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舆丨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春秋第一傻

 老三的窝棚 2022-08-28 发布于河南

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春秋第一傻

周舆


最近美剧《权力的游戏》前传《龙之家族》在万众期待中播出了,尽管目前只放出一集,但还是被广大观众推上了九分。一方面说明前传拍的没滑坡,另一方面也说明大家对权游的时代背景及故事情节依旧喜爱有加。

图片

马丁老爷子对《冰与火之歌》的创作可不是凭空臆造的,里面大多数故事情节都是有历史依据的,甚至很多重要人物都是有历史原型的。故事的发源地就是英伦三岛,情节主要采自玫瑰战争,文化背景则来自英格兰七国时代,此外还吸收了西南欧、北欧、地中海及中亚大草原的文化传统。“异鬼”大致是影射凯尔特、苏格兰先民,“铁民”的原型则是维京海盗,宦官瓦里斯和东大陆奴隶制显然来自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小龙女的哥哥韦赛里斯被金汁烫死的情节则来自罗马帝国皇帝在波斯的真实遭遇,甚至连女王被裸体游街的情节也来自英国历史上的真实一幕……
其实中国历史上的封建时代(不是秦以来的两千年专制时代)也曾是如此妙曼,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那就是历史上东周,即春秋战国时代。此无他,因为在封建时代,历史主体是多元的,同时政治运行又受到民意制约,因此人性尽情绽放,故事丰富多彩。

图片


很多年前,我在河南信阳工作过几年,曾经利用寒暑假游历过下面的几个县,其中有个息县。这个息县,在商朝时就是一个方国,早在周灭商之前,周文王就把这个“汝(河)旁之国”给“化”(征服)了。周朝建立后,周武王派老姬家的人来这里封土建国,建立了息国,侯爵之位。此外,还在西南方还建了一个赖国,子爵。
但悲催的是,这个息国后来早早地就被南边的蛮夷之邦楚国给灭了。楚国在这里没再搞封建,而是设了一个由楚国中央直辖的县——息县,彭仲爽为第一任县尹。(县的原意就是“悬”,即中央的派出机构)“息县”这个专属地名由此开始,两千多年来一直没有改变,沿用至今,因此这里也被学术界称为“中华第一县”。

图片

在封建时代,好好的一个华夏侯国却成了一个蛮夷子国的县,这无论如何都是一个悲惨的故事。作为“中华第一县”,息国的命运并不是偶然的,背后竟然藏着一个“春秋第一傻”的故事,而春秋第一傻还为华夏历史留下了著名的“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典故。而这一典故,其实比权游上的那些故事及其原型要精彩多了。
从西周初年立国,传了300多年,淮滨小邦息国一直默默无闻,但其实到也不错,毕竟落了个和平与安宁。大致传了20多代,至鲁隐公十一年,也就是公元前712年,新一代息侯突然改变了和平外交理念,要出去找点事,这立即给息国惹下了塌天大祸。
不像春秋早期晋宋郑卫齐鲁等大国,国君都可以在史书上留下自己的名字,而此前的息侯、此时的息侯以及后来的末代息侯,都是“无名”之辈,我们至今也不知道他们的名字,甚至无法获知他们到底传了多少代。正因为息国在华夏国际社会一直寂寂无名,新一代息侯觉得此时的息国已经足够富强,应该趁势崛起。
出去找什么事,才能一举成名?——去打郑国。
郑国是干嘛的?
是真正的春秋第一霸,春秋霸业最早的开创者,以及后来“春秋五霸”的先驱。

