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才色无双》之关盼盼——"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为夫守节,遭白居易诗杀,香消徐州云龙山燕子楼

 易飞扬 2022-08-26 发布于河南

徐州,古称彭城,自古形胜之地,华夏九州之一。素有"五省通衢"之称,东带淮海,西接中原,南连吴越,北控齐鲁。水陆交通要冲,历代兵家必争,山河四塞,沃野千里,物阜民丰,人杰地灵。

徐州历史文化丰富,名胜古迹众多,有夏禹镇水的铁牛、吴季子挂剑台、范增墓、项羽戏马台、龟山汉墓、云龙山、燕子楼等。

燕子楼,唐德宗贞元年间,徐州刺史张愔为爱妾关盼盼构筑的一座小楼,因其飞檐挑角,形如飞燕,且年年春天多有燕子从南方飞来,故名。

徐州云龙山燕子楼

张愔(?-806),邓州南阳(今河南邓州市)人,唐代徐州刺史、徐泗濠节度使张建封之子。

张愔初以父荫补虢州参军事。

德宗贞元十六年(800年)五月,张建封死。军士拥立张愔,上表于朝,谋求为徐州留后,朝廷不许。张愔乃自称知军事,与朝廷形成公然对抗(史称"徐泗濠军乱")。德宗皇帝对此大为光火,分拆濠、泗二州隶淮南,诏令淮南节度使杜佑(检校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徐泗濠节度使)讨伐张愔。杜佑大备舠舰,遣属将孟准、泗州刺史张伾渡淮进击徐州,不克,引还。杜佑认为出师应变非己所长,因此只是固守境内不敢进攻。德宗不得已招授张愔为右骁卫将军、徐州刺史,知留后。以泗州刺史张伾为泗州留后,杜佑兼濠州留后。

不久,德宗又进张愔为武宁军节度使、检校工部尚书。

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张愔患病,上表以求他人代位。十一月,宪宗下诏封张愔为工部尚书,以王绍为武宁节度使,恢复濠州、泗州隶属徐州,徐州人为之大喜,遂不再乱。十二月,张愔在赴京上任途中亡故。张愔治理徐州七年,甚有政绩。死后追赠尚书右仆射。

关盼盼,彭城(今江苏徐州)人,约生于唐德宗贞元三年(787年),幼失所亲,入于伶班,善歌舞,通诗文,美容颜,雅风姿。能唱白乐天的"长恨歌",善跳杨贵妃的"霓裳羽衣舞",小小年纪,便以歌舞驰名徐泗濠一带。贞元十六年(800年),时关盼盼约十四岁,张愔以军事获任徐州刺史,遂以重金为其赎身,并纳之为妾。

关盼盼像

张愔作为封疆大吏,主政一方,却因为得之非正途,内心并不能做到完全坦然,甚至说对朝庭时刻有些战战兢兢也不为过。虽然生性儒雅,颇通文墨,却并无多少时间和心情吟诗弄文。倒是关盼盼入府以来,张愔一下子从她的诗文与歌舞上,得到身心与情感的双重放松,给枯燥的官场生活平添了不少浪漫色彩。因此,张愔对关盼盼的宠爱,自与别的妻妾不同。由于自小就缺少亲情和关爱,面对张愔的浓浓爱意,关盼盼自然也从心底涌起莫大的暖流与欣慰。二人虽在年龄上颇有差距,但也算得上情投意合,恩恩爱爱。

贞元二十一年(804年),时任秘书省校书郎的白居易,途经徐州。素慕白居易诗才的张愔邀其至府中,设家宴盛情款待。关盼盼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竟能见到心仰已久的大诗人,对白居易的到来自然十分欣喜,席宴上频频为其敬酒。酒酣之际,张愔让关盼盼起身献艺助兴。关盼盼欣然领命,借着酒力,恨不得使出浑身解数,唱罢"长恨歌",又跳起"霓裳羽衣舞"。歌声婉转,不似人间凡曲;舞姿曼妙,仿佛贵妃再世。白居易嗟叹之余,大为赞赏,当即赋诗相赠,其落句为:"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能得到自己仰慕的大诗人题句称赞,关盼盼内心无疑是激动而又欣喜的。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仅两年之后,也就是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张愔在获封工部尚书后,启程赴京,还没走出徐州,突然病亡。数月后,归葬于洛阳北邙山。张府很快零落,家中姬妾生活无着,各自飘散。只有年仅二十岁的关盼盼忘不了张愔对自己的宠爱,在张府易主后,只身移居徐州城郊云龙山麓的燕子楼,矢志为夫君守节。

元和十年(815年),曾在张愔手下任职多年,刚刚升职为司勋员外郎的张仲素初到长安,前往拜访白居易,并特意带了关盼盼近来所写的"燕子楼新咏"诗三首。张仲素比较熟悉关盼盼的生活,并且深为其挚情而感动。关盼盼因与白居易在家宴上相识,且得到过其诗句赞美,又十分倾慕白居易的诗才,所以才让张仲素带诗来,希冀可以获得知音之赏。

其一

楼上残灯伴晓霜,独眠人起合欢床;

