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脏腑别通理论 心与胆相通 肝与大肠相通

 太平时光 2022-08-27 发布于广西

什么是脏腑别通?

脏腑别通之理论源于明代李梃之《医学入门 . 脏腑相通篇》:心与胆相通;肝与大肠相通;脾与小肠相通;肺与膀胱相通;肾与三焦相通;肾与命门相通。心包与胃相通 。

脏腑通治应系从六经之开阖枢变化而来,《素问.阴阳离合论》及《灵枢.根结篇》,试以太阳为开,太阴为开;少阳为枢,少阴为枢;阳明为阖,厥阴为阖,同气相求,以脏腑经络配合。这样就构成了肺与膀胱通,脾与小肠通,心与胆通,肾与三焦通,除五脏别通外,包络也应与胃通,从而确立了六脏六腑全能相通的六脏别通,即脏腑别通,透过脏腑别通的脏腑关系,用于内科及杂病均甚有效。

一、肺与膀胱通
膀胱的不利与不约,在于肺的调控,肺气宣肃机能障碍,调控失利,膀胱蓄泄功能随之紊乱,肺对膀胱的调控,是通过气的作用而完成的,所谓气化则能出矣。金匮.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有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的条文,这是肺虚不能制约膀胱的小便遗溺不禁证。
临床有肺气不利,水停迫肺、肺气上逆之喘症,常以清利膀胱的方法止喘。膀胱气化失常,可以透过治肺来调节,例如常用的提壶揭盖法就如吴鞠通说的:启上闸,化肺气,宣上即利下。
朱丹溪也说:肺为上焦,膀胱为下焦,上焦闭则下焦塞。尝用麻黄汤开上窍启下窍以利尿,又以之控制尿频治愈老人及小儿遗尿。针肺经列缺可治尿频及多尿,针脾经之阴陵泉可利尿也可治尿频、针肺经鱼际穴可治膀胱经所行之背痛,针背部输穴能治气喘,也都是肺脾(太阴)与膀胱(太阳)通的应用。
董氏奇穴用位在肺经的重子、重仙治疗膀胱经部位的背痛。
二、脾与小肠通
脾主运化,统括小肠的受化功能,小肠赖脾肾阳气的温煦方能化物,小肠的分清泌浊又为脾脏化生气血升清降浊,创造物质条件。脾主升喜燥恶湿,湿邪易伤脾阳;小肠主降喜暖恶寒,寒邪易伤小肠阳气。脾与小肠相互协同,关系紧密。从内经相沿迄今,小肠病与脾胃病并未严格区分,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食不化。《伤寒论》说:太阴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这些虽在说脾病,也可看作小肠受盛异常的病变。因此小肠病常两者共治。小肠有寒则温中袪寒,小肠有热则清肠泻脾;小肠吸收不良肠鸣泄泻,则健脾助运并加分清利湿之品,此即利小便而实大便,治脾亦即治小肠。
临床见腹部隐痛喜温喜按,便溏清稀,胃纳不佳,此常见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小肠吸收不佳之病患,辨证属脾胃阳虚,可以黄耆建中汤或附子理中汤治疗。又如《金匮》之黄土汤治远血,吴鞠通认为粪后便血,责之小肠寒湿,不与粪前为大肠湿热同科。病因责在小肠,但以黄土汤温脾摄血,其实即是脾与小肠通治之例。
针灸常以小肠经之腕骨穴减肥。湿热黄疸在古书中最常用腕骨穴,腕骨穴为小肠经原穴,能解脾湿。
董氏奇穴肝门穴也在小肠经上,能治疗肝炎。古今对肝炎的认识无不认为在于袪湿。急性肝炎之阳黄主在阳明,慢性肝炎之阴黄主在太阴,治疗重点均在除湿,小肠为分水之官,能调整大小便,去湿作用极强。此外,以脾经之阴陵泉治疗五十肩,疗效显著,也都是脾与小肠通的用例。
三、心与胆通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胆与情志有阙,在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领域中,起着相当之作用。心主血脉,胆助消化,心主君火,胆主相火,胆之排泌精汁,主三焦升降与痰湿的形成密切相关,其功能失常,常可导致血脂升高及心血管病如冠心病、心绞痛、心肌硬塞、心律失常等,现代医学研究指出冠心病、心绞痛之形成与高脂血症有关,而胆囊炎,胆石症、胆道梗阻等病均可使血脂升高。心病从胆论治,以小柴胡汤、温胆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的报导很多,以小柴胡汤、温胆汤治失眠也很有效。而胆病从心论治,以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慢性胆囊炎也有一定效果。目前以胆心同治治疗心脏病或胆病,其疗效似较单纯治胆或治心要高效的多。针刺胆经之风市治失眠、心脏病及胆囊炎,效果甚好。针心经神门治胆虚心怯也很有效,此外奇穴眼黄穴在心经上而能治眼黄,这些都是心与胆通的治例。

