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名人录:四川省遂宁市有哪些历史名人

 geoallan 2022-08-26 发布于四川
文章图片1

遂宁,别称斗城,四川省辖地级市,在遂宁这块不大的土地上,诞生了不少在历史星河中留下青名的人杰,今天小编就带大家看看有哪些名人吧,欢迎各位朋友补充,让我们铭记那些在历史上作出贡献的人。

文章图片2

陈子昂(661年—702年),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遂宁)人,唐代文学家、诗人。

陈子昂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喜爱跑马打猎,不好学,年十八未知书,后来在学校看到学子刻苦勤学,遂至金华山乡校,发愤读书,学业有成后前往长安,唐睿宗文明元年(684年),陈子昂24岁进士及第,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则天赏识,授麟台(秘书省)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曾因反对武后而株连下狱,曾两度从军边塞,对边防事务颇有远见。圣历元年(698年)陈子昂因父亲老迈而解官回乡,不久父死,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久视元年(700年)冤死狱中,年仅四十一岁。

陈子昂初唐诗文革新古文运动的先驱者。存诗共100多首,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登幽州台歌》《登泽州城北楼宴》和组诗《感遇诗三十八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方回在《瀛奎律髓》说道:“陈拾遗子昂,唐之诗祖也”,故有“唐诗诗祖”之称。

文章图片3

雪窦重显(980年—1052年7月8日),俗姓李,字隐之,谥号明觉,宋代遂州(四川遂宁市船山区)人,北宋云门宗僧人。

重显家是当地富豪,宗奉儒学,幼受家学,而志存出世,乃以妙龄离俗入道,投益州普安院仁诜禅师门下出家得度,初习经律,兼涉世法,他在益州到大慈寺元莹处听讲宗密的《圆觉经略疏注》。1003年(咸平六年)重显受具足戒,后来又投入复州北塔智门光祚门下,跟随他5年,尽得其道。他于池州景德寺做过首座和尚,为众僧讲说僧肇《般若无知论》。在钱塘县灵隐寺隐居3年之后,移居苏州翠峰寺,后又住持于翠峯寺,翠峯寺是雪窦禅师展开住持弘法的第一座寺院。 翌年又移居明州雪窦山资圣寺,1052年(皇祐四年)入寂,世寿73岁,僧腊50载,谥号“明觉大师”。

因长期住持于雪窦山资圣寺,故世人冠以“雪窦重显禅师”称谓,被誉为云门宗中兴之祖,云门宗禅法在雪窦重显时期大张旗鼓,风靡天下,和临济宗平分秋色,当时有“云门、临济,独盛天下”的美誉。

文章图片4

王灼(生卒年不详),字晦叔,号颐堂,南宋遂宁府小溪县(今四川省遂宁市船山区)人 ,宋代科学家、诗人、词曲研究家。

王灼出身寒微,娴于音律,青年时代曾到成都求学,后往京师应试,虽学识渊博却举场失意,终未入仕,只得流落江湖,寄人幕下,作舞文弄墨的吏师,著有关于制糖的专著《糖霜谱》七篇,其所撰《糖霜谱》是世界上第一部完备的介绍糖霜生产和制造工艺的科技专著。绍兴十五年(1145年)寓居四川成都碧鸡坊妙胜院,潜心著述,常去友人王和先张齐望家饮宴,皆有声妓,回家时“缘是日歌曲,出所闻见,仍考历世习俗,追思平时论说,信笔以记”,遂著有《碧鸡漫志》五卷。

文章图片5

谢端(1279年—1340年),字敬德,号桤斋,四川遂宁人,元朝官员。

谢端年幼时聪慧过人,五、六岁时就会吟诗,十岁能作赋。二十岁时和宋本同从一师,谢端学理学,宋本学古文,二人又都在江陵授课,他们在文学方面齐名,当时号称“谢宋”。延祐五年(1318年)中进士,授承事郎、潭州路同知湘阴州事,一年后入朝担任为国子博士,调太常博士,后升侍制,选国子司业,累迁翰林直学士,官阶太中大夫至元六年(1340年)去世,享寿六十二岁,国子祭酒轻车都尉、陈留郡侯,谥“文安”。

谢端善为政,其文章谨约有法度,至顺元统以后,朝廷制策,多出其手。预修文宗、明宗、宁宗三朝实录及累朝功臣列传,时称有史才。与苏天爵同著《正统论》。有《谢文安集》(清光绪二十三年刻本《潼川府志》卷一六),佚。