图片

郑国国土并不是很大,但它有一个莫大的优势,那就是距离周王室最近,这就像日本战国时代,要想称霸的诸侯一定要去“上洛”一样。而且郑国的近,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更是血统意义上的,它是少有的东周周宣王新建的国家。
作为周王室的司徒,郑国有着“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特殊地位,晋齐卫等几个最大的诸侯国因为离得远,也不得不要看郑国的眼色。既然连诸大国都不敢对郑国说三道四,那么周围小国就只能装孙子了。而郑国也的确摆出一副长者之姿,对小国轻则教训一番,重则大兴问罪之师,甚至干脆把它们灭掉,完全是春秋第一大国的架势。
而郑国现在执政的,也不是外人,正是那个叫寤生的著名的郑庄公。
这位郑庄公可是春花秋时代的第一位大神,用“我惯着你”的手法,让其胞弟叔段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直至恶贯满盈,然后将其铲除,又在“黄泉”之下饶恕了他那位莫名其妙的亲妈,最终消弭了国家内患。

图片

郑庄公掘地见母
此后,郑庄公集中精神,一心一意地致力于经济建设,重农兴商,积极发展商品经济,极大增强了国力,此后在外交上更加强势,不仅多次打败旁边的宋卫两大巨头,还去挑战周王室的权威,不仅割了周王室的麦子,还跟周王室开战,甚至一箭射伤了周桓王,让周王室从此威信扫地。此时的郑国已是“小霸”于诸侯,可谓是华夏联合国唯一的常任主席。
这位不知名的第21代(?)息侯,想去招惹的就是这位郑庄公。
对于息侯这种昏了头或无厘头的做法,《左传·隐公十一年》留下了一大段精彩绝伦的记载和评论:“郑息有违言,息侯伐郑,郑伯与战于竟,息师大败而还,君子是以知息之将亡也,不度德,不量力,不亲亲,不徵辞,不察有罪,犯五不韪,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宜乎。”
这就是说,息国和郑国之间确实结了梁子,而起因是“有违言”,也就是说两国在外交或贸易方面出了问题,或者话说不到一块,或者一方没有恪守承诺,或者一方在外交方面失礼了。
那时的郑庄公雄才大略,不仅他很“有名”,连他重用的宰相子产也青史留名。两位眼光高远,治国有方,而且都高度重视发展商品经济,为此郑国率先推进了法制思想,国家法制十分健全。同时朝廷还广开言路,城邦民主政治和诗乐文化也闻名于世。郑国全国治安良好,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因此,郑国“小霸”天下,并不完全是依靠本国国力,也是靠天下人的仰慕和拥戴,因此那时才有天下诸侯,莫非郑党”的说法,也就是天下诸侯都以郑国为治国理政的表率。因此,息郑两国的问题应该不是出在尊重契约精神的郑国,而是出在传统而落后的以农立国的息国。
息国经济落后,特别是商品经济不发达,但它是一个历史悠久建国300多年的侯国,而作为低一级的伯爵之国郑国却是一个建国不到100年的新国家,而迁都到新郑也不过60多年。因此息国有双重理由看不起作为“暴发户”的郑国。当然,最让息侯心里不平衡的,是郑国风头太盛,简直是华夏国际的老大。息侯的这种愤愤不平的心态很像是鲁迅笔下的阿Q

图片

愤怒的息侯

显然,是息侯很想打一仗。尽管息郑之间根本不存在大的矛盾,两国最多只是在贸易和外交方面出现了一点纠纷。很可能是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息国,在贸易上觉得吃了商品经济发达的郑国的亏,这是因为作为农业国的息国在贸易中只能提供不太值钱的农副产品,而郑国却能提供铜铁等高附加值的手工业产品。
息侯倒不是只放嘴炮,最后还真的亲率大军杀奔郑国。两国之间还隔着蔡国和许国,但它们也乐得看热闹,貌似好意实则恶意地放开大路,让息军过境。
战争的结果毫无悬念,郑庄公也是亲自指挥,最终如狼似虎的郑军在边境线一个叫竟的地方严阵以待,将毫无士气和战斗力的息军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息侯捡了一条命,狼狈不堪地独自逃回息国。

