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首阳故里有遗风 乐学好善至今存——解读《甘肃新通志》中的莲峰故事

 微美陇西 2022-08-27 发布于甘肃

渭源县莲峰镇,旧称汪家衙,得名于巩昌便宜总帅汪世显在此地设立的行军衙门。明清时这片地域属陇西县第八里和石岭里,1943年划归渭源县。莲峰镇西依首阳山,南临莲峰河,山水秀丽,盛产竹木农具、山珍野药,民勤物阜,重视教育,也算陇上一名镇。

《甘肃新通志》是清宣统元年[1909年]出版的刻本形式的地方志,作者是昇允、长庚。《甘肃新通志》是甘肃历史上第二部全省通志。光绪三十三年(1907)由陕甘总督前任升允,后任长庚监修;前任总纂丁喜翰,后任总纂安维峻。于宣统元年(1909)成书,凡100卷,81册,计325万字。全志上溯开天辟地,下至宣统元年,记述甘、宁、青三省之事,力主记实,是研究甘肃历史的珍贵参考文献。而《甘肃全省新通志》中《职官志·循卓》、《人物志·群才、忠节、孝义》、《艺文志·诗、词》和《志余·轶事》中都有关于莲峰人与事的记载,今天我们打开古籍,看看百年之前发生在德源文化之乡的陈年往事。

《甘肃新通志卷七十三·人物志·孝义上 ·五十八页》:“汪荷,字莲舫。陇西庠生,与弟藩均以孝友见称於时。每早登高,望见里舍不举火者,造门叩问,出粟济之。值岁旱,步祷莲峰雨,辄应云。”

《甘肃新通志·卷六十七·人物志·群材二 ·二十七页》:“汪藩,字价人,陇西诸生,性嗜学,积书甚富,务实行,治家严,子弟有不率教者,扑责不少贷,门内终日不闻嘻嗃声,倡设宾与费 ,立社课,科第由此蝉联。邑修南安书院,以百金助之。著书见艺文目录。子彦昌,诸生,四川县丞晋知县。”

《甘肃新通志·卷六十七·人物志·群材二 ·二十七页》:“汪来溪,字翕川,藩弟。道光壬午举人,幼从学於李子厚,能文善书,肄业关中书院,与镜塘牛鑑南园马疏齐名,后揀发四川知县, 权酉阳,任清溪有政声,卒於官。”


《甘肃新通志》中记载的汪荷、汪藩和汪来溪是汪家衙同出一门的汪氏三兄弟,其父汪尼翁,世居汪家衙,是陇右王汪世显后裔,属当地名门望族,书香门第,其父尤其重视教育,可以说三兄弟都学有所得有所成。其父早逝,老大汪荷料理家政为人持重,一方面要务农持家又要督促二弟和三弟用功读书,上有高堂需要供养,再加上自己业已成家膝下也有儿女,老大汪荷肩上担子自然不轻。即便如此,作为庠生的汪荷还是有自己的思量和担当,每天早上登到高处去下地时一旦看见周围的邻居族人谁家没有生火做饭,便暗自登门了解,用自家的粮食接济邻舍。或许是因为操劳过度,乐善好施的汪荷也去世较早,这样照料家庭的重任落到了汪藩身上。

汪藩自幼聪明好学,本是一块读书的好料,其九岁时游历莲峰山圆明寺睡佛洞有诗云“想是山中无历日,怪把千秋当夜眠。”一时传为佳话。十二岁时在陇西县城应童子试,时任陇西县令徐学采认为他是神童,十六岁时便成为陇西县庠生。只是天不遂人愿,父兄离世,三弟也就十余岁,汪藩决定不再为求取功名读书,而是在家通读经史子集,耕田教弟教子读书。治家极严,率先垂范,外人从未听闻其子侄在家喧闹之声,能听见的则是汪家子弟郎朗的读书声。为了培养地方好学之风气,汪藩设立社学,从陇西县城请来师傅教育社学子弟。为了让品学兼优而家贫的学生有机会去西安参加乡试,汪藩倡导乡里设立宾与费专供贫寒子弟参加乡试路费,莲峰的科举之路得以蒸蒸日上。