文章图片6

杨最(1472年—1540年),字殿之,号果斋,四川射洪县人,明朝时期大臣。

聪慧好学,研读《尚书》和理学,进入国子监学习。正德三年(1508年)进士及第,授工部营缮司主事。得罪工部尚书李鐩,贬为工部员外郎,不得重用。跟随明武宗南征有功,迁工部都水司郎中,治理江淮水患。得罪权贵,迁宁波知府,请罢浙东贡币。迁黄州知府,政绩卓著。得到吏部尚书桂萼赏拔,授河南按察使。云南夷族作乱,迁曲靖兵备副使,兴修水利,安抚边境。辽东战事紧急,补任苑马卿,平定叛乱,建立军功。出任贵州按察使,迁陕西左布政使,勤政爱民,经理粮储,颇有贤名。入为太仆寺卿,进谏马政六事。嘉靖十九年,上疏犯颜直谏,坐罪处死,时年六十九岁。

隆庆元年(1567),追赠右副都御史,谥号“忠节”。杨最与杨爵、杨继盛,并称“明朝三直臣”。著有《杨果斋集》(又称《杨忠节公文集》),传行于世。

文章图片7

席书(1461年—1527年),字文同,号元山,明潼川州遂宁县(今四川省遂宁市船山区)人 ,明代学者、官员。

席书于弘治三年(1490年)进士及第,授山东郯城县知县。入为工部主事,调任户部主事,升户部员外郎历官河南按察司佥事、贵州提学副使、右副佥都御史巡抚湖广。 席书因上疏支持明世宗立生父为皇考,而成为大礼议事件重要核心人物,特旨授礼部尚书,自此受到世宗信任,被提拔为亲近的大臣。嘉靖六年(1527年)进武英殿大学士致仕,赐第京师。3月16日卒,享寿67岁。朝廷赠太傅,谥文襄

文章图片8

黄峨(1498年—1569年),“峨”又作“娥”,字秀眉,四川遂宁(今遂宁市安居区西眉镇)人,明代蜀中才女、文学家。

黄峨幼习诗书,工诗词,尤擅散曲,少年时其诗名已为时人所知。明武宗正德十四年(1519年)与新都状元杨慎结为伉丽。婚后居新都桂湖之滨的榴阁。世宗嘉靖三年(1524年),杨氏父子在“议大礼”的政争中,忤触嘉靖,杨慎两受“廷杖”,后被谪戊云南永昌卫。她回到新都居住。其间以诗词寄情,她的《黄莺儿》词四阕最为感人。隆庆三年(1569年)病逝,享年72岁。

黄峨擅诗词,散曲尤有名,黄峨少女时期的作品豪放爽朗,文笔生动活泼,表现了少女天真烂漫、生机勃勃之态'21岁嫁给杨慎,之后夫妻生活六年中的作品则描写了浪漫的爱情生活和家庭之乐;26岁之后,杨慎被贬之后夫妻分隔两地的作品则描写了对丈夫的思念,作品中充满了孤独寂寞和愁苦。黄峨卓文君薛涛花蕊夫人并称蜀中四大才女 。著有《陶情乐府》、《杨夫人乐府》等名曲,与杨慎的夫妻合编相混诗词曲也闻名遐迩,流传有《杨升庵夫妇散曲》、《杨状元妻诗集》等。

文章图片9

吕大器(1586年—1649年),字俨若,号东川,明代潼川州遂宁县北坝(今遂宁市船山区北固乡)人 ,明末官员。

吕大器为明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历仕崇祯弘光隆武永历四朝,历任吏部稽勋主事、考功主事、文选主事、陕西关南道参议、固原副使、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甘肃、兵部添注右侍郎,保定、山东、河北总督,江西、湖广、应天、安庆总督,南京兵部右侍郎兼礼部事、吏部左侍郎、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兼少傅,官至永历朝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永历四年(1650年)病逝,时年65岁。卒谥“文肃”。

吕大器为官清廉,嫉恶如仇、生性耿介,公不徇私,有文武大略;吕大器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军事家,也是一名独具特色的诗人。著有《东川诗草》、《塞上草》、《次梅集》、《东川文集》、《抚甘督楚疏稿》等。其诗悲凉豪宕,尤以边塞诗、军旅诗著称于世,山河沦陷之感时托于笔端纸墨,世人称其为“笔老情深”。

文章图片10

李实(1617年11月12日—1674年),字如石,号镜庵,四川潼川州遂宁县(今遂宁市)人,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理学家、语言学家。

