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开学了,读书是孩子自己的事,莫把成败归老师!

 书韵闲话 2022-08-28 发布于湖南


写下这个题目,做好了挨骂的准备,毕竟这个社会大变样了!

择校,择班,择教师,似乎成了中小学生家长们比拼的焦点。成功者,一脸得意,踌躇满志,似乎一只脚已经跨越了更高的门槛;失败者,一声叹息,满地失落,仿佛又输在了另一个起跑线!

失眠、焦虑了整整一个暑假,终于熬到了开学季,家长们栖栖遑遑,跌跌撞撞挤到班级榜寻找自己的孩子,是惊是喜,是忧是愁,全在脸上。

可怜天下父母心,暑假,满世界一个自动自发的课题,那就是家长们或线上或线下研究孩子学校的教师,硬生生从各个角度各个思维点把老师们分出个三六九,二五八。

自古以来,教师就定格为“臭老九”,任人评判与分析,理所当然。虽然也曾飘来顶“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大帽子,知道那是忽悠人的玩意儿,大而无当,没几人当真的!

每一次考试,平均分,优秀率,及格率与每一位老师紧紧联系在一起,精确到小数点后面两位数,网络信息漫天飞舞,卷成一团团,袭击着一个个垂头、伤神、面无菜色的老师们。

这是一个“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拼师时代:均分高者,津津乐道于其中的奥妙,昂首挺胸;均分低者,烦烦恼脑难解心中无限事,低首垂眉。

其实,大家心底都明白,读书真是自个儿的事情,虽然我们不能贬低老师们的作用,但绝对也不能夸大老师的作用。

曾经,一著名特级教师,被学校安排来拯救学校最差班级,结果,班级成绩还是最差。有人玩笑于这位名特教师,这老师坦坦荡荡说了一句经典话:是鹅卵石怎么也浮不出小鸡来的。这话虽然有伤学生情,但细细思考又不无道理。

我也在公众场合说过这话:我曾经有幸教过多名考取北大清华的学生,但绝对不是我能培养出来的,不然,我有这本事,就自己上北大清华了!他们都是靠着自己的天赋顽强拼搏出来的!

李镇西曾著文说:名师不是“打造”出来的,而是自己把自己培养出来的!

本来,这最简单的道理,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内因和外因、主观与客观辩证统一的问题,内因和主观是决定性因素,外因与客观只是外在辅助作用的。

著名教育家凯洛夫曾提出人的发展三要素:遗传、环境和教育。教育的作用不可小觑,但关键在于受教育者的态度和接受度,否则你对牛弹琴,你的琴弹得再好,也将没有意义。

那句“天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毫无疑问,是伪科学,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只是一碗鼓励老师们充满爱心、潜心育人的“鸡汤”,如果世界真如此,那还有法律和监狱存在的必要吗?

早在千年前,王安石在其哲理散文《游褒禅山记》里,就把人生的成败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任何事情的成功都不外乎三个字的有机融合:志,力,物。而最重要的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客观存在的“志”和“力”,“物”只是辅助作用而已,而“教师”也仅仅是这“物”的小小一部分,这应该就是王安石要告诉我们的人生真谛。

而现实的教育环境正在严重变味:父母是孩子一辈子的老师,父母却有意无意地选择遗忘,把教育的主要责任和意义归结于老师;教师只是孩子一个人生驿站的短暂老师,却被无限度地夸张成孩子成与败的根本!

于是,家长们对教师挑精捡肥,鸡蛋里挑骨头,教师队伍里面一有负面新闻,马上蜂拥而至,一股强大的“仇师”气浪直想掀翻宇宙,不将“臭老九”打压得永世不得翻身不为快!

当然,每年高考之际,也有最牛学校、最牛班级、最牛教师被热捧,被人们高高举起,恨不得能送入云端!“造神”运动一浪高过一浪,此起彼伏!

由此,我不禁想起著名的李镇西之问:为什么最有名的学校都是选拔最优秀的学生,而最有影响的医院都是接受最危重的病人?

真的,一切都没那么重要,一切也都没有必要,老师更不是神,毕竟是凡人,一个普普通通的读书人!他能够“读”好自己,但不一定能“读”好所有的人!

日前教育的急功近利让人忧心忡忡,成也分数,败也分数,分数成了衡量师生成败的重要甚至唯一标准,在时时处处显露出种种弊端,国家正倡导的“五育并举”,在中国大片大片土地上,总是如梦幻泡影,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另当别论的可悲可叹话题!

孩子们,别把读书希望的种子交给老师!家长们,也别忘了你才是为树苗浇水施肥的人,老师只是促你孩子成长的贵人!

靠天靠地,靠老师,都不如靠你自己!

学校,班级,老师没有多大好坏,好坏就在你这里,或许都是一切浮云,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你所追求的才是最重要的!

开学了,好好努力吧!记住:成绩是自己拼出来的,幸福是自己奋斗出来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