后来听说陇西县城要重修南安书院,好久不进城的汪藩步行七十余里进城捐白银一百两。晚年在家习读诗书,著有《思源斋诗草》一书,收诗一百余首,陇右贤达为其作品作序写跋。汪藩长子汪彦昌,在其父教导之下学有所成,先任四川太平县县丞,后立功晋升太平县令。汪来溪师从莲社名师李敦文,后去兰山书院学习,肄业于关中书院,道光壬午(1822年)中举排名第五,雁塔题名,先任酉阳州州同,后任四川清溪、绵竹知县,官声好,政绩昭著,民众感恩载德,在其离任时获赠一匾以彰其德,上书“东鲁典乐”。

《甘肃新通志·卷六十七·人物志·群材二 ·二十八页》:“张守铭,原名克悌,字西堂。陇西人,咸丰乙卯举人,邃于经史,大挑中卫教谕,赴省考验,适回乱,道路梗阻,志以没。兄克孝,字南陔,孝友,性成。至今论汪衙正人,咸以南陔为首云。”

《甘肃新通志·卷七十三·人物志·孝义上 ·五十六页》:“张克孝,字南陔。陇西汪家衙人,友於笃。初与弟克悌俱从塾师,读师器之。及亲殁,孝辍读理家事专供弟读,入庠后关肄业莲峰山,孝竭力供给弟。偶言某书为友借去,相距百里何以得来,孝即日裹粮走取。自奉常不足,而弟需用不少缺,所读悉为查背。咸丰乙卯,弟应举。孝翘望好音,每夜踽踽东行数里外,及报捷人至,喜极而悲泣,不能自己,闻者感之。”

《甘肃新通志》中记载的张克孝和张克悌是汪家衙同出一门的两兄弟,当初兄弟俩在一起上私塾读书,私塾先生非常器重兄弟俩。后来双亲去世,哥哥张克孝放弃自己的学业专理家务以供弟弟张克悌求学。弟弟考入县学成为庠生后曾在今首阳山静心攻读,哥哥张克孝竭尽全力供给弟弟。有一次弟弟说他用的一本书被一位朋友借走了,而这位朋友的家距离汪家衙有上百里之远,这可如何是好?哥哥一听二话不说背起干粮就去取书,哥哥经常自己少吃少喝无所谓,而只要弟弟说他有什么需要哥哥就一定想办法让他一样都不差。弟弟于咸丰乙卯( 1855年)参加乡试,哥哥在家是日思夜盼,夜不能眠,每晚东行好几里等待弟弟归来。终于有专门报喜的人来了,弟弟考上了,中举了,哥哥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喜悦,高兴得哭了起来,听闻此情此景的人无不为之动容。兄弟之情,手足之爱。汪家衙后来评说兄弟之情都拿张克孝为榜样说事。

《甘肃新通志 卷七十三·人物志·孝义上 ·五十七页》:“孟琇字仲莹,陇西汪家衙人,与兄诸生琳俱孝友,母性严,琳兄弟有过,笞詈不少恕,兄弟泣跪受责,母气既平,则嘻笑依恋,若婴孩以娱之。母殁,琳庐墓,琇经理家事,每饭必亲送母所,祭献后肃立俟兄食毕乃返,夜则倍兄宿墓庐。琳自墓归,事之益谨。市有新蔬,富家未及尝而兄已数饱。果实初登,辄买数枚于怀,手持其一作小儿得饼状,以戏于兄,兄大笑,乃探所怀者置其前。琳晚年患骽疾,居家苦寂,绣假小肩興,晨舁至街,令与相善者俱,晚复舁回,琇故多力,每舁前肩前杆作轿夫叫呼扬号状,以博兄笑。琳殁哀毁不异父母,乡人难之。”