李实早年在家课馆从教,崇祯十六年(1643)中癸未科进士,授长洲(今属苏州)县令,有政声。顺治二年(1645)辞官,居长洲上清江,杜门著书,精研小学、经学及佛老杂学等。其事迹载于《吴郡甫里志》《苏州府志》《遂宁县志》等。他是长洲著名明遗民,终年七十八岁,门人私谥“贞文先生”

李实著述甚丰,今传《蜀语》,为研究四川方言专著,颇有学术价值。《蜀语》是中国现存第一部“断域为书”的方言词汇著作。全书共收录四川方言词语563条,忠实地反映了明代四川方言的基本面貌,是研究明代四川方言的有效材料。

文章图片11

吕潜(1621年—1706年),字孔昭,号半隐、石山、石山农、耘叟。四川潼川州遂宁县北坝(今遂宁市船山区北固乡)人,明末书画家。

吕潜是南明永历朝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文肃公吕大器长子。明崇祯十六年癸未科(1643)进士,授太常博士。明亡后,不仕。甲申(1644)受父命,奉母侨居浙江湖州府吴兴县桑苎村,后迁住扬州府泰州海陵。以蜀道险远且继有滇黔之乱,往来苕与扬者四十年。卖书画自给。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冬始扶母柩旋里,并迁父柩至遂。潜于遂宁城北门外购楼三楹,题曰“课耕”,日惟徜徉山水,以诗画娱老,终年86卒,葬遂宁枣子坪,入祀遂宁乡贤祠。

吕潜博学工诗,善书画。其诗“清逸”,其画“萧疏简远,脱尽蹊迳”(乾隆《湖州府志》)、“用笔放纵,而不越矩镬,神气清朗可赏”(《国朝画征续录》),向有“诗书画三绝”之誉。《吴兴诗存》赞潜曰:“诗调新颖,书法森秀似董文敏,画亦有北苑笔意,其亦元真子太白山人之亚欤!”遂宁吕潜与新繁费密、达川唐甄合称“清初蜀中三杰”。潜与“金陵八家”之首龚贤并称“天下二半”(吕潜,号半隐;龚贤,字半千)。有《怀归草堂集》《守闲堂集》《课耕楼集》,弟吕泌合辑为《吕半隐诗集》。

文章图片12

李仙根(1631年7月18日—1690年),字子静,号南津,四川遂宁人。清代著名书法家、外交家。

李仙根为有清一代四川唯一榜眼,遂宁史上科名最高者。顺治十八年(1661年)辛丑科进士,殿试廷对第二,成榜眼翰林院编修,升侍读,官至光禄寺少卿。1668到1669年奉使安南,为有清一代外交名臣。撰有《安南使事纪要》等。

文章图片13

张鹏翮(1649年12月20日—1725年4月1日),字运青,号宽宇、信阳子,四川潼川州遂宁县黑柏沟(今属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人,清代名臣、治河专家。

张鹏翮于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及第,身仕康熙、雍正二朝。历任刑部主事、苏州知府、兖州知府、河东盐运使、通政司参议、大理寺少卿、浙江巡抚、兵部右侍郎、左都御史、刑部尚书、江南江西总督、河道总督、户部尚书,雍正元年(1723年),任文华殿大学士,时人称其为“遂宁相国”。雍正三年(1725年)于任上病逝,谥文端,享年七十七岁。

张鹏翮曾随索额图勘定中俄东段边界,为签订《尼布楚条约》作准备。他还曾主持治理黄河十年,治清口,塞六坝,筑归人堤,采用逢弯取直、助黄刷沙的办法整治黄河。张鹏翮工诗善文,著有《冰雪堂稿》《如意堂稿》《信阳子卓录》《奉使俄罗斯行程纪略》《治河全书》等书。后人为之辑有《遂宁张文端公全集》。

文章图片14

张问陶(1764年—1814年) ,字仲冶,一字柳门,四川潼川州遂宁县黑柏沟(今属遂宁市蓬溪县)人,清代诗人、诗论家、书画家。

张问陶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进士及第,曾任翰林院检讨、江南道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后出任山东莱州知府,后辞官寓居苏州虎邱山塘。晚年遨游大江南北,嘉庆十九年(1814)三月初四日,病卒于苏州寓所,享年五十一岁。

张问陶撰有《船山诗草》,存诗3500余首。其诗天才横溢,与袁枚、赵翼合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与彭端淑、李调元合称“清代蜀中三才子”,被誉为“青莲再世”、“少陵复出”、清代“蜀中诗人之冠”。