图片

其实,早在战争爆发之前,华夏国际和息郑两国的政治观察家以及那些读过书的有识之士,早已不约而同地判明了这场战争的结果乃至息国未来的命运。他们异口同声地指出:息侯去招惹郑国是毫无道理的,是在冒天下之大不韪(是),息国不仅要在战争中失败,而且把家底败光,在不久的将来会走向覆灭。
息侯的犯的五个大不是这样的:
一不度德。打仗不是不可以,但要占理,要打正义战争,你息侯去打郑国是正义的吗?虽然“春秋无义战”,但总要有一个理由吧?你息侯能拿出什么理由呢?你是以落后去打先进,以无理去打有理,这合乎道义吗?按照郑庄公对自己亲妈和亲弟弟、周王室、宋卫等国一贯的“我惯着你”的隐忍个性及后发制人的作风,以及在国际社会做“带头大哥”的尊贵身份,显然郑国不会无故招惹息国,事情的起因应该就是息国挑事。因此,息侯打这个仗,从一开始就不符合天道人心。
二不量力。古人的头脑其实一点也不僵化,他们也会说“咱们就退一万步来讲”,你打这个仗没有道义,但如果你真的强大也行,好歹能把这个仗打赢了,一白遮百丑,但你一个小小的息国,有什么实力跟强大的郑国去打?郑国地处中原贸易中心,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国库异常充裕,息国一个农业小国有什么经济实力跟人拼军备和后勤?在经济上,息国也处处受制于郑国,在两国贸易中,息国是用一万石稻谷才能换来人家100个铁制锄头,人家只要一卡脖子,息国这边种地就得回到石器时代,拿什么跟人家郑国打?在战场上,人家郑军用的都是优良的青铜战具,这边残破的豆腐渣战具跟人家是一碰就断,这个仗怎么打?
三不亲亲。息国与郑国都是同根同脉的姬姓之国,因为闹了一点点口舌就要兵戎相见,这有道理吗?想打仗怎么不去打你们息国南边的楚国呢?这个芈姓熊氏的异族之邦,多年来不断蚕食华夏,兼并了数十上百个姬姓小国,领土扩张了30多倍,要打你怎么不去打它呢?反而暗地里与这个狼子野心之国结盟,在它的默许下反攻华夏?你还是人吗?另外,你把你自己的国家搞好了吗?你一个农业国就靠对农民的横征暴敛度日,为了打这个仗,凑齐那点可怜的军备,你国的农民都已经吃不上饭了,就这还好意思出去打仗?这不是出来丢人现眼吗?对了,为了打这个仗,你息侯还拿大笔的银子去贿赂南边的楚歌和北边的蔡国和陈国,做这种吃里扒外的事情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息国百姓还是你息侯一个人的虚荣心?
四不徵(征,征求)辞。这个仗你说打就打,征询过息国三公及卿大夫的意见吗?问过息国一都三邑国人的心愿吗?问过全国城乡父老的想法吗?你看人家郑庄公,为何遇事每每都是“我惯着你”并后发制人?这是因为他做任何事都首先想到要符合民意,即使是他非常想做的事情,也要等到大家都觉得应该做才会出手。当然,你息侯肯定也不会知道2600年后的美国,人家也是一直惯着日本,直到在珍珠港挨了炸,这才对日本宣战,之前连美国总统也找不到一个开战的理由。
五不察有罪。息侯你无道又要出去惹事,无力又要出去挨打,吃里扒外,又不讲皿煮,这都是大问题,但更大的问题是你竟然失去了常人的思维,竟然不知道自己在犯错乃至对息国犯罪,还以为自己做的都对,听不进任何意见。当然你疯狂如此,别人也不敢提半个字意见。好吧,我们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息国走向沉落与覆灭。意见提不出,但我们可以说出预言。
先秦时代社会多元,还有国民语境,说的都是国际社会的语言,秦以后就没有了。因此,春秋战国留下的典故大致占据了中国成语宝库的80%以上。息国虽然很早就亡了,任何一代息侯也没留下自己的名字,但第21代息侯好歹留下了一个传颂千古的成语——“冒天下之大不韪”,指的是公然去做天下人认为是最大的错事,这也算是他对历史的贡献了。近代烈士陈天华在《中国革命史论》中曾用过这个成语:“(清廷)悍然不顾,甘冒天下之大不韪,以求济其私心之所欲。” 
此后息国又存在了30多年,国祚大致是在第22代息侯手上终结的。息国的末代国君上演的故事更加离弃,把息国最后的那一点德性也都散尽了,息国不亡那是说不过去的。
这位末代息侯,那时显然还不知道息国将亡,还惦记着东边陈国的那位美人。
陈国公室姓妫,延续的是后羿的血脉。这时公室出了一位美人,容貌绝代,面似桃花,人称“桃花夫人”。息侯闻听后,向陈国求娶,陈国应允,为此桃花夫人又称为“息妫”,即属于息国的那个妫姓夫人。

