像“马克斯兄弟”电影中的人物那样行动。例如,我就是被《鸭汤》这样一部彻底的现实主义影片打动的。

曾经一度,《脑积水》被认为是替特工新手编写的严肃教科书。如果这本书不是有一段时间难以被理解,它可能早已成为权威性著作了。

但是,能读懂本书的人一定相信,1953年11月爱丁堡警察开始审讯的“阴谋集团”案的四名苏格兰年轻人之前一直在研读此书。

《脑积水》是麦肯齐题献给格拉斯哥大学前任校长的,他在写给这位校长的信中坚持认为,他的书只是一本荒唐的神话小说,他不指望读者能接受这种否定。

他说:“假若此书不能如实写出情报机关的喜剧效果来,那我一定解释说,要我画蛇添足是不可能的。”

与毛姆不同的是,麦肯齐一直把自己的特工生涯看得非常轻,他一直认为自己在这段经历中获取的不是戏剧艺术的灵感,而是喜剧艺术的妙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