《甘肃新通志》中记载的孟琳和孟琇是汪家衙的又一对兄弟,孟姓是莲峰的老姓,因为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先有闫孟家,后有汪家衙。孟琳和孟琇兄弟二人非常孝顺自己的母亲,其母亲对孟琳和孟琇兄弟二人要求也很严格,每有兄弟犯错其母责怪用棍子敲打,总是哥哥孟琳哭着跪地代二人受罚,而等母亲气一消,兄弟二人又没事一般像个顽童一样一起逗乐。母亲去世后,哥哥孟琳负责服丧期间看护坟墓,称作庐墓,弟弟孟琇则负责家中事务。每顿饭前,弟弟孟琇都要亲自将饭送到母亲的墓地,首先祭献一番然后肃立在一旁等哥哥孟琳吃完饭后才回家,晚上则陪哥哥一起守墓。每当哥哥守墓归来,弟弟的态度愈发恭谨。集市上每有新鲜蔬菜上市,富有人家还没有吃到,弟弟总会买来让哥哥吃饱过好几回。新鲜水果上市,孟琇总会买上几枚藏于怀中,手中故意拿上一枚逗乐哥哥,而哥哥则边笑边将手伸进弟弟怀中将藏的水果搜将出来。哥哥晚年患有腿疾无法出门,待在家中很是无聊。孟琇早上就用一个木制工具把哥哥放在肩上将哥哥抬到街上,让他与其脾气相投的人一起聊天解闷,晚上又把哥哥抬回家。每次抬起哥哥放到肩上时还故意装作轿夫抬轿口喊“起轿”的样子逗得哥哥哈哈大笑。哥哥去世时,弟弟哭的悲痛欲绝。

《甘肃新通志 · 卷六十七 ·人物志 ·群材二  · 二十七页》:“张渭,字南谷,陇西人,嘉庆庚辰举人,善学,为汪价人器重,助资肄业关中。遂知名,大挑任甘泉教渝。”

张渭书匾额

《甘肃新通志》中记载的张渭,也是汪家衙人。世代务农为生,家境贫寒,少年好学,深得汪藩器重,获得汪藩宾与费的资助,先考入县学,依靠笔墨糊口,富户争聘教馆,后又求学于陕西关中书院,并于嘉庆庚辰中举,名列第四,以教逾官职注册,选任陕西甘泉教谕,十余年,教授生徒始终不倦,甘泉文风大振。陇西武太史尚仁、张南宫敏行、通渭牛廉访树梅其得益于张渭之教导颇深。

《甘肃新通志·卷六十七·人物志群材二  ·二十七页》:“李朝栋,字西村,陇西人。道光乙酉拔贡,性聪颖,善书画。家居也园,仿莲峰构假山数仞,设器引泉水,满山如瀑声。同治间,避难四川,臬司通渭牛树梅延主讲江油书院,训士有法,后归里卒,著书见艺文录。”

李朝栋画像

《甘肃新通志》中记载的李朝栋是名垂陇上的大书法家,世居汪家衙李家河,书香门第。李朝栋与通渭牛树梅和漳县王宪是道光乙酉年同年拔贡,聪明善悟,喜好书画。求学于兰山书院,师从安定南园太史马疏,后又学书画于皋兰进士唐琏。期间一直在家乡设馆教徒,家居设计精巧,仿造首阳山之山形地貌石砌假山,自题“也园”,园内奇花异草,山木竹石,相映成趣。受四川按察使牛树梅之请主讲四川彰明江油书院并主修《彰明县志》,刊行于世的著作有《也园书谱》和《五体豳风诗帖》。

李朝栋书法

《甘肃新通志·卷六十七·人物志群材二  ·二十九页》:“陈邦彦,字小泉,陇西人,由拔贡举於乡,任永昌教谕,卒于官,生平笃孝友,庄重自持,非急务不亲出门。弟邦杰、邦俊,诸生。同治甲子回乱均殉难。”

《甘肃新通志》中记载的陈邦彦人称孝义书生,巩昌府陇西县西乡水泉人,清同治九年庚午科(1870)拔贡。曾任永昌县教谕。后在甘谷蔡家寺教授生徒。回乡后主讲襄武书院。孝义书生是说某年有贼叛乱,陈邦彦背起母亲前往莲峰避难,不料被贼赶上,陈邦彦无奈只能将其母放在路边并用自己的身体护住母亲,一贼大声呵斥并问身后是什么人?陈邦彦说是我的母亲,一个叛贼想要伤害他们,旁边一个则说看来这是个孝子,不要杀了,就这样母子二人幸免于难。