图片

迎亲队伍的要经过息国的友好邻邦蔡国,结果出了事。此时蔡国是蔡哀侯当政,这位在历史上留下名号的国君是个好色之徒。见到息侯如此漂亮的新娘子,立刻起了歪心思,说你是我的小姨子,大家都是一家人,没啥可避讳的,上前就动手动脚。
桃花夫人遭遇蔡国国君非礼,这种奇耻大辱让息侯难以接受。但自从28年前息国被郑国打得大败,此后便一蹶不振,末代息侯倒是比他父亲明白不能出去打仗。但他还是忍不下这口气,竟然去跪求自己的“大哥”楚文王替“小弟”出头。
没错,在息国被郑国痛扁后没几年,也许是看到江淮河之间的姬姓公侯都是这么不中用,子爵的楚君竟然起了轻视之心,无法无天地自称楚王,开始跟周天子平起平坐。
多年来,楚国一直吃着息国不断进来的贡,把息国当小弟一般“照顾”,同时也在寻找发动兼并战争的借口。这时息国正好送来一个,于是楚文王喜不自禁,立即起兵去打蔡国,一战就俘虏了蔡哀侯。
这场战争因女人而起,楚文王自然少不了问起桃花夫人。蔡哀侯实话实说,盛赞息妫的容颜。楚文王一听也动了心,不久借故出访息国,一看之下,惊为天人。回国之后,竟然对桃花夫人日思夜念,夜不能寐。
怎样才能得到桃花夫人?楚文王可不是蔡哀侯,只是调戏调戏,过过干瘾。他可是当世头号大国(那时秦国还不行)楚国的国君,于是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出兵,轻轻松松地灭了息国,抢走了息妫。

图片

就这样,曾经还跟郑国“争霸”的息国,因为一个女人就这样亡了国。后来,息妫给楚文王生下两个儿子,就是楚王庄敖和楚成王。蔡侯报信有功,为此楚国让蔡国作为楚国的藩国又多活了300多年。
末代息侯的媳妇最终替别人传宗接代了。可见,一个国家还没有真正强大时,最好还是不要出去瞎折腾。要折腾还是在国内折腾为好,一出去准是要吃瘪。
息县跟当代历史也保有一点关联。那是1969年,息县东岳镇乌庙村张庄建了一所“东岳五七干校”,此后陆陆续续来了不少名人在此小住,有钱钟书、杨绛夫妇、沈从文、俞平伯、何其芳、吴世昌、余冠英、何西来、吕叔湘、丁声树、胡绳、任继愈、金岳霖、孙冶方、顾准、吴敬琏,等等,有点抗战时期李庄的意思。
通过《顾准日记》,我知道顾准先生也曾在那里住过。后来回信阳时再次游息县,单为探访这个干校。可惜当地人没谁听过这个地方,很费了一番周折但还是没找到。听说2016年中国社科院息县“五七”干校旧址入选了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想必现在那里已成了一个“景点”,也许好找了些吧?

图片

抗战期间,钱穆先生曾在昆明宜良县西郊岩泉寺住过一载,著名的《国史大纲》就是在那里写就的。书很早就看过了,那个地方三年前也曾游过一次。
202282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