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大禹治水的源头,与山水相逢

 無虚集 2022-08-27 发布于甘肃

在广袤的中国西部

有一个名字很长的县

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

简称积石山县

文章图片1

这里是大禹治水的源头

也因大禹治水而得名

我最高的地理书《尚书·禹贡》记载:

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入于海

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

从这里采用疏导而不是围堵的方式

将泛滥成灾的黄河水引向东去

从此,大禹完成了千秋的治水伟业

演绎出了一幕幕历史壮举

文章图片2
文章图片3

积石山县所在的这片土地

在历史上曾先后叫过

“枹罕县”“导河县”等名字

它和今天的临夏县曾同属于一个整体

198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

临夏县析置出一部分土地

成立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

这也是甘肃省唯一的多民族自治县

守护千年的积石山

见证了它自古以来的历史变迁

也参与了它在现今的命名

开放、包容、坚毅、自信

这是积石山的气度

也是积石山下各族人民共有的气度

文章图片4

彩陶之乡

积石山县位于黄河上游,

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汇处,

自古以来是甘肃进入青海的重要门户。

丝绸之路、唐蕃古道横穿县境,

黄河一出青海就流入积石山县,

从县北端滔滔东去,

流经县境40多公里,

哺育了这里的先民,

他们用智慧和双手创造了璀灿的远古文明,

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辛店文化遗址星罗棋布

1950年,积石山县安集乡三坪遗址

出土了一件马家窑类型彩陶瓮

被珍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郭沫若先生命名为“彩陶王”

代表了中国彩陶艺术的最高成就

文章图片5

千锤百炼的腰刀工艺

这是一个祖祖辈辈大都以打刀为生的民族

刀是保安族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带给他们的是生计与财富

保安族打刀技术始于清代

是迁徙途中从青海循化的工匠处习得的一项工技

后成为保安族人重要的谋生手段

保安人打制腰刀,

迄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

百十年来,

栖息于积石山这片土地上的保安人

凭着勤勉与智慧

在艰辛的打刀生涯中不断吸纳得失之训,

锤炼打制技艺,

使其成为维系整个保安民族生存的重要手段,

也使其有了典雅精美,经久耐用等诸多特点。

随着打刀技术的精进

保安腰刀已成为保安族的一张名片

与维吾尔族英吉沙刀、阿昌族户撒刀

并称“中国少数民族三大名刀”

文章图片6

生态旅游的乐园

积石山麓横亘西南部50余公里,

自然风光秀美,地势地貌奇特,

在这里既能看到青藏高原的挺拔俊秀,

又能看到黄土高原的雄浑粗犷。

既有临津古渡、鲁班石等众多历史遗迹,

也有大墩峡、黄草坪、吊水峡等自然风景,

夏季气候凉爽,景色怡人,

是天然的氧吧,也是避暑休闲的天堂,

吸引着南来北往的游客驻足。

著名的大墩峡景区群山叠翠、灌木丛生,

奇花异草开满山谷,流泉飞瀑遍布其间,

山、水、林、洞、鸟、兽与历史遗迹,

构成了一幅融雄、险、幽、奇的美丽画卷。

文章图片7

千古冰川遗址石海

巨大的“鲁班石”岿然不动

仿佛诉说着鲁班万年前的故事

放眼望去

大小石头遍地,有若万羊云集

情景壮观,规模宏大,令人惊叹

这奇特的石头海洋

静静地诉说着万年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诉说着积石山这块古老土地的故事

文章图片8

中国花椒之乡

积石山县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

独特的自然气候条件给花椒生产

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长条件。

积石山的花椒以

粒大、色艳、味浓、醇香而著名,

每一粒花椒都是由椒农亲手采摘,

亲手晾晒,亲手挑选而来。

2004年,积石山县

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花椒之乡”。

近年来,

先后建成了一批大、中型花椒基地,

全县花椒栽植面积迅速扩大,

花椒树真正成为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摇钱树”。

文章图片9

世界民歌花儿采录地

“花儿”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积石山县是花儿流派最多、

曲令最全、流传最广的地方之一,

也是一个歌者辈出的福地和名作传唱的胜地。

2004年8月,

积石山县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命名为“世界民歌(花儿)采录地”。

积石山县大山庄花儿会

是甘肃省三大著名花儿会场之一,

是河州“花儿”的主要发源地和流行地之一。

他们歌唱生活、歌颂党恩,

唱出了心声,唱出了喜悦,

唱出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文章图片10

曲折蜿蜒的黄河

把交错纵深的深谷

和千姿百态的峰林融会贯通

描绘出一幅幅曲折迂回

雄起伟岸的壮美画卷

风光旖旎的积石山

兼容着雄浑与博大

这里是积石山县

临夏文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