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脑不是为阅读而生

 李幼灵 2022-08-27 发布于云南

     阅读,从脑科学的角度看,就是人脑对抽象符号——文字——进行解码的过程。大脑的阅读功能,是伴随着文字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的。文字的产生,大约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大脑阅读功能的产生,也不会超过五千年。

     由于形成的时间太短,说明大脑的阅读功能,不可能是进化的结果。最近的脑科学研究发现,大脑的阅读功能,是人脑对现有视觉神经和语言神经的再利用而产生的,并逐步集中在左脑的一个狭窄区域,形成一个“文字盒子”——专门负责文字符号解码的大脑皮层区域。

图片

     阅读功能不是进化的结果,决定了“文字盒子”具有临时性和不稳定性。也就是说,人类的后代,如果没有经过专门的阅读训练,大脑的阅读功能就不会产生;如果阅读行为得不到强化,大脑的阅读功能就会不断弱化。

     大脑是人体的CPU,是人体中最耗能的器官。人脑的平均重量约为1.4公斤,约占人体总重量的2%,但消耗的能量却在20%以上,特别是在思考和阅读的时候,消耗的能量甚至超过25%。

     高耗能的大脑,对于在原始丛林中生活的人类,是致命的“油老虎”。在通常情况下,大脑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天然地不愿意开启“阅读”这个高耗能的功能。大家可以留心观察一下,身边那些喜欢读书和思考的人,极少有大胖子。读书和思考,不失为一种减肥方式,但没有多少人能够这样做。

     大脑不是为阅读而生,它天然地不喜欢阅读这项高耗能的活动。许多人不喜爱阅读,不是因为他们不求上进,而是由大脑的生理结构所决定。所以,要让孩子喜爱阅读,就得从婴幼儿时期就开始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必须得下“童子功”。那些将培养自己孩子阅读兴趣,寄托给学校和老师的家长,希望注定要破灭。

     人是追求快乐的动物。快乐就是一种愉悦状态。人之所以会感觉到愉悦,是因为大脑中有一种特殊的神经元,能够分泌出“快乐分子”——多巴胺——传递令人愉悦的信号。

     有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让一只猴子看到数学课本后,马上就奖励给它一颗糖果吃。一开始,猴子只有在吃到糖后才会很兴奋,才能检测到它大脑里分泌出的多巴胺。当这个过程重复一段时间后,奇怪的事情发生了:猴子吃到糖果后多巴胺反而不分泌了;相反,这只猴子一看到数学课本,就特别兴奋,大脑会立刻释放出大量的多巴胺。

图片

多巴胺的分子分子结构

     阅读兴趣的培养过程,是不断地重复并强化“阅读”和“多巴胺”之间的关联过程。当“阅读”和“多巴胺”形成强关联后,就会产生阅读的愉悦感,并逐步形成稳定的阅读兴趣。

     良好的阅读环境,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一个崇尚阅读的社会环境,会让孩子在阅读过程中,得到人们的认可和赞许,获得正面的激励,从而建立起正确的阅读意识和阅读价值观念。如,父母在家带头阅读,能够给孩子树立阅读是“有意思的、值得的、应当的”价值观念。

     在公益阅览室做志愿者的时候,我发现有很多家长对阅读的态度非常冷漠,我讲解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重要性,她们表现得心不在焉。幼儿的观察力非常敏感,父母对阅读的冷漠态度,她们能够很快地觉察到并记在心里。其中有一位孩子的家长是小学教师,对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表现得非常淡漠。阅览室就在她们家的对面,孩子经常到阅览室玩贴纸,但她们夫妇从来没有进阅览室陪孩子阅读过。有一天,我为孩子们朗读《奇先生妙小姐》,许多孩子都凑过来认真地听,只有她的女儿低头玩贴纸,几乎没有什么反应。

     亲子交流,会刺激孩子大脑多巴胺的分泌。孩子渴望父母的陪伴,用朗读陪伴孩子,孩子大脑分泌的多巴胺就会与阅读关联起来,产生出“阅读的愉悦感”。经过长时间的强化,就有可能形成阅读兴趣。

     多巴胺的作用机制,需要经过不断的重复过程后,才可能形成稳定的愉悦关联。所以,阅读兴趣的养成,要求家长和孩子一起坚持,不断地强化“阅读兴趣”。

     最后我要申明一下,大脑内部的意识运行机制是极端复杂的过程,人类目前对大脑意识的认知尚处于“炼金术”阶段。将阅读兴趣简单地理解为多巴胺的奖励,无疑是一种非常肤浅的认知。超越“兴趣”的是坚韧不拔的“品格”,一个人要取得成功,单靠多巴胺引发的“兴趣”,是不可能的事情。单纯的物质奖励,不能让孩子形成稳定的阅读兴趣,甚至会导致相反的结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