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主席去世后,纪念堂设计无法确定,负责人:主席有首《蝶恋花》

 梦想童年594 2022-08-26 发布于江西

1976年9月9日下午三点,中央广电集团下属全国各地广播电台,同时在哀乐声中通报了一则消息:

“我党我军我国各族人民敬爱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终因病情恶化,医治无效,于1976年9月9日零时10分在北京病逝。”

毛主席溘然长逝的消息,震惊了整个世界。中华大地,更是一片哀鸣之声。

新闻播报的同时,关于如何安置毛主席遗体的问题,中央领导人快速召开了政治局会议,经各方面考虑,最终决定:要长期保存毛主席遗体!

可另一个问题却也同时产生了:伟人遗体,该如何安置?

为了妥善解决遗体安放与选址问题,中共中央专门成立了毛主席遗体保护小组,并召集来自多个省市的建筑师、美术师汇集北京,商讨纪念堂的选址和建筑设计方案。

经过数日研讨,设计方案却始终迟迟无法确定。

就在这时,负责人顾明突然回忆起了毛主席的一首词——《蝶恋花·答李淑一》,为设计方案的最终确定指明了方向…

违意愿,存遗体

“厚葬祖先,荫泽子孙”,是中华民族传承几千年的传统习俗。在过去甚至现在,每遇丧事,人们总是习惯木棺土葬、大操大办。

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了减少占用耕地林地,党中央提出了一项关于死后实行火葬的倡议书。

这项倡议的发起人,也正是人们敬爱的毛泽东主席。

1950年10月27日,也就是新中国刚刚成立一周年之际,开国元勋任弼时因突发脑溢血病逝北京。

为了感怀任弼时为新中国付出的努力与牺牲,党中央为任老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和送葬仪式。

作为治丧委员会的负责人,毛泽东在伤心老友离开的同时,也注意到了一个问题。

他多次向周恩来、刘少奇等领导同志提起:开国元勋厚葬实属必要,但我们这么多人以后都这样来一遍,是不是太浪费了?

后来毛主席因公来到杭州西湖,闲来游逛时,看见湖周围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坟墓。顿时皱着眉头感叹道:死人与活人争地,不好!

1956年4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京召开,毛主席收到了秘书递交上来的一份文件——《倡议实行火葬》。

看完之后,毛主席连声表示:好,好。随即便拿起毛笔,第一个在倡议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毛泽东,一九五六年四月廿七日。”

随后,包括周总理、朱德元帅、邓小平等一百多位党中央领导人,都相继在倡议书上签了字。

在倡议书最后,有这样一句话:

“凡是签了名的,就是表示自己死后一定要实行火葬。后死者必须保证先死者实现其火葬志愿。”

正因如此,包括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众多领导人逝世后,采用的都是火葬方式。

(1952年9月,毛泽东与国民党元老程潜在中南海划船)

1963年12月,罗荣桓去世,成为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离开我们的开国元帅。

作为多少年来的亲密友人和伙伴,毛主席亲自参加了罗荣桓的告别仪式。还作出了“国有疑难可问谁”的感人诗句。

最为一名已近古稀之年的老人,即使多少次历经过枪林弹雨,毛主席还是不免生出了几分惆怅之情。

从追悼会回来后,毛主席和负责照顾他的医护人员吴旭君,聊起了关于生死的问题。

他提到:“我是主张实行火葬的,自己肯定不能例外,我在火葬倡议书上签了名,照此办理大有好处,留下我的遗体只会增加人民的负担。”

其实毛主席说这话是有事实依据的。在当时社会主义国家阵营中,同样作为领导人的苏联列宁和越南胡志明,就都被采用了永久保存遗体的方式,供群众的瞻仰和悼念。

毛主席知道,同样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开国领袖,如果没有自己的遗嘱,百年之后的他很可能也会被以同样的方式保留遗体。

长期在毛主席身边工作的吴旭君,对毛主席一直有很深的感情。虽然作为医生,本该看淡生死,可吴旭君从心底里还是不愿意和毛主席谈起这个话题。

“别这么严肃嘛,以后我的追悼会上,大家尽可以穿的花花绿绿的。”感受到身边工作人员的沉默,毛主席笑着同大家讲道。

说着毛主席提到了自己平常喜欢吃鱼这件事上。他半开玩笑地说道:

