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再提国家中心城市,山东对济南和青岛又有新定位

 司安民 2022-08-28 发布于山东

山东对济南和青岛定位又有新变化。

8月24日上午,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发布会,邀请省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负责人介绍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情况。

发布会上介绍,结合山东实际,深入谋划建立中心城市带动都市圈、都市圈引领经济圈、经济圈支撑城市群的空间动力机制,加快构建“一群两心三圈”区域经济布局,推动形成双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群结构,打造国家活跃增长极和强劲动力源。

文章图片1

1

其中,一群即为高质量建设山东半岛城市群。范围涵盖全省16市,是国家“十四五”重点培育的城市群之一。

两心,即持续提升济南、青岛两个中心城市发展能级,支持济南建设黄河流域中心城市、青岛建设现代海洋城市。围绕两个中心城市,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规划建设济南、青岛都市圈。

三圈,即纵深推进省会、胶东、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发展。

这其中,最明显的变化是,一年之前山东提出的“支持济南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支持青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再次发生了变化,改成了最新的“支持济南建设黄河流域中心城市、青岛建设现代海洋城市”。

2021年3月8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展望'十四五’”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介绍,山东将支持济南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支持青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再往前一年,2020年6月8日,山东省召开区域协调发展新闻发布会,提出山东省将构建“一群两心三圈”发展格局,支持济南和青岛建成国家中心城市,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山东半岛城市群。

2

其实,这种变化早有预兆。

2022年1月公布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没有再出现“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法,而是“支持济南建设黄河流域中心城市,支持青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2035年济南青岛进入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行列”。

同样,在2022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没有提及任何跟“国家中心城市”、“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相关的内容。

这里面有可能几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这些目标短时间内实现的难度比较大,需要放到更长的发展周期统筹考虑。

比如“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一目标,《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明确表示,到2035年,全面达到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标准,打造世界一流的新兴学科集群、创新人才集群、技术研发机构集群,努力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

二是要紧跟国家重大规划。比如“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国家层面出现了新的变化。

4月12日,青岛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青岛市关于加快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助力海洋强国建设的意见》,相关负责人表示,“十三五”期间国家提出支持深圳、上海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但是“十四五”不再沿用这一提法,而是提出支持深圳、青岛等强化海洋功能和特色,带动形成一批现代海洋城市。经过综合研判,确定将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作为青岛市“十四五”阶段性目标,同时提出到2035年创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远期目标,市海洋发展局觉得这样的目标设置更加合理可行。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十四五规划中也没有沿用“国家中心城市”的提法,相关分析详见青记2021年4月2日文章《国家十四五规划释放重要信号,济青关系要有大变化》。

三是山东不再看重名头,而是要注重实干,要更务实地苦练内功,踏踏实实地抓好产业培育和创新等具体的落地措施。

以青岛党代会报告为例,虽然没有提及“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城市”的内容,但在具体的举措中,却围绕这两项目标规划了多项任务清单。

比如,在“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中,青岛明确提出:

加快建设国际海洋科技创新中心、现代化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全球现代海洋产业中心、全球海洋生态示范中心、全球海洋事务交流中心,在全球海洋城市中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这些显然都跟“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这一目标有关。

再比如,青岛党代会报告中明确提出, “建设一大批大科学装置”、“ 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 全力创建海洋国家实验室”、“做强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岛)等重大平台”。

而众所周知,“大科学装置”和“国家实验室”是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非常重要的指标。

不提名头,更注重路径,青岛党代会报告中透露出的变化值得深思。

3

除了对济南和青岛定位的变化,8月24日的发布会还有不少干货信息,透露出山东在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思路变化。

一是强省会仍然是主基调,但也同时更强调济南和青岛的互动,包括三个经济圈之间的联动。

比如,完善济青联动发展机制,研究制定济南青岛双心联动、打造山东半岛城市群济青发展轴带行动计划。

培育济青科创智造廊带、鲁南物流能源廊带、沿黄文化旅游生态廊带、运河文化经济廊带。

二是更强化省际联动。

包括深入推进沿黄9省(区)合作,强化与冀苏豫皖省际交界地区合作,谋划共建省际合作区。对接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大力实施双招双引。支持德州打造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先行区。合作编制淮海经济区发展规划,推动鲁南经济圈融入淮河生态经济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