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的非遗 | 徐州柳琴戏:九腔十八调,天天拉魂腔

 刘沟村图书馆 2023-06-20 发布于河南


Tips:

徐州,也称彭城,据传由彭祖建立,自尧舜时期以来,徐州见证过中国太多历史,也留下了许多非遗印记,其中,民间艺术柳琴戏在徐州历史上留下了精彩的一笔

图片


01


历史渊源


柳琴戏诞生于明末清初

彼时,鲁南苏北一带天灾人祸不断,以耕田为生的农民大多失去生活来源,沦落为乞丐。生活困苦,便寄托于创作,农民们将生活进行演唱,经过200多年的演变,最终形成了柳琴戏这一民间艺术。

其实,柳琴戏一开始山东地区广泛流传,但随着范围越传越广,又与各地人民、民俗等相交融。等到柳琴戏进入徐州时,它不仅有着北方的热情、质朴,更兼具了南方的古典优雅,因此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图片

柳琴戏曲调优美,演唱者在下句腔尾音翻高七度或有帮和,腔调迷人,所以也叫“拉魂腔”。

徐州地区有句民间俗语,三天不听拉魂腔,吃饭睡觉都不香”。足以见得柳琴戏在徐州地区多么受欢迎。

图片


02


艺术特征



1、角色行当

江苏柳琴戏的其角色行当都有自己特殊的名称,如小头、二头、二脚梁子、老头、老拐、大生、勾脚、毛腿子、奸白脸等。

如果跟戏曲对应的话,小头即闺门旦,二头即青衣,二脚梁子即青衣兼花旦,老头即老旦,老拐即彩旦,大生即老生,勾脚即丑,毛腿子即花脸,奸白脸即白面。

图片


其实,这一切都跟柳琴戏的发展有关。

柳琴戏最初是灾民沿门乞讨,由单人或者双人表演的民间说唱,主要清唱一些“单篇子”的民间故事,篇幅可短可长。此后才慢慢演变出“两小戏”和“三小戏”,出现了更多人物角色

2、表演程式

柳琴戏的表演程式主要是从生活中提炼而来,同时也借鉴了“压花场”中的一些动作,比如整鬓、提领、整衣、紧腰等。表演粗犷朴实,节奏明快,乡土气息浓厚,身段、步法多具民间歌舞的特点。

柳琴戏剧目整体风格质朴敦厚,大众化特质尤为突出。它的组腔方法既不同于板腔体戏曲,也不同于联曲体戏曲,而是用基本腔、色彩腔、民歌小调三种多具个性和色彩的曲调相互穿插、功能互补来组构喜怒哀乐、轻重缓急的多种唱段。

图片

03


传承发展



2007年3月,江苏柳琴戏入选江苏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6月,徐州剪纸与徐州香包、徐州柳琴戏等3个项目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图片

现在的代表性人物有徐州市区的相瑞先、朱树龙、王晓红、孟浩、王桂珍、曹金霞、刘林林以及新沂市的何美珍。其中朱树龙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朱树龙先生说,“表面上是荣誉,实际上是责任。”并以传承柳琴戏为己任,即便独舞,也要继续传承。

图片

可喜可贺的是,随着近年来对非遗文化的重视,柳琴戏也在重焕生机。

一方面,新的传承人出现,另一方面在剧集曲目上也涌现新的想法,出现了诸如春晓》、《银杏湖畔》、《口罩后面是春天》、《红罗衫》等一系列优秀作品。

相信徐州柳琴戏的未来,会越来越好。

来源/徐州非遗、徐州文旅网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