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侯贺奎| 十年磨一剑,梨园出新秀:柳琴戏传承人王艳玲

 滕州文学 2022-08-27 发布于山东
图片

王艳玲演出剧照

1986年春天,13岁的王艳玲考入滕县戏校。一个弱小的女孩子从此踏进梨园之门,走上了艰辛而漫长的戏曲之路。在戏校,她在柳琴戏名家王传玲等老师的精心指点下,刻苦学习,严格训练,不断提升自己的演唱技能。王传玲老师这样评价她:“肯吃苦,悟性高,进步快。”1989年,戏校毕业后,王艳玲正式进入滕州市柳琴剧团,成为一名专业演员。
柳琴戏,俗称拉魂腔。滕州是柳琴戏的发源地。大约起源于清乾隆(17361796)年间。作为地方戏珍贵稀有剧种,柳琴戏于2006520日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好这一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好地方戏,滕州一代又一代戏曲人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王艳玲,就是柳琴戏的传承人之一。2016年,她被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一级演员王传玲收为徒弟,成为王老师的关门弟子。从此,王艳玲深感责任重大,她时时牢记恩师教诲,全身心地投入到柳琴戏的传承之中。
唱、念、做、打,是戏曲演员的基本功。在戏曲行当里,艳玲主工青衣、花旦。她除在本地向戏曲前辈学习外,还从2012年开始,先后多次参加了中央戏曲学院、山东省高级戏曲研修班、山东省艺术学院的专业学习培训,受到全国京剧名家于魁智、黄新德、李胜素、蔡英莲等老师的指导,演唱技巧和水准有了很大提高。

图片

王艳玲演出剧照
在柳琴戏的表演中,艳玲所扮角色端庄秀丽、流畅活泼、节奏明快。她的“唱”,吐词吐字清晰,字正腔圆,嗓音甜美,声情并茂;她的“念”,念白富于旋律感、节奏感,抑扬顿挫,具有音乐性,使剧中人物富有强烈的感染力;她的“做”,主要突出舞蹈化的形体动作;她的“打”,将武打与翻跌巧妙结合。
水袖,也是戏曲演员的必修课。看似简单,做起来不易。用力方法不正确,在舞台上就像两条不听使唤的布条,收不回、出不去,亳无美感之言。为了这,艳玲到处向名师名家请教,进行系统地学习,将掸、拨、勾、挑、抖、打、扬、撑、冲、甩等10种动作相互搭靠,通过指、腕、肘、肩四者的协调和统一,在戏曲舞台上表现出丰富的美感,塑造出各种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
戏曲大舞台,人人展风采。几十年来,王艳玲在大大小小的舞台上,把柳琴戏土生土长的原生态韵味展示得淋漓尽致。她先后主演过《姊妹易嫁》《墙头记》《卷席筒》《清风亭》《喝面叶》《王华传》《拾棉花》等20多部剧目,成功塑造了60多个戏剧人物。1992年,她随团进京,在长安大剧院表演的大型现代戏《山乡锣鼓》广受好评,在全国“国花杯”中青年演员戏曲表演大赛中荣获表演奖;20099月,在山东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省戏协承办的第二届山东国际大众艺术节比赛中,荣获红梅大赛表演一等奖;她参与排练的传统戏和现代戏,还先后到过国家大剧院、中央党校、民族大剧院、重庆大剧院、深圳保利大剧院汇报演出,部分剧目被央视戏曲频道、山东综艺频道录制播放。

图片

2021916日,王艳玲在第二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开幕式上表演节目

柳琴戏《拾棉花》,是王艳玲的拿手之作。20181026日,该剧目参加了国家文旅部艺术司在重庆举办的首届名家传戏汇报演出,由王艳玲(剧中饰翠花)和马安林两位艺术家主演。作品表现的一对农家姑娘在田野拾棉花,眼望丰收美景,憧憬着将来的美好生活。剧中人物表演感情纯真,词语趣味无穷,情节引人入胜,赢得现场观众阵阵笑声和掌声。

图片

王艳玲(左)在柳琴戏《拾棉花》中饰演翠花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王艳玲用了近40年时间,在梨园里挥洒汗水,在梨园里收获果实,成为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枝新秀。20098月,她加入中国戏剧协会,2011年,被评定为国家二级演员,2019年,被列入山东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

图片

非遗进校园
在常年的专业演出之余,王艳玲和她的戏曲同行,根据市文化部门的安排,开展送戏下乡活动,每年巡回乡村、镇街演出150余场次;她还以传承柳琴戏艺术为己任,带徒传艺,现已收徒6名。戏曲进校园,每年不低60次,面对面、手把手地向学生传授柳琴戏,确保滕州柳琴这一地方剧种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E N D——

图片


作者简介:侯贺奎,山东滕州人,退休职员,枣庄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农民日报》、《大众日报》、《时代文学》、《枣庄日报》、枣庄《抱犊》、《滕州日报》等。曾在枣庄市委宣传部、枣庄市文联主办的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征文中获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