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

关盼盼诗

其二

北邙松柏锁愁烟,燕子楼中思悄然;

自理剑履歌尘散,红袖香消一十年。

其三

适看鸿雁岳阳回,又睹玄禽逼社来;

瑶瑟玉箫无意绪,任从蛛网任从灰。

关盼盼诗

辞句婉丽,情真意切。白居易读后,忆起往事,不免感伤!既欣赏关盼盼之才情,也深为其不幸遭遇泪目。捧着诗笺,大诗人反复吟咏之余,心想张愔已经逝去十年,还有爱妾为他守节,真是令人羡慕。在那个以蓄妾为荣的时代,说不定大诗人还有点心生嫉妒。于是就有了另一个想法:既然如此情深义重,何不追随夫君到九泉之下,成就一段夫死妾殉的诗坛佳话呢?为此,白居易依韵和诗三首:

其一

满窗明月满帘霜,被冷灯残独卧床。

燕子楼中寒月夜,秋来只为一人长。

赵朴初题句

其二

钿带罗衫色似烟,几回欲著即潸然。

自从不舞霓裳曲,叠在空箱一十年。

其三

今春有客洛阳回,曾到尚书坟上来。

见说白杨堪作柱,争教红粉不成灰。

特别是最后一首,最后一句,说张愔墓上白杨已可作柱,遗憾的是生前万般宠爱的红粉佳人,迟迟没能化作灰尘相随而去。

后面又附一首绝句,说的更为直白露骨,诗曰:

黄金不惜买娥眉,拣得如花四五枝;

歌舞教成心力尽,一朝身去不相随。

据说关盼盼看到诗后大哭,对着捎信来的张仲素说:"自公薨背,我并非不能死,只恐百年之后,人们会说我公重于色,有从死之妾。岂不玷污我公清范?故而饮恨偷生尔!"

本来关盼盼对大诗人能回信并和诗是抱有几分欣慰与激动的,甚至还有些受宠若惊之感。万万没想到,堂堂大诗人竟用如此尖刻的诗句,来对待一个小女子。为夫君守节十年,不但没有得到关怀与同情,反而是以诗劝自己去殉死。从未有过的绝望心情涌上心头,乃提笔依韵和诗一首:

自守空楼敛恨眉,形同春后牡丹枝;

舍人不会人深意,讶道泉台不去随。

十年独守空楼,常常愁眉不展,想想当年欢宴上大诗人夸自己"风嫋牡丹花",而今却已是春残将谢;大诗人未能领会自己的深意,竟然诘问为何不随君黄泉相伴。

本已了无生趣的关盼盼,此时更是万念俱灰。既然站在道德至高点上的大诗人以诗相逼,不如就成全了他罢。

此后,关盼盼开始绝食,任人劝说,终不能挽回那一颗向死之心。十天之后,一代佳人,香消玉殒,燕子楼上,阴风阵阵。弥留之际,含恨吟云:

儿童不识冲天物,谩把青泥污雪毫。

在此时关盼盼的眼中,鼎鼎大名的白居易也不过就是一个稚童,休要拿混浊的青泥来玷污我的冰清玉洁!

在得知关盼盼的死讯后,白居易还是颇为震惊,虽然他也许早就知道会是这般结局。但还是没想到关盼盼竟如此贞烈,而自己写的诗是造成这一后果的直接原因,心情不免由敬佩转成了内疚。官居高位的他赶忙托人,把关盼盼的遗体安葬回洛阳张愔的墓侧。或许他以为只有这样,才能令自己的愧疚之情稍稍心安。

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年),白居易六十八岁,官拜太子少傅,进封冯翊县开国侯。分司东都洛阳,不再积极参与政事,退隐于洛阳香山。该年冬,得风病,卧床数月。我们都知道乐天公多养姬妾,其中尤以"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中的樊素和小蛮为最爱。至此,看着日渐衰弱的身体,为了自己百年之后,樊素与小蛮不致再重演关盼盼的悲剧,遂忍痛将她们遣散。从这看来,他对自己当年以诗逼死关盼盼,还是颇有悔意的。

北宋大文豪苏轼在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至元丰二年(1079年)任徐州知州,常游云龙山,数登燕子楼。元丰元年(1078年)十月,大文豪夜宿燕子楼,竟然梦见关盼盼,于是写下了《永遇乐》一词: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觉梦,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南楼夜景,为余浩叹。

苏轼题——云龙山

南宋名相文天祥也曾游徐州,登燕子楼,深为关盼盼的情义而感动,留下《燕子楼》一诗:

自别张公子,婵娟不下楼。

遂令楼上燕,百岁称风流。

我游彭城门,来吊楚王阙。

问楼在何处,城东草如雪。

蛾眉代不乏,埋没安足论。

因何张家妾,名与山川存。

自古皆有死,忠义长不没。

但传美人心,不说美人色。

燕子楼因关盼盼而知名,成为徐州历史胜迹。人们登临其上,或发思古之悠情,或生抚今之感叹。

李白有言:"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人人皆为过客,甚至无异于恒河沙数。

古人亦云:"名者,实之宾也。"留者必失之,失之亦何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