文章图片15

于渊 (1893年—1949年) ,又名光藻,号邦齐,四川省射洪县于家坝(今广兴镇于家坝村)人,革命烈士。

于渊出生在佃农家里,性情豪爽,富有反抗精神。青年时投军,入泸州讲武堂学习。1925年任万县城防兼宪兵司令,1926年率部抗击企图武力抢夺被扣英轮的英国军舰,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于渊拥护国共合作,参加工农革命,接受马列主义思想,和当时活跃在四川的共产党领导人取得联系,交往密切。曾在逆境中保护了一批共产党员脱险。民国22年8月至24年初(1933-1935年),于渊任成都公安局长期间,对成都市的警政与治安,大力整顿,并利用自己的家作为共产党人的秘密活动场所,掩护了不少党的骨干和进步人士。长征期间为红军让路,使红军顺利通过,为后来北上阿坝创造了有利条件,为此于渊被撤职,赴日考察。“西安事变”后,于渊回国返川,秘密从事地下斗争,出资在成都创办《力文》杂志,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刘湘再度起用于渊一道出川抗战,1938年刘湘病死后弃职回川从事统战工作。

民国36年(1947年)蒋介石施行全面白色恐怖。6月1日夜,成都警备司令部逮捕于渊入狱。于渊在狱中和杨伯恺等一起,团结、鼓舞难友坚持斗争。在严刑逼供与威胁利诱面前,始终坚贞不屈,大义凛然,1949年12月7日夜,于渊等34名革命志士,被秘密杀害于成都西门外十二桥。成都解放后,川西北临时军政委员会于1950年1月19日在成都为于渊等十二桥殉难者举行了庄严隆重的公祭典礼,安葬遗体于青羊宫二仙庵(今文化公园)烈士墓内。1951年3月5日,经川西行政公署批准授予于渊等革命烈士称号。

文章图片16

周均时(1892年11月8日—1949年11月27日),原名周烈忠,字君适,四川遂宁人,中国物理学家、教育家,革命烈士。

他12岁时随父经商到重庆,入正蒙公塾读书,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思想的同盟会会员杨沧白在该校任教,均时深受杨先生的教导,爱国心切,读书认真刻苦。后来周均时留学德国,入柏林工业大学深造。1924年由德返回上海,亲眼见到“五卅”惨案,工人群众与帝国主义军警英勇搏斗,周均时十分敬佩孙中山先生的科学民主思想与革命精神,但面对错综复杂的现实,他想以科技创建工厂兴办实业的愿望既不能实现,为避免直接卷入政治斗争旋涡,乃决定摆脱一切羁绊,专心一意去从事教育,先后在暨南大学、南京中央大学、重庆大学任教。在此期间,周均时把留德学得的科技知识,先后奉献给祖国的工业开发与文化教育建设,期以改变祖国的贫穷落后而致富强的愿望屡次落空,但他一刻没有停止运用自己的力量去继续扶助文教事业,培养进步青年。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撕毁了重庆谈判达成的停战协议,悍然发动反人民的内战。周均时坚决站到反独裁、反内战的民主运动行列。1949年特务头子徐远举请示张群批准,于8月19至21日逮捕了黎又霖、周均时、王白与三人。周均时在狱中,敌人对他诱降不成,刑讯不屈,铁骨铮铮,坚持气节。1949年11月27日夜,周均时被押出牢房,枪杀在松林坡。

文章图片17

李泛山(1910年—1992年4月30日),四川省蓬溪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

李泛山早年加入工农红军,参加过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南军区后勤部财务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后勤教授会主任,后勤学院副教育长、教育长、副院长,总后勤部军政干部学校校长,后勤学院教育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1992年4月30日逝世,享年82岁。

文章图片18

伍先华(1927年—1952年9月29日),四川遂宁人,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革命烈士。

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2军34师100团2连3班班长,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入朝后不久,便参加了第五次战役。在1952年9月29日秋季战术反击战中,他所在的部队参加歼灭江原道金城郡官岱里之敌的作战。为了夺取敌人的720高地,彻底摧毁敌人的火力封锁,他毅然抱起炸药包冲进敌人的坑道,与40多个敌人同归于尽,开辟了部队前进的道路。

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追记他特等功,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追认为模范共产党员。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同时授予金星奖章和一级国旗勋章。1952年11月2日,志愿军政治部给伍先华追记“特等功”,并追授“一级爆破英雄”称号。同年12月,他被志愿军政治部授予“模范党员”称号。伍先华生前所在班12军100团一营二连三班被命名为“伍先华班”。1953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伍先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并授其金星奖章和一级国旗勋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