                             

四、肾与三焦通
《灵枢.本脏》说:肾合三焦、膀胱。,三焦有两个系统,一个是以肺脾肾为中心的三焦气化系统:上焦气化,主司津液精微的布敷,主要在肺;中焦气化,主司营卫精血的生化,主要在脾;下焦气化,开窍于二阴,司决渎排糟粕,主要在肾,肾又为三焦气化的本源。三焦另一个系统是以心肝肾为中心的三焦相火系统、心为君火在上焦,肝有相火在中焦,肾与命门为相火在下焦。肾以一脏水火相兼,两个系统皆本于肾,肾又是阴阳水火之脏,水火两个系统在疾病过程中可相互转化,但多出现在疾病后期,这是因为两个系统都根源于肾,久病入肾,肾脏兼水火阴阳,为身体之总枢所致。
临床治疗肾病要考虑三焦,治三焦要顾及到肾。例如少阴四逆虽责之肾阳虚,但治疗则用四逆汤,方中有附子温下焦肾阳,干姜温中焦脾阳,甘草温上焦心阳,可谓三焦之阳皆治。
再来看看肾与三焦通,三焦经的五输穴关冲、液门、中渚,阳池、支沟、天井,都与水〈肾〉有关,再者董师治肾炎常用中白、下白,治浮肿也用中白、下白。此外,三焦经的中渚治腰痛很有效,还巢治不孕,这个穴位在三焦经上,也是透过脏腑别通补肾而发挥作用的。
五、肝与大肠通
肝主疏泄,有协调二便的作用,而大肠传导亦全赖肝气疏泄,吴鞠通在胁痛、中燥、单腹胀等医案中,都提到肝协调二便的作用,前阴为肝经所循行之部位属肝,主治自无疑议,而疏大便则合于肝与大肠相通之意。例如,鸟梅丸主治的久痢,属湿热痢疾久而不已,系木郁横土,肝之疏泄不畅,而致下利里急后重。白头翁汤证亦系肝(木)郁土中,湿热郁踞肠间,由于土因而木郁,木愈郁则土愈困,此时调肝疏木才能有效,白头翁汤即在于清解阳明热毒疏泄肝气以治利。又如四逆散加薤白也能治痢,两者治前阴病亦颇有效,盖前阴病多属湿热属肝经也。针治大肠经之曲池穴能降血压治肝阳上亢之证,及治疗各类头晕皆甚有效,奇穴灵骨在大肠经治头晕也很有效。木穴在大肠经上,但能治肝经之疝痛,其它大、小、外、浮间皆在大肠经上,都能治疝痛。针肝经之太冲穴能治腹中痛泻,这都是肝与大肠通的应用。
六、心包与胃通
临床常见老年人因饱餐胃气上冲,而致心肌梗塞发作的病人不在少数。由于冠心病心绞痛病人,有的上消化道症状也很突出,同时治胸痹方也可通用于治胃痛,所以称为心胃同治。阳明胃与心包络通,阳明实热上冲心包,扰乱神明出现心包的证状,以承气汤泻胃家实热,阳明得治,厥阴自安。《温病条辨.中焦篇》还有阳明温病,下之不通,……邪闭心包,神昏舌短,内窍不通,饮不解渴者,牛黄承气汤主之。,阳明胃病,下利谵语,阳明脉实或滑疾者,小承气汤主之。《伤寒论厥阴病篇》亦有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阳明常与厥阴同病,除有承气攻下法外,还有用牛黄、紫雪凉开之法及牛黄凉开与承气攻下并用之法
临床上针刺心包经之内关穴治胃痛(因胃经循行所过)及膝痛甚效。胃经之足三里穴治心脏病胸闷亦甚效。通关、通山、通天等穴治疗心脏病,这些穴的位置都在胃经上,这都是包络与胃通的用例。
结 语
在开阖枢枢学说启示下,解说五脏别通之脏腑通治原理,补足了心包与胃通的六脏别通治疗原则,从而使脏腑通治的内容更为完备。并用之于治疗一般杂病,疗效显著。尤其是用于针灸治疗效果更为突出,盖目前一般针灸之经络疗法悉以同名经,如手阳明治足阳明,手太阳治足太阳等,或表里经,如手阳明与手太阳表里等为主。
同明经取穴,一手一足,一上一下。如手阳明治足阳明,手太阳治足太阳重点在疏导。表里经取穴,一脏一腑,一阴一阳。如手阳明治足阳明,手太阳治足太阳重点在平衡。但脏腑别通则,一脏一腑,一手一足,一阴一阳。即以肺与膀胱通而言,肺为手之阴经,膀胱为足之阳经,有高度的疏导及平衡作用,效果当然突出。