《甘肃新通志 卷七十一·人物志 ·忠节·五页》:“汪淮江,字岷山,陇西诸生,性廉介,不妄取与馆穀自赡。布衣疏忘食,怡如也。同治三年,回陷境,淮江禁家人勿避,谕以大义。贼以刀加颈,淮江詈骂不屈,贼怒刺死。”

《甘肃新通志 ·卷七十一 ·人物志·忠节· 十页》:“汪秉钧,陇西汪家衙人,性刚果,避乱莲峰山。同治七年七月七日,贼众数十,头戴门板,蜂拥上山,众皆束手。秉钧取佛殿前石,尽力抛击,贼众却退。秉钧亦被贼枪獘,而同时,避乱之人全活甚众。”

《甘肃新通志 卷七十一·人物志 · 忠节 ·十页》:“张选青,字万亭。陇西汪家衙庠生,继母待之严,每泣跪受杖。同治中兵荒频,仍出粟以赈贫乏,后被贼执,不屈死之。”   

《甘肃新通志》所载都是忠义守节之士。汪岷山,道光岁贡,未仕(曾捐资修莲峰山)行孝义,道光时旌表为义士。

《甘肃新通志卷七十三·人物志·孝义上· 五十九页》:“李敦文,字子厚,陇西诸生,幼颖悟,学品为时推重。事母孝,虽盛怒,母至即解。教学以敦品为先,陇城知名士多出其门。”

《甘肃新通志》所载李敦文,字子厚,陇西县廪生李典之子,世居郡城。初汪家衙少游泮者,乡人以典有文名,相延为塾师,遂家焉。生敦文,幼颖悟。汪来溪即出自先生门下。

《甘肃新通志 卷五十九·职官志·循卓上·  二十七页》:“莫沛霖,陇西举人,任平凉教谕,善属文,勤於教。视诸生如子弟,每与讲论,辄娓娓动人,终日不倦,在官十余年如一日,寻擢甘州府教授,卒於官,士林至今思之。”

《甘肃新通志 卷五十九·职官志·循卓上 ·二十七页》:“莫沛霖,陇西举人,任平凉教谕,善属文,勤於教。视诸生如子弟,每与讲论,辄娓娓动人,终日不倦,在官十余年如一日,寻擢甘州府教授,卒於官,士林至今思之。”
  

《甘肃新通志》所载莫沛霖(1839-1902),字雨村,原住陇西汪家衙,书斋称为莲峰吟舍。性沉静寡言,为人刚方正直,读书好贤。著有《乡贤录》《医学释疑》《甘州八宝山森林积雪说》《引黑河水灌溉甘州五十二渠说》《游存古阁诗》《原孝康浃传》,张如镛《秋系阁诗草序》、杨凌霄《陇西艺文集序》及题记、家书、联语等均编入《雨村遗稿》。

《甘肃新通志卷九十七 ·志余 ·轶事·三十七页》:“陇西王某,孤贫且老,眇目营贱,业以自活。所居韩家川,去汪家衙十里许,中途多小石,每至蹶踬,因念千人梗足,苟昏暮行,则皆吾若矣。遂发愿除之, 拣拾道旁,垒垒成堆者数里,竟成坦途,己而忽目明,则一善之报也。”

《甘肃新通志》所载这篇轶事记述一失明之人多行善事,捡拾道中石块让道路变得平坦,结果得到善报,眼睛重见光明的故事。

除了《甘肃新通志》记录了这些莲峰乡贤的事迹之外,清末莲峰人莫沛霖先生著有《乡贤录》一书专门记载地方乡贤的事迹以彰其德行,又据戴楚石编辑《陇西县志》记载有民国时期莲峰人汪永杰所辑《陇西西乡人物金石等采访册》一书,内容为汪家衙选举、仕进、贤哲、学行、义烈、孝义等人物。作为首阳故里的莲峰也属大德浸润之地,莲峰本应成为展示德源文化的一张名片,发掘新时代德源人物故事,发扬道德模范精神,尊师重教,乐学好善,只有这样才能让德源文化在这里代代相传,道德教育历久弥新,绽放新的光彩。

作者简介:

周新琪,渭源人,教育工作者,爱好文学创作,地方文史爱好者。

白雪峰:五届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员,渭源县政协办公室一级主任科员,渭源县政协第十届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