“我这辈子吃鱼多,等我死后,把我火化了的骨灰撒进河里喂鱼,对它们说:'鱼儿啊,毛泽东给你们赔不是来了,他生前吃你们,现在你们吃他,吃肥了再去为人民服务,’这就叫物质不灭定律。”

作为一名无产阶级领袖,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战士,毛主席在看待死亡这件事上,显然有其独特的看法和豁然的态度。

如今坐落在天安门广场的毛主席纪念堂,已经成为了亿万中华儿女缅怀历史、传承红色精神的一个标志性地点。

但实际上,不论是保存遗体,还是修建纪念堂,严格来说都是与毛主席本人生前的意愿,相违背的。

一首词,定基调

毛主席去世的消息传来,时任国家领导人的华国锋同志,迅速召开政治局会议,并首先提出了保存毛主席遗体的建议。

经过多方面思考和广泛讨论,最终会议作出了“保存毛主席遗体”的决议。

会后关于如何保存与安放遗体的各项举措,迅速实施开来。

几日后,来自全国八个省市的四十多名专家齐聚北京前门饭店,商讨主席遗体安放选址和建筑方案。

选址工作刚开始,设计组的成员们首先提出了“水上日出”的想法。他们认为毛主席前半生南征北战,后又为人民的生活操劳半生,应该找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安睡”。

根据这一思想,大家伙开始四处奔走,找寻合适的水域。什么中南海、昆明湖等等地方,尽皆纳入了讨论范围。

可一个个地方讨论了个遍,大家却又发现,这样的方案虽然或许可以表现了大家伙儿对毛主席的心意,却实际上违背了毛主席希望深入人民的心愿。

于是,一切推翻重来。

这时有人又想到了“山顶红星”的设计思想,要让毛主席安卧于苍松翠柏的群山之巅,让他像一颗永不落幕的恒星,照耀中华民族未来的伟大征程。

工作组的一些同志们又去登高攀山,香山、景山,玉泉山一山又一山…只希望能为主席寻找一个合适的长眠之地。

登山考察正如火如荼展开,会议讨论中,却又有一些人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这些人认为,工作组同事们受主席离世的悲痛心情影响,提出的种种设计想法太过于沉痛,建筑设计也多是以陵墓形制为主,呈现出一种沉重、肃穆、哀泣的悲壮感。

国务院有关领导在看到设计组成员提交的初步方案后,也作出了类似的指示:“设计思想上要与历代剥削阶级的陵墓建筑划清界限”。

这样一来,无论是根据“水上日出”还是“山顶红星”的设计思想拟画出来的建筑设计草图,便大都不适用了。

到此为止,设计方案讨论工作似乎陷入了一筹莫展的境地。

此时设计组负责人顾明突然想到了毛主席的一首词——《蝶恋花·答李淑一》。

他提到:“毛主席在《蝶恋花·答李淑一》词中说,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烈士们牺牲之后,来到了月宫里,吴刚捧出桂花酒,嫦娥仙子舒袖起舞,这样的浪漫描写,体现出了无产阶级的大无畏生死观。”

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大家一致认为:应该设计一座“堂”。既有庄严之感,能体现出主席的崇高伟大,又能展现出主席的深入群众、平易近人。

确定了设计纪念堂的根本方针之后,设计组成员接下来最主要的任务,便是确立纪念堂的具体选址。

定址天安门,身处群众中

经过设计组夜以继日地多番讨论,最后他们向国务院提交了5个比较具有可行性的选址方案。

第一个方案是建在香山公园半山腰的玉花山庄。这里居高临下,基本可以俯瞰整个北京城。而且这里是解放战争后期,毛主席指挥全国进军的地方,具有深重的政治意义。

唯一不好的一点是,这里距离北京城太远,且交通不便。

第二个方案是建在景山。景山位于北京市城区的中轴线上,从其顶部可以眺望到天安门广场。便有专家提出,在半山腰打通一个山洞建设纪念堂,山顶还能树一座纪念碑。

可这样一来,景山本身作为一个旅游景点,其生态必然会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剩下的三个方案,都是建造在天安门广场,只是具体位置不同。