杨维杰:脏腑别通论 (原自 )

一.脏腑别通

《灵枢·根结》曰:\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三阳的开阖枢分别与三阴的开阖枢为阴阳表里关系。太阳、太阴皆属\开\,太阳偏重布气,太阴则侧重运化水液;阳明、厥阴皆属\阖\,阳明主受纳通降,厥阴司阴血潜藏;少阳、少阴皆属\枢\,少阳偏于枢气,少阴偏于枢血,它们在功能上协调呼应,一方发生失常时易导致向另一方的传变,互为病理因果关系。按照手经与足经为一组对应起来,就形成了脏腑别通的关系。

1.肺与膀胱2.脾与小肠3.心与胆4.肾与三焦5.肝与大肠6.心包与胃。

二.互治,在脏腑别通的基础上,互相治疗相通脏腑的疾病。

(一)肺与膀胱通: 肺主利气,膀胱能行水。取肺经穴治疗膀胱经病,有提壶揭盖之意味,针肺经列缺可治尿频及多尿,尺泽可治疗小便病及腰痛;鱼际穴可治膀胱经所行之背痛,针膀胱经背部输穴能治气喘,针委中可治疗皮肤病及恶疮甚效,都是肺与膀胱通的应用。董氏奇穴用位在肺经的重子、重仙治疗膀胱经部位的背痛特效。重子、重仙能治子宫肌瘤,也可以说是透过脏腑别通的肺与膀胱通起到作用的。妇科穴在大指肺经上,而能治妇科病,尤其是子宫疾患,也系此一脏腑别通理论的发挥。董氏奇穴在面部的一些穴位如马金水、马快水、六快、七快等面部穴位,虽不在肺经,皆能治小便不利结石之症,即在于开上窍起下窍,提壶揭盖。

(二)脾与小肠通: 针灸治湿热黄疸在古书中最常用腕骨穴,腕骨穴为小肠经原穴,能解脾湿。 减肥亦常针腕骨穴,即取其健脾去湿之作用。董氏奇穴肝门穴也在小肠经上,能治疗肝炎亦同此理。 古今对肝炎的认识无不认为在于袪湿。急性肝炎之阳黄主在阳明,慢性肝炎之阴黄主在太阴,治疗重点均在除湿,小肠为分水之官,能调整大小便,去湿作用极强。此外,以脾经之阴陵泉治疗五十肩有效,其下寸半之肾关治疗五十肩更是疗效显著。肾关治疗颈椎病手麻亦与小肠经有关,也都是脾与小肠通的用例。心门穴治疗膝痛也是去湿及强心两重作用。

(三)心与胆通: 针刺胆经之风市治失眠、心脏病及胆囊炎,效果甚好。针心经神门治胆虚心怯也很有效。奇穴眼黄穴在心经上而能治眼黄,这些都是心与胆通的治例。心经之解穴(少府)祛风止痒特效,虽说诸疮痛痒皆属于心,但心与胆通,胆经能祛风,也是有效之原因。风市为治疗各种疼痛之第一特效针,又何尝不是透过心主神,胆与心通而发挥作用的呢?

(四)肾与三焦通:董老师治肾炎常用中白、下白,治浮肿也用中白、下白。此外,三焦经的中渚治腰痛很有效,治疗环腰一圈痛也很有效,就是透过三焦与肾通而治肾病及腰痛。指肾穴在无名指能治口干肾亏,亦是透过三焦与肾通而发挥作用的。董老师之奇穴还巢治不孕,这个穴位在三焦经上,也是透过脏腑别通补肾而发挥作用的。

(五)肝与大肠通: 针治大肠经之曲池穴能降血压治肝阳上亢之证,及治疗各类头晕皆甚有效。奇穴灵骨在大肠经上,治头晕也很有效。大、小、外、浮间等穴皆在大肠经上,都能治疝痛。木穴在大肠经上,也能治肝经之疝痛,还能治疗一些与风有关的病,这都是透过大肠与肝通的关系。而针肝经之太冲穴能治腹中痛泻,则是肝与大肠通的应用。

( 六)心包与胃通: 针刺心包经之内关穴治胃痛、各种胃病及膝痛甚效,可说是透过心包与胃通发挥作用。胃经之足三里穴治心脏病胸闷极效,董氏竒穴之通关、通山、通天等穴治疗心脏病,这些穴的位置都在胃经上,这都是胃与包络通的用例。

三.配穴新思路

互通两经上的穴位配伍应用,确立了\别通配穴法\。如此配穴可以同时调节互通两经的气血,协调互用,扩大治疗范围,提高治疗效果。如\胃与心包通\,分别选取胃经的足三里和心包经的内关配穴,既可以治疗胃痛、呕吐,又可以治疗胸痹、心悸。\脾与小肠通\,选取腕骨配伍阴陵泉,共奏健脾利湿之功。\肺与膀胱通\,选取尺泽委中点刺放血,既可以治疗水液运化失常所致的吐泻,又对手足干燥皲裂具有卓效。

四.取穴原则

腑病治脏,脏病治腑,原自相通。如欲用木补心火,一定得用胆木,而不能随意用肝木。

八脉交会穴

公关缺照(公孙、内关,列缺、照海),治五脏六腑之病,叫四阴同治。 后生外泣(后溪、申脉,外关、临泣),治头面五官及关节之病,叫四阳同治。

“周身三百六十穴统于手足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统于八穴”,说明八穴之精义所在,它是特定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公孙穴,本经:足太阴脾经,表里经:足阳明胃经,同名经:手太阴肺经,别通经:手太阳小肠经。络穴。通冲脉。

主治:胃痛、呕吐、腹痛、腹泻、痢疾等胃肠病证(胃经所主)。心烦、失眠、狂证等神志病证(别通小肠经)。逆气里急、气上冲心(奔豚气)等冲脉病证(气失肃降,肺经所主)。水肿,黄疸等脾失运化病证(脾经所主)。因为与小肠经相通,小肠经与心经又相表里,故治神志病。

2.内关穴,本经:手厥阴心包经,表里经:手少阳三焦经,同名经:足厥阴肝经,别通经:足阳明胃经。络穴。通阴维脉。

主治:心胸内关谋。心绞痛、精神异常等心脏病、神志病(本经所主)。头痛、眼睛充血等五官病(三焦经所过)。孕吐、月经痛、遗精等生殖病(肝经所主)。 腹泻、呃逆、晕车、恶心想吐等肠胃病(别通胃经)。手臂疼痛、胸肋痛、上腹痛等本经所过病。

3.列缺穴,本经:手太阴肺经,表里经:手阳明大肠经,同名经:足太阴脾经,别通经:足太阳膀胱经。络穴,通任脉。

主治:头项寻列缺。咳嗽、气喘、呃逆等肺系病证(本经所主)。头痛、下齿痛、项强、口眼歪斜、咽喉肿痛等头项部疾患(大肠经所过)。荨麻疹(肺主皮毛)。水肿(肺为水之上源,膀胱主水液代谢,气化)。溺血(膀胱经所主)。

4.照海穴,本经:足少阴肾经,表里经:足太阳膀胱经,同名经:手少阴心经,别通经:手少阳三焦经。通阴跷脉。

主治:痫证、失眠、四肢懈怠,精神忧郁等精神、神志疾患(心经所主)。咽干咽痛、目齿肿痛等五官热性病证(本经所上,膀胱经所过)。小便频欠、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等泌尿生殖病证(本经与膀胱经所主)。下肢痿痹(本经所过)。三焦,原气之别使,主要是指阳气。上述病症,与人的阳气衰弱有很大关系。

5.后溪穴,本经:手太阳小肠经,表里经:手少阴心经,同名经:足太阳膀胱经,别通经:足太阴脾经。通督脉。

主治:头项强痛、腰背痛、手指及肘臂挛痛、耳聋,目赤等病证(本经所过)。癫狂、癔病、精神病、神经衰弱(表里经心经所主)。小便赤涩,流感,疟疾(同名经膀胱经所主)。黄疸(别通经脾经所主化之病)。腰痛、颈椎病(膀胱经,督脉)。