除上述五个方案外,其实还有人提出将纪念堂建在瀛台的想法。

但一来瀛台位于中南海在办公地点建纪念堂,怎么也比太合适。二来它地处国家政治中枢,实在不便于老百姓的日常参观。所以这个方案很快就被否决掉了。

时年10月8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刊登了关于建设毛主席纪念堂的某些决议。

“纪念堂建成之后,即将安放毛主席遗体的水晶棺移入堂内,让广大人民群众瞻仰遗容。”

这样一来,距离与人流不合适的香山、景山和中南海几处选址,已经无法满足纪念堂的设计要求。

如此一来,纪念堂设在天安门似乎已成定局。

从建国开始,天安门广场对中国人来说,就有了不同于一般的意义。毛主席也正是在这里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并亲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到底将哪里作为纪念堂的建造地点。

当时专家们围绕天安门提出的建造地址一共有三个。

一个是建在天安门前,一个是建在天安门北,还有一个是建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以南。

经过多方考量,在尽可能不破坏原本天安门建筑设计的情况下,最终将纪念堂的位置确定在了天安门广场的南端。也就是位于人民英雄纪念碑和正阳门城楼之间。

地址选定之后,便是紧锣密鼓地确定纪念堂的建筑形式和方案。

出于对毛主席的尊敬和怀念,很多建筑师在设计方案时,总是下意识地认为毛主席的纪念堂必要是一座宏大的建筑,才能体现出为人的崇高。

所以提交的方案、设计都偏大,和周围的建筑群会有一种格格不入的感觉。

最后还是南京工学院杨庭宝教授,率先提出了设计一个50米见方建筑的草图思路,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经过严格的测量和考虑,最终确定在距离人民英雄纪念碑和正阳门等距200米的位置,建造一座长宽各105.5米,高度为33.6米的平顶建筑。

此外,考虑到实际情况,纪念堂打破了我国自古以来坐北朝南的建筑习惯,将纪念堂的正门设计成立向北的朝向。

这样群众大会时,纪念堂的南北、东西边都会有群众环绕。真正实现了毛主席“身处群众中”的心愿。

1976年11月,纪念堂设计稿终稿定稿。中央有关部门迅速成立了纪念堂工程现场指挥部,负责具体建造工作。

11月24日下午,毛主席纪念堂建造奠基点伦理在天安门广场建造工地隆重举行。从这一天开始,天安门广场上,出现了一个昼夜不停、紧张繁忙的施工工地。

半年后,也就是1977年5月4日,毛主席纪念堂便以令人惊讶的速度,高质量的规格,正式竣工了。

8月11日,承载毛主席遗体的水晶棺移入纪念堂。8月20日,毛主席遗体进入纪念堂。

9月9日,也就是毛主席逝世一周年当天, 纪念堂举行了庄严的纪念仪式。并正式宣布对外开放,随后数万人涌入其中,成为纪念堂落成后首批瞻仰毛主席遗容的群众。

结语

“毛主席的伟大身躯,江河湖海容不下,三山五岳载不起,只有安卧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才是最为合适的。”

近百年以前,毛主席如同一颗璀璨的恒星,照耀了中华民族前进的道路。

现如今伟人已逝,我们这些未能有幸经历那段历史的后辈人,何其感恩还能后这样一座纪念堂,让我们有机会瞻仰开国领袖的遗容。

四十多年过去了,坐落在天安门广场的毛主席纪念堂,每年都会迎来数以万计华夏儿女的身影。

也确实正如前面前面那句话,毛主席的身躯,还是存在于人民之中,才是最好的选择。而我们也相信,这会是他老人家最好的归宿和心愿。

伟人已去,丰碑永存!

参考文献:

[1]西北,闫树军.毛主席纪念堂最初的几种设计方案[J].党史博览,2020(03):32-33.

[2]孟昭庚.毛主席纪念堂的故事[J].文史精华,2009(12):27-31.

[3]朱亮.毛主席纪念堂建筑方案设计过程[J].装饰,2009(09):30-32.

[4]王学亮.毛主席纪念堂的选址和设计[J].党史文汇,2007(09):34-37.

[5]董少鹏.毛主席纪念堂设计内幕[J].档案,2004(02):44-45.

[6]吴晓彤,秦宝杰.毛主席纪念堂的设计与修建[J].党史博览,2004(03):30-3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