6.申脉穴,本经:足太阳膀胱经,表里经:足少阴肾经,同名经:手太阳小肠经,别通经:手太阴肺经。通阳跷脉。

主治:头痛,眩晕、腰腿酸痛(本经所过)。癫狂痫证、失眠等神志疾患(同名经小肠经的表里经心经所主)。

7.外关穴,本经:手少阳三焦经,表里经:手厥阴心包经,同名经:足少阳胆经,别通经:足少阴肾经。络穴。通阳维脉。

主治:头痛、颊痛、牙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瘰疬等头面五官疾患(本经所过)。热病、感冒(本经所过主)。胁肋痛,上肢痹痛(本经与同名经胆经所过)。高血压(本经与别通经肾经所主)。

8.足临泣穴,本经:足少阳胆经,表里经:足厥阴肝经,同名经:手少阳三焦经,别通经:手少阴心经。通带脉。

主治:头痛,目外眦痛,目眩,眼疾、胆囊炎,胁肋痛,足跗肿痛(本经所过)。乳痈,月经不调(表里经肝经所主)。疟疾,中风偏瘫,痹痛不仁,全身串痛(胆主一身之气,三焦散布全身)。

一老太婆右大腿疼痛数日。尤内侧更甚针左侧液门。施动气法。20分钟后。症状解

脏腑别通论。心与胆相通。肝与大肠相同。三焦于肾相同。脾与小肠相同。肺与膀胱相通。。。。《医学入门》 内经“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这老太婆大腿内侧尤甚指的是肾经一线。也就是三焦与肾相同

什么是脏腑别通?

“脏腑别通”之理论源于明代李梃之《医学入门 . 脏腑相通篇》:“心与胆相通;肝与大肠相通;脾与小肠相通;肺与膀胱相通;肾与三焦相通;肾与命门相通。” 脏腑别通之应用

此外,三焦经的中渚治腰痛很有效,董老师之奇穴还巢治不孕,这个穴位在三焦经上,也是透过脏腑别通补肾而发挥作用的。五、肝与大肠通肝主疏泄,有协调二便的作用,而大肠... 杨维杰

个人自1972年根据《内经》,将「脏腑别通」法则用于针灸(以前未见人使用),并于1975年刊载于拙著《针灸经纬》,转眼间已三十余年。在这段期间,个人以此法运用于针灸及方药治病甚多,极有疗效,用于针灸更为突出。

脏腑别通又称脏腑通治,首见于明李延《医学入门》,引自《脏腑穿凿论》。清.唐宗海之《医学

精义》则有较详细的解说,大要是「心与胆通,心病怔忡,宜温胆为主,胆病战栗颠狂,宜补心为主;

肝与大肠通,肝病宜疏通大肠,大肠病宜平肝经为主;脾与小肠通,脾病宜泄小肠火,小肠病宜润脾为主;肺与膀胱通,肺病宜清利膀胱水,膀胱病宜清肺气为主;肾与三焦通,肾病宜调和三焦,三焦病宜补肾为主。」。纪说通治,当然有其相通之路径,唐宗海之《医学精义》中虽有解说,但似仍气化为主,且李唐二人并未探讨及涉及其源流,对于胃与包络是否相通也未交待。

个人研究探索发现:脏腑通治应系从六经之开阖枢变化而来(见《素问.阴阳离合论》及《灵枢.根结篇》),试以「太阳为开,太阴为开;少阳为枢,少阴为枢;阳明为阖,厥阴为阖」同气相求,以脏腑经络配合作表如下:略..........。

   脏腑别通的中医调理

    “脏腑别通”之理论源于明代李挺之《医学入门.脏腑相通篇》,清.唐宗海之《医学精义》则对此有较详细的解说:

心与胆相通:心病怔忡宜温胆为主;

胆病战栗颠狂宜补心为主。

肝与大肠相通:肝病宜疏通大肠;大肠病宜平肝经为主。

脾与小肠相通:脾病宜泄小肠火;

小肠病宜润脾为主。

肺与膀胱相通:肺病宜清利膀胱水;膀胱病宜清肺气为主。

肾与三焦相通:肾病宜调和三焦;

三焦病宜补肾为主。肾与命门相通:

疏